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②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③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虞、夏:虞舜、夏朝。③傥:假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B.盍往归焉盍:何不
C.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
D.我安适归矣适:适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以臣弑君,可谓仁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①孤竹君之二子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①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D.①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齐彭殇为妄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小题4:翻译。(8分)
①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4分)
                                                        
②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①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菜来充饥。
②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解析
文言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就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待,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时中书范缜闻子野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河东裴子野,幼禀至人之行,长厉国士之风。且家传素业,世习儒史。栖迟下位,身贱名微,而性不憛憛,情无汲汲。臣历观古今人君钦贤好善,未有圣朝孜孜若是之至也。敢缘斯义,轻陈愚瞽,乞以臣斯忝,回授子野。”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元嘉中,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开斋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 符要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先是子野自克死期,不过庚戌岁。是年自省移病,谓同官刘之亨曰:“吾其逝矣。”遗命俭约,务在节制。高祖悼惜,为之流涕,谥曰贞子。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①偏孤:早年丧父或丧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禀至人之行禀:领受
B.吾弗逮也逮:及、达到
C.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昧爽:爽快
D.先是子野自克死期克:预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
A.
吾其逝矣
时中书范缜闻子野行业而善焉
B.
既奏,高祖深嘉焉
乃上表让之曰
C.
不尚丽靡之词
民有争者,示之以理
D.
高祖以其事体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子野从小死了母亲,靠祖母抚养。他继承了祖上传下的儒学,在居下位时被范缜推荐,最后因资历尚浅没有通过。
B.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接受皇命编撰《宋史》,未完成就去世了。子野继承了曾祖的事业,最终编成《宋略》二十卷,沈约对他也十分叹服。
C.裴子野才思敏捷,高祖命他撰写檄文,他能立即写成;他写文章文辞典雅,不尚华丽,师从古人,与时下文法不同。
D.裴子野为官十多年,清廉自守,妻子儿女虽十分贫寒,但都听从子野的教诲;子野临终时还不忘自己的职责,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3分)
译文:                                  
(2)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4分)
译文:                                 
(3)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②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张岱(1597--1679), 明末清初文学家。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优傒伶人,戏曲演员B.或匿影树下或者
C.列俟岸上等待D.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刚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席其上 吾其还也
B.以五类看之秦亦不以城予赵
C.一一簇拥而去 太后盛气而揖之
D.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4分)
(2)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4分)
(3)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史珪,河南洛阳人,少以武勇隶军籍。太祖受禅,用为御马直队长,四迁马步军副都军头兼大剑都指挥使。
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后乃渐肆威福。民有市官物不当价者,珪告其欺罔,当置法。列肆无不侧目。上闻之,因下诏曰:“古人以狱市为寄者,盖知小民唯利是从,不可尽法而绳之也。况先甲之令,未尝申明。苟陷人于刑,深非理道。将禁其二价,宜示以明文,自今应市易官物,有妄增价直欺罔官钱者,案鞫得实,并以枉法论。其犯在诏前者,一切不问。”自是珪不复敢言。
时,德州刺史郭贵知邢州,国子监丞梁梦升知德州。贵族人亲吏之在德州者,颇为奸利,梦升以法绳之。贵素与珪善,遣人以其事告珪,图去梦升。珪悉记于纸,将伺便言之。一日,上因言:“尔来中外所任,皆得其人。”珪遽曰:“今之文臣,亦未必皆善。”乃探怀中所记以进,曰:“只如知德州梁梦升欺蔑刺史郭贵,几至于死。”上曰:“此必刺史所为不法。梦升,真清强吏也。”因以所记纸付中书曰:“即以梦升为赞善大夫。”既又曰:“与左赞善。”珪以谮不行,居常怏怏。
九年,坐漏洩禁中语,出为光州刺史。会岁饥,淮、蔡民流入州境,珪不待闻,即开仓减价以粜,所全活甚众,吏民诣阙请植碑颂德者数百人。太平兴国初,以为扬、楚等九州都巡检使。
四年,征太原,命珪与彰信军节度刘遇攻城北面。从征幽州,坐所部逗挠失律,责授定武行军司马。数月,召为右卫将军、领平州刺史。督浚惠民河,自尉氏达京九十里,数旬而毕,民咸便之。会江、淮民曲谋首等数十百人聚为盗,命珪率龙猛骑兵五百往捕,悉获之。六年,迁隰州刺史,知保州、静戎军。上缘边便宜十五事,皆从之。
雍熙中,从曹彬征幽州,为押阵部署,以所部下涿州。师还,卒,年六十一。珪多智数,好以甘言小惠取誉于人,故所至不忍其去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周:广泛
B.将禁其二价,宜示以明文示:告示
C.因以所记纸付中书曰付:交给
D.好以甘言小惠取誉于人誉:美名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史珪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  ②民有市官物不当价者,珪告其欺罔  ③珪悉记于纸,将伺便言之  ④坐漏洩禁中语,出为光州刺史  ⑤珪不待闻,即开仓减价以粜  ⑥为押阵部署,以所部下涿州
A.①②④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太祖认为一般民众是唯利是图的,不能用不完善的法令来处罚他们,这也是古人把诉讼和买卖相依托的原因,这表现出了宋太祖的宽厚之处。
B.郭贵曾任德州刺史,放纵亲族与下属在德州非法牟利。梁梦升担任德州知州以后,将他们绳之以法,招致郭贵报复,梁梦升却因此事得以升迁。
C.史珪率军参与了征伐太原和幽州的战事,而他在两地的表现却大为不同,征伐太原时与刘遇通力合作,而征伐幽州时却率领军队只是徘徊观望。
D.史珪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对曲谋首的平定任务,将几百名强盗一网打尽。几年后他在升任新职的路上,自行处理了十五件事,都得到了皇帝认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犯在诏前者,一切不问(2分)
(2)贵素与珪善,遣人以其事告珪,图去梦升。(4分)
(3)督浚惠民河,自尉氏达京九十里,数旬而毕,民咸便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
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洎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当时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
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累为尚书右丞。於蓝田置别业,留心释典焉。          (选自《集异记·王维》,有删改。)
注①邑司:唐代为公主管理财货和封地租税收入的官员。②解头:唐代州郡保举士子到京城应考叫“解”,被保举的第一名叫“解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性娴音律娴:熟习
B.仍令赍琵琶赍:携带
C.洎克复洎:等到
D.留心释典焉释:解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为子画焉留心释典焉
B.令以九皋为解头子以文士,请谒贵主
C.岐王则出锦绣衣服公主则召试官至第
D.本为他人所托子诚取解,当为子力
小题3:以下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尤为岐王之所眷重B.岐王谓曰
C.即令独奏新曲D.令画数壁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与王维同年参加考试的张九皋名气很大,有个经常出入公主府上的客人,请公主给京兆府的考官写了一封信,让京兆府推荐张九皋做第一名。
B.王维按照岐王的吩咐,准备了自己写的诗歌和琵琶曲《郁轮袍》,并和众乐工一起来到公主府上,他的风姿和弹奏琵琶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C.岐王在酒席间向公主推荐王维做京兆府的第一名,公主表示愿意帮忙,她派人向考官传达自己的命令,最终王维以第一名被推荐并考中进士。
D.“安史之乱”中,王维曾经做了安禄山手下的官员。叛乱平定后,他被崔圆召到府中作画,他发挥了所有的绘画才能,后来得到了宽大处理。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后 由 此 事 皆 从 宽 典 至 于 贬 黜 亦 获 善 地 维 累 为 给 事 中 禄 山 授以 伪 官 及 贼 平 兄 缙 为 北 都 副 留守 请 以 己 官 爵 赎 之 由 是 免 死。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3分)
②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3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断句题4分;翻译题10分)
李应升诫子书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内外出入,谨其防闲。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②韦弦:韦,熟牛皮;弦,弓弦。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③防闲: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泛指防备和禁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直言贾祸招致
B.祖父母拱璧视汝看待
C.衣鲜食甘鲜艳
D.神明殛之矣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复与汝相见失其所与,不知
B.此宜俭以惜福厚敛以雕墙
C.当足其衣食则或咎其欲出者
D.葬我于墓侧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小题5: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0分)
①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
译文:                                              
②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译文:                                              
③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