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
A.秦军鼓噪勒兵 勒:统率,率领 |
B.秦伐韩,军于阏与军:军队 |
C.赵奢曰:“内之”内:通“纳” |
D.秦人不意赵师至此意:料想到 |
A.又召乐乘而问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B.遂解阏与之围而归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C.有以军事谏者死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D.秦人闻之,悉甲而至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A.赵奢军纪严明,军中有一个侦察兵建议火速援救武安,违反了赵奢发布的军令,结果被赵奢处死。 |
B.赵奢率领军队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前进,只忙于增筑堡垒,军中有人议论阏与将会被秦国吞并。 |
C.赵奢深知“兵贵神速”,在迷惑秦军获得成功后,就立即下令全军卸去甲衣,快步前进,两天一夜便赶到了前线。 |
D.由于取得了阏与一战的胜利,赵奢深受赵王信任,从此,与廉颇、蔺相如的地位相等。 |
A.乃治馔载醪治:整理 |
B.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荫:遮盖 |
C.蟠孥撑拄,不可名状状:陈述或描摹 |
D.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举:飞 |
A.遂书以为记。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 |
B.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
C.至则舍舟就舆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 |
D.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日 |
A.作者对天平山的怪石、甘泉、险崖作了细致的描绘,还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己及同游者游览天平山时的不同动作、神态和感受。 |
B.作者特别写了自己登上山的高处后远眺的辽阔境界,而且写出了自己当时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 |
C.作者褰裳奋武,独登极顶后下山,虽经历了日暮风作,鸟兽鸣吼,愈转愈迷时的恐惧疾呼,但因能“得兹山之绝胜”,所以“乐”。 |
D.文章最后,作者感慨时局之动乱、保一己平安之不易、同游盛会之难再。要求记此次游历于石上,以弥补无法再游之遗憾。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