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朱熹传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朱熹传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朱熹传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会浙东大饥,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有旨先行漳州经界。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明年卒。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注】①蠲juān:免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格:规定
B.常病经界不行之害病:忧虑
C.申乞致仕,明年卒致仕:退休
D.以研穷圣贤之经训训:教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所至人不及知间以诗记所遭
B.悉厘而革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仕于外者仅九考今者项庄拔剑舞
D.豆饭藜羹,率与之共蜩与学鸠笑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主持南康军时,正值当地发生严重旱灾,朱熹很重视救灾措施,百姓大多得以活命。
B.浙东大饥荒时,朱熹单车独行,外出考察百姓疾苦。州县官员害怕受到惩罚,就有人毁谤朱熹政务荒疏。
C.朱熹家境一向贫寒,以致常常断粮,学生从远方来求教,他只好与学生共食粗劣的食物。
D.朱熹为学强调敬事上天,加强自我修养。死后,朝廷把他注释的“四书”定为学校的教
材。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2)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小题5:(1)(朱熹)写信给其他州郡长官,(要求)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2)常常向别人借贷才能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解析

小题1:训:解释。
小题2:A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B.表承接/表递进C. 代词,…的时间/时间名词后表提顿D. 介词,和/连词
小题3:“州县官员害怕受到惩罚,就有人毁谤朱熹政务荒疏”错,应是“有的不惜弃官离去”。
小题4:断对一处给1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1)译对大意1分,“移书”1分,“辐凑”1分。
(2)译对大意1分,“称贷”1分,“介”1分。
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的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抗灾救民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奏请皇上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又正赶上浙东发生打饥荒,朱熹被改任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他当天就独自前往赴任,并立即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州县的官员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灾救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作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光宗即位后,朱熹调任漳州知州。他上奏章请求免除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百万贯。又认为当地的风俗不合礼仪,采录古代丧葬嫁娶的礼仪,公布于众,让人们熟知,并命令父老讲解,用来教导子弟。朱熹还常为经界法不能实施忧虑,他认真考察有关事宜,选拔人才,制定丈量土地的方法,写成奏章上报给朝廷。皇上降旨,让他先在漳州实行经界法。庆元四年,朱熹因年近七十,请求辞官,第二年去世。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九年,朝中做官才四十天。朱熹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需向别人借贷才能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理”以获得知识,反过来亲自实践所获知识的实际效用,而把敬事上天作为修行立德的途径。他曾经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与学生的问答有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鄙:鄙视,看不起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选项中“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
小题4:翻译。(8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孟子》选读(5分)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人者,或问之曰:‘人可***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人犯可以***掉么?为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①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人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②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 候:哨兵,侦察兵。②胥:等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秦军鼓噪勒兵 勒:统率,率领
B.秦伐韩,军于阏与军:军队
C.赵奢曰:“内之”内:通“纳”
D.秦人不意赵师至此意:料想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又召乐乘而问若不阙秦,将取之
B.遂解阏与之围归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C.有军事谏者死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秦人闻,悉甲而至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赵奢军纪严明,军中有一个侦察兵建议火速援救武安,违反了赵奢发布的军令,结果被赵奢处死。
B.赵奢率领军队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前进,只忙于增筑堡垒,军中有人议论阏与将会被秦国吞并。
C.赵奢深知“兵贵神速”,在迷惑秦军获得成功后,就立即下令全军卸去甲衣,快步前进,两天一夜便赶到了前线。
D.由于取得了阏与一战的胜利,赵奢深受赵王信任,从此,与廉颇、蔺相如的地位相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小题1: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小题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游天平山记
高 启
至正二十二年重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嘨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①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②蟠(pán):盘曲。孥(ná):牵引。③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因称政局混乱为“板荡”。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治馔载醪治:整理
B.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荫:遮盖
C.蟠孥撑拄,不可名状状:陈述或描摹
D.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举: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遂书以为记。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
B.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C.至则舍舟就舆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
D.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天平山的怪石、甘泉、险崖作了细致的描绘,还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己及同游者游览天平山时的不同动作、神态和感受。
B.作者特别写了自己登上山的高处后远眺的辽阔境界,而且写出了自己当时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
C.作者褰裳奋武,独登极顶后下山,虽经历了日暮风作,鸟兽鸣吼,愈转愈迷时的恐惧疾呼,但因能“得兹山之绝胜”,所以“乐”。
D.文章最后,作者感慨时局之动乱、保一己平安之不易、同游盛会之难再。要求记此次游历于石上,以弥补无法再游之遗憾。
小题4:选择断句最佳的一项。(3分)
A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B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C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D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3分)
译文:                                                                    
(2)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3分)
译文:                                                                    
(3)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