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非君所详详:详细B.故作不良计故:故意
C.作计乃尔立立:定下来D.多谢后世人谢:告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
A.我有亲父母B.昼夜勤作息C.便可白公姥D.逼迫兼弟兄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不仅有故事情节,还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本段
就通过对刘兰芝语言、动作、外貌、神情的描写来表现她坚决果断,忠于爱情的性
格特点。
B.男主人公焦仲卿虽有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兰芝殉情之后他还“徘徊庭树下”,更是表明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反抗性不及刘兰芝。
C.诗歌结尾以鸳鸯双飞作结,既与诗歌开端的孔雀失偶相呼应,又表现出人民群众对
刘焦爱情的美好祝愿,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以美禽喻指夫妇的写法是民歌里常
用的。
D.诗歌以“磐石”“蒲苇”作比,两次在诗中出现,是为了表现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就像磐石一样坚定,像蒲苇一样有韧性。这就是“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详知
小题2:B/ 均为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A 副词,于是/介词,依,随着;C 连词,表并列/副词,将要;D 介词,替/动,成为
小题3:C/ A没有外貌描写;B“徘徊庭树下”分析有误;D焦仲卿说出的有关“磐石”“蒲苇”的话,是表现出他对刘兰芝的误会
焦仲卿听到这个变化,于是请假暂时回来,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人伤心,马也衣鸣。兰芝熟悉府吏焦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坚实,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苇一时柔韧,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间罢了。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
兰芝对焦仲卿说:“哪里想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同是被逼迫,你这样我也这样,(我们)在地府下互相见面吧!(但愿)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互相紧紧地握着手,然后告别离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活着的人却作临死的诀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厅堂拜见母亲说:“今天风大又非常寒冷,寒风摧折了树木,院子里的白兰花上结满了浓霜。儿子现在就象快要落山的太阳一样,使得母亲在今后很孤单。(我)是有意作这样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么鬼神了!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
焦母听到(儿子)这些话,泪水随着说话声一起流下,说:“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大官里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东邻有个贤慧的女子,她的美丽在城内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会有答复。”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把头转向兰芝住过的内房,(睹物生情),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兰芝)结婚的那一天牛叫马嘶的时候,刘兰芝走进了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在暗沉沉的黄昏后,静悄悄的,人们开始安歇了。(兰芝自言自语说):“我的生命在今天结束了,魂灵要离开了,让这尸体长久地留在人间吧”!(于是)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傍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
开人世间,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生命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 ,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有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己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奏为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②辐辏,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教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或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
——选自《元史列传八十六隐逸》(有删节)
[注] ①间关:辗转。②俊乂:才能出众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犹以文辞规进取规:计划、打算B.读辄不忘,而究其指数究:推究、探究
C.瑛赴其聘,遂家焉家:安家D.瑛复劝帝数事数:屡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瑛生活的年代虽然读书的条件不好,但他仍能勤奋读书,深入思考,对古今成败之事了解的非常清楚。
B.杜瑛不仅对天下局势以及立国的根本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就是在军事方面也体现了独到的见解。
C.杜瑛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也为执政者指出了当时天下存在弊病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先王之道原本就不明,必须“兴明修复”。
D.杜瑛认为要想解决现实中的诸多祸患,必须追根溯源,明确法令,端正民风,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 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廉为郎推荐
B.诩假以惧氐装
C.承用诩谋接受,采用
D.将军恢崇德度宽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我家必厚赎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煨果善视其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若乘旧楚之饶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诩因病回乡途中被氐人抓去后,假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最终幸免于难,而与他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氐人杀掉。
B.贾诩要离开段煨将军投奔张绣时,他对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的人所作的解释,表现了他过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C.从太祖破荆州后不听贾诩建议仍旧顺江东下导致失败和采纳贾诩计策终破韩遂、马超两件事,就可看出贾诩的谋略之高。
D.由于贾诩在文帝当初登上太子位时立了大功,深得文帝的赞赏,再加上他本人谋划深远,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大统十年,除庆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逾怒曰:“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僧习为颍川郡为:治理
B.其使欲还,皆须有答使:令、让
C.庆辞气不挠,抗声曰抗:抗议
D.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旌:表彰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此乃朝廷恒典。”  ②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③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④乃复施免罪之榜    ⑤庆乃进争之    ⑥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的父亲在选拔乡官时,有很多京城附近的权贵纷纷请求托付安排相关人员。柳庆代父写信,明确提出了选择乡官的标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受到了父亲的赞赏。
B.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日:“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始,子兴同起事者孙德崖等四人,与子兴而五,各称元帅不相下。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日:“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日:“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大曰;“吾在,塾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阅月。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日:“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某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  执:捉拿
B.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     倾:排挤
C.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   幽:囚禁
D.子兴用是得免         用:使用
小题2:下列各项中,均能表现太祖与郭子兴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
A.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  破械出子兴,挟之归
B.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     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
C.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    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
D.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       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A.郭子兴的父亲娶了一个富翁家瞎眼的女儿后,家中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郭子兴是家
中的老二,他刚出生时,父亲为他占卜,卦象显示为大吉。
B.起初,跟郭子兴一同起事的有孙德崖等四人,这四个人粗鲁而愚直,天天抢劫掠夺,
郭子兴有轻视他们的意思。
C.徐州主将彭大、赵均用率领残余的部众逃奔到濠州后,郭子兴因为彭大有智谋和权术,就和他交好而冷淡了赵均用。
D.赵均用曾因孙德崖进献谗言而逮捕了郭子兴,是彭大和太祖解救了他;后来,赵均用又挟持并要杀害郭子兴,因太祖的一席话,郭子兴才免于一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昙首,太保弘之弟也。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宋武帝,帝曰:“并膏粱世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自使懦夫立志。”时谢晦在坐曰:“仁者果有勇。”帝悦。及至彭城,大会戏马台,赋诗,昙首文先成。帝问弘曰:“卿弟何如卿?”答曰:“若但如下官,门户何寄?”帝大笑。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闺门内雍雍如也。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为文帝镇西长史,武帝谓文帝曰:“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及文帝被迎,入奉大统,议者皆致疑,昙首与到彦之、从兄华并劝上行,上犹未许。昙首固陈,并言天人符应。上乃下,率府州文武严兵自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抱刀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累旬。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领骁骑将军,容子为右军将军。诛徐羡之等及平谢晦,皆昙首及华力也。自谢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出诏以示之。昙首曰:“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封事遂寝。时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文帝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遣其栋梁?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此处非卿而谁?”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义康谓宾客曰:“王公久疾不起,神州讵合卧临?”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乃悦。七年卒,时年三十七。子僧绰嗣。论曰:王昙首之才器,王僧绰之忠直,其世禄不替也,岂徒然哉!
(节选自《南史•列传二十二》)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①喜愠不见于色              B①昙首为上所亲委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C①昙首固乞吴郡           D①以配义康,乃悦
②固一世之雄也             ②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昙首“才器”的一组是
①大会戏马台,赋诗,昙首文先成  ②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
③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     ④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
⑤岂有欲建大厦而遣其栋梁     ⑥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幼年就有素淡的志趣,兄弟分财物,他只要图书;虽是富贵世家,却能屈志从军,充分体现了“仁者必有勇”的儒家修养。
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铲除徐羡之等人,并平定谢晦之乱。
C.王昙首“建功”却不“自傲”,虽然文帝称自己仰仗王昙首兄弟之力才得登基,但王昙首认为不能借国家的灾祸,作为自身的幸运。
D.皇上非常重用王昙首,打算让王昙首接任王弘之位,但王昙首顾全大局,不仅自己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还劝说王弘分兵给义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