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陈骞,临淮东阳人也。骞沈厚有智谋。初,骞父矫为尚书令,侍中刘晔见幸于魏明帝,谮矫专权。矫忧惧,以问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陈骞,临淮东阳人也。骞沈厚有智谋。初,骞父矫为尚书令,侍中刘晔见幸于魏明帝,谮矫专权。矫忧惧,以问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骞,临淮东阳人也。骞沈厚有智谋。初,骞父矫为尚书令,侍中刘晔见幸于魏明帝,谮矫专权。矫忧惧,以问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意,不过不作公耳。”后帝意果释。
起家尚书郎,迁中山、安平太守,并著称绩。征为相国司马、长史、御吏中丞,迁尚书,封安国亭侯。蜀贼寇陇右,以尚书持节行征蜀将军,破贼而还。会诸葛诞之乱,复以尚书行安东将军。寿春平,拜使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安东将军,进爵广陵侯。转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又转都督江南诸军事,徙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郯侯。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车骑将军,封高平郡公,迁侍中、大将军,出为都督扬州诸军事,余如故,假黄钺。攻拔吴枳里城,破涂中屯戍。
咸宁初,迁太尉,转大司马。骞因入朝,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愿陛下详之。”时弘为扬州刺史,不承顺骞命。帝以为不协相构,于是征弘,既至,寻复以为凉州刺史。骞窃叹息,以为必败。二人后果失羌戎之和,皆被寇丧没,征讨连岁,仅而得定,帝乃悔之。
骞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与贾充、石苞、裴秀等俱为心膂,而骞智度过之,充等亦自以为不及也。累处方任,为士庶所怀。既位极人臣,年逾致仕,思欲退身。咸宁三年,求入朝,因乞骸骨(大司马、宰相)。赐衮冕之服,诏曰:“骞元勋旧德,统乂东夏,方弘远绩,以一吴会,而所苦未除,每表恳切,重劳以方事。今听留京城,以前太尉府为大司马府,增置祭酒二人,帐下司马、官骑、大车、鼓吹皆如前,亲兵百人,厨田十顷,厨园五十亩,厨士十人,器物经用皆留给焉。又给乘舆辇,出入殿中加鼓吹,如汉萧何故事。”骞累称疾辞位,诏曰:“骞履德论道,朕所谘询。方赖谋猷,以弘庶绩,宜时视事。可遣散骑常侍谕意。”骞辄归第,诏又遣侍中敦谕还府。遂固请,许之,位同保傅,在三司之上,赐以几杖,不朝,安车驷马,以高平公还第。帝以其勋旧耆老,礼之甚重。又以骞有疾,听乘舆上殿。
元康二年薨,年八十一,加以衮敛,赠太傅,谥曰武。及葬,帝于大司马门临丧,望柩流涕,礼依大司马石苞故事。(选自《晋书·列传第五》,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侍中刘晔见幸于魏明帝,谮矫专权谮:诬陷
B.复以尚书行安东将军行:兼任
C.今听留京城听:听说
D.骞辄归第,诏又遣侍中敦谕还府第:家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具体表明陈骞“沈厚有智谋”和“并著称绩”的一组是( )(3分)
A.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意,不过不作公耳骞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B.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蜀贼寇陇右,以尚书持节行征蜀将军,破贼而还
C.骞窃叹息,以为必败帝于大司马门临丧,望柩流涕
D.既位极人臣,年逾致仕,思欲退身攻拔吴枳里城,破涂中屯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帝接受禅让,陈骞以辅佐天命的功勋,升为车骑将军,封为高平郡公,升为侍中、大将军,出任都督扬州诸军事,其余官职依旧,假黄钺。
B.咸宁三年,请求入朝,于是乞求准许退休,不再担任位极人臣的宰相职务。皇帝赐他衮冕之服,直接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改建太尉府,让他留住在京城。
C.皇帝为了表彰陈骞的功勋,赏赐很多,又给乘舆车,出入宫殿加鼓吹,如同汉代萧何的事例。
D.退休之后,官位如同保傅,在三司之上,赐给他几案和手杖,不必上朝,安车驷马,以高平公的身份回家。皇帝因为他功勋大年龄高,对他很礼敬。又因为陈骞有病,听任他乘轿上殿。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弘为扬州刺史,不承顺骞命。帝以为不协相构,于是征弘,既至,寻复以为凉州刺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骞履德论道,朕所谘询。方赖谋猷,以弘庶绩,宜时视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翻译见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解析

小题:“行”的意思是“听任”。这个字的命题是紧扣教材的。此题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命题紧扣“文中”的要求,符合《考纲》的具体要求。此题所选四个实词难易结合,难度系数约为0.72,与全国卷基本一致。
小题:A项后句是概括而不是具体表现。 C项的后句说的是皇帝的行为表现,不能直接、也不能具体表现陈骞的业绩。D项的前句有错误。陈骞要求退休是因为年限已到。这里表现不出他的智谋。此题考查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难度约为0.62,但答题必须仔细认真。
小题:此项中“不再担任位极人臣的宰相职务”的说法是错误的。关键是理解文中“位极人臣”的表达,前语境说在咸宁初年担任大司马的职务,这一点很重要。“直接答应了他的请求”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后语境说“遂固请,许之”,由此看来,皇帝还是再三挽留他。【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分析、概括、鉴赏的能力。此题难度并不大,然而既考查了知识,也考查了学生阅读积累。
小题:(1)句意3分。“承顺”的翻译1分, “构”的翻译1分,“寻”的翻译1分。(2)句子大意2分。“谘询”1分,“视事”1分。答案:(1)当时牵弘担任扬州刺史,不服从陈骞的命令。皇帝认为两人不和互相结怨,于是征召牵弘,来了以后,不久又出任凉州刺史。(2)“陈骞行德论道,是我的参佐。正在依赖他的谋略,来弘扬业绩,应该管理政务。
【译文】
陈骞,是林淮东阳人。陈骞深沉有智谋。当初,陈骞的父亲陈矫任尚书令,侍中刘晔被魏明帝宠幸,诬陷陈矫专权。陈矫忧虑害怕,向陈骞询问。陈骞说:“皇帝圣明,父亲是大臣,假如不如意,不过不作公罢了。”后来皇帝的疑虑果然消除。
最初做官任尚书郎,改任中山、安平太守,都有显著的业绩。又授予相国司马、长史、御史中丞,后升任为尚书,被封为安国亭侯。蜀国入侵陇右地区,陈骞以尚书持节兼征蜀将军,打败敌军回朝。适逢诸葛诞之乱,又以尚书身份兼代安东将军。寿春平定,官拜使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安东将军,爵位升为广陵侯。转任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将军之位依旧。又转任都督江南诸军事,调任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为郯侯。武帝接受禅让,陈骞以辅佐天命的功勋,升为车骑将军,封为高平郡公,升为侍中、大将军,出任都督扬州诸军事,其余官职依旧,假黄钺。攻取吴国的枳里城,打败了屯住在涂中的军队。
咸宁初年,升任为太尉,转任大司马。陈骞趁着入朝,对皇帝说:“胡烈、牵弘都是有勇无谋,过于自信,不是安定边防之才,将给国家带来耻辱。希望陛下详察。”当时牵弘担任扬州刺史,不服从陈骞的命令。皇帝认为两人不和互相结怨,于是征召牵弘,来了以后,不久又出任凉州刺史。陈骞私下叹息,认为此举必定招致失败。两个人后来果然失去了与羌戎的和好,都死于敌寇,连年征讨,仅仅得以安定,皇帝很后悔。
陈骞年少时就有度量,宽容大度,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有业绩。与贾充、石苞、裴秀等人都是辅佐大臣,而陈骞的智谋度量在他们之上,贾充等人也自认为比不上他。多次担任地方官职,被士人和百姓怀念。官至极品以后,超过退休年龄,打算退休。咸宁三年,请求入朝,于是乞求告老免职。赐他衮冕之服,下诏书说:“陈骞有大功旧德,治理东部,弘扬远大的业绩,来统一吴会地区,而所劳苦的事情没有消除,每次上表言辞恳切。一方的事务辛苦劳累,现在听任他留在京城,以以前的太尉府为大司马府,增置两名祭酒,帐下的司马、官骑、大车、鼓吹都依旧,亲兵一百人,厨田十顷,厨园五十亩,厨士十人,器物用品都留给大司马府。又给乘舆车,出入宫殿加鼓吹,如同汉代萧何的事例。”陈骞屡次称病辞官,诏书说:“陈骞行德论道,是我的参佐。正在依赖他的谋略,来弘扬业绩,应该管理政务。可以派遣散骑常侍来说明意旨。”陈骞则回到家中,诏书又派侍中敦促陈骞会官府。于是坚决请求,皇帝答应了他,官位如同保傅,在三司之上,赐给他几案和手杖,不必上朝,安车驷马,以高平公的身份回家。皇帝因为他功勋大年龄高,对他很礼敬。又因为陈骞有病,听任他乘轿上殿。
元康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一岁。加衮服入殓,赠太傅,谥号为武。皇帝在大司马门亲临丧礼,看着灵柩落泪,丧礼依照大司马石苞的先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父为高密都尉。忠元始中以父任为郎,署中数十人,而忠独以好礼修整称。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都中咸敬信之。
  更始立,使使者行郡国,即拜忠都尉官。忠遂与任光同奉世祖,以为右大将军,封武固侯。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因从攻下属县。至苦陉,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即以所乘大骊马及绣被衣物赐之。
  进围钜鹿,未下,王郎遣将攻信都,信都大姓马宠等开城内之,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而令亲属招呼忠。时宠弟从忠为校尉,忠实时召见,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之。诸将皆惊曰:“家属在人手中,***其弟,何猛也!”忠曰:“若纵贼不诛,则二心也。”世祖闻而美之,谓忠曰:“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忠曰:“蒙明公大恩,思得暛命,诚不敢内顾宗亲。”世祖乃使任光将兵救信都,光兵于道散降王郎,无功而还。会更始遣将攻破信都,忠家属得全。
  世祖因使忠还,行太守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数百人。及任光归郡,忠乃还复为都尉。建武二年,更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户。其年,征拜五官中郎将,从平庞萌、董宪等。
六年,迁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垦田增多,三岁闲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病去官,征诣京师。十九年,卒。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带:带领
B.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收:拘押
C.行太守事行:代理
D.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课:政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李忠忠诚和任官有为的一组是( )(3分)
A.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都中咸敬信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数百人
B.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
C.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之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
D.蒙明公大恩,思得暛命,诚不敢内顾宗亲垦田增多,三岁闲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李忠以喜爱礼仪行为严肃著称。王莽时做新博属长,郡中都尊敬信任他。更始帝登位,派使者巡行郡国,就地拜任李忠为都尉官
B.信都之乱发生时,马宠的弟弟跟随李忠做校尉,李忠立即召见他,拿背弃恩义据城反叛来责怪他,接着***死了他,目的是以此震慑对方。王郎和马宠确实有所畏惧,一直没敢***害李忠的亲人。
C.世祖听到李忠的话后称赞他,对李忠说:“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平定了,你可以回去营救母亲妻子儿女,你可以自己招募官吏百姓中能够救你家属的人,赐给钱一千万,来向我取。”
D.世祖让李忠回去救家属,李忠没有回去。世祖只好派任光率部救信都,可是任光的士兵在路上或逃散或投降王郎,结果无功而返。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①哉?”
[注] ①廋,音搜。廋,匿也。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②人焉廋哉?
(2)这段文字论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孟子主张什么?说说孟子的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这首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色,这个传统节令是(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A.重阳B.中秋C.七夕D.清明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