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齐桓公求管仲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齐桓公求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君加惠于臣 加:增加 B.治国家不失其柄 柄:根本 C.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迫近 D.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 生:活着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B.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的故事,表现了鲍 叔对管仲之才正确而深刻的了解。 B.文章叙述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理由,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 谊,赞颂鲍叔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C.文章通过叙述齐桓公倾听鲍叔推荐管仲的理由并采纳他建议的过程,赞扬了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D.文章选取了鲍叔和齐桓公关于求取贤才管仲的一段精彩言论,语言时而缜密, 时而简括,充分显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11.以上两则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分) 译文: (2)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4分) 译文: (3)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3分) 译文: |
答案
8.A 9.A 10.B 11. (1)至于那些礼乐教化,(就只有)来等待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了。 (2)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忠诚于您)的。 (3)(3分)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把他交给我们。 |
解析
8.“加”应为“给予,施加”。 9.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于”均为介词,前“于”译为“在”,后“于”译为“对”;C.项前“为”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为”为介词,可译为“替”;D项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 10.“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主观臆断,与原文意思不合。 11. (1)译出大意计2分,“俟”翻译正确计1分。 (2)译出大意计2分,“宥”“反”翻译正确各计1分。 (3)译出大意给2分,“令”翻译正确计1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了管仲然后把尸***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7.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且知方也 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也同 18.对文中加点的四个“以”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则何以哉 ④加之以师旅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③④全相同 C.①③同,②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不同 19.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③非曰能之,愿学焉: 。 20.这段文字中,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他为何“哂”子路? 。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4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 )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2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2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相率设席受经接受,学习 | B.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诬陷 | C.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竭尽,耗尽 | D.帝独明其亡他无,没有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判铨欧阳修为之请数为所诎 | B.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光亦以充可告语 | C.民困于烦苛充与议变法于前 | D.自新法之行及确之预政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