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二年(丙寅、前115) 冬,十一月,张汤有罪自***。初,御史中丞李文,与汤有郄,汤所厚吏鲁谒居阴使人上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治,论***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二年(丙寅、前115) 冬,十一月,张汤有罪自***。初,御史中丞李文,与汤有郄,汤所厚吏鲁谒居阴使人上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治,论***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二年(丙寅、前115)
冬,十一月,张汤有罪自***。
初,御史中丞李文,与汤有郄,汤所厚吏鲁谒居阴使人上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治,论***之。汤心知谒居为之,上问:“变事踪迹安起?”汤佯惊曰:“此殆文故人怨之。”谒居病,汤亲为之摩足。赵王素怨汤,上书告:“汤大臣,乃与吏摩足,疑与为大奸。”事下廷尉。谒居病死,事连其弟。弟系导官,汤亦治他囚导官,见谒居弟,欲阴为之,而佯不省。谒居弟弗知,怨汤,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共变告李文。事下减宣,宣尝与汤有郄,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①,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至前,汤独不谢。上使御史按丞相,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丞相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皆故九卿、二千石,仕宦绝在汤前。汤数行丞相事,知三长史素贵,故陵折,丞史遇之,三长史皆怨恨,欲死之。乃与丞相谋,使吏捕案贾人田信等,曰:“汤且欲奏请,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事辞颇闻,上问汤曰:“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汤不谢,又佯惊曰:“固宜有。”减宣亦奏谒居等事。天予以汤怀诈面欺,使赵禹切责汤,汤乃为书谢,因曰:“陷臣者,三长史也。”遂自***。汤既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乃尽按诛三长史。十二月,壬辰,丞相青翟下狱,自***。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
[注]①瘗,yì;瘗钱,埋葬于地下的送葬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下汤治,论***之论:讨论
B.至前,汤独不谢.谢:谢罪
C.故陵折,丞史遇之遇:对待
D.天子以汤怀诈面欺面:当面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导致张汤自***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谒居病,汤亲为之摩足 ②见谒居弟,欲阴为之③使吏捕案贾人田信
④减宣亦奏谒居等事⑤天子以汤怀诈面欺⑥丞相青翟下狱,自***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中丞李文与张汤有矛盾,后因奸事被张汤、鲁谒居合谋告发而死。
B.张汤到导官见到鲁谒居的弟弟,想暗中救助却未表明而被谒居弟怨恨告发。
C.朱买臣、王朝、边通三长吏因受张汤凌辱而心怀不满,必欲宜之死地而后快。
D.张汤死后未能厚葬,有棺无椁,终使天子诛***三长吏,足见其冤。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动词,“判罪”。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文段内容间关系的梳理;①实为张汤厚待鲁谒居 ②实为张汤想暗中帮助鲁谒居弟弟 ③青翟下狱在张汤死后,都不能构成张汤自***的原因。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A项中“合谋告发”不正确,原文中应是鲁谒居暗中派人告发李文。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   
冬季,十一月,张汤因有罪而自***。
当初,御史中丞李文与张汤不和。张汤所赏识的官吏鲁谒居暗中唆使人上书汉武帝,告发李文有奸恶之事。汉武帝交张汤处理,张汤将李文判罪处死。张汤明知是鲁谒居所为,但当汉武帝问到:“告发的事是从哪里引起的呢?”张汤假装吃惊道:“这大概是李文的故人对他不满而引起的。”后来鲁谒居生病,张汤亲自给他按摩脚。赵王刘彭祖一向怨恨张汤,听说此事后,上书汉武帝告发说:“张汤身为大臣,竟给一个小吏按摩脚,我怀疑他们有大阴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鲁谒居病死了,此事又牵连到鲁谒居的弟弟,被囚禁在导官看守所。张汤也因审问别的囚犯到了导官,见到鲁谒居的弟弟,打算暗中救助,表面上却装作不理会。鲁谒居的弟弟不知张汤心意,怨恨张汤,便让人上书朝廷,揭发张汤与鲁谒居同谋告发李文。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减宣处理,减宣与张汤结怨,及至抓住此事,便穷追到底,但一时还没有结案奏报。就在此时,汉文帝陵园中所埋钱币被人盗挖,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约定一同向汉武帝请罪,可到了汉武帝面前,张汤却独自不谢罪。汉武帝命张汤负责审理庄青翟在此事中的责任,张汤企图给庄青翟加上“丞相已知故纵”的罪名,庄青翟非常害怕。丞相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以前都曾作过九卿或二千石官,做官都比张汤早,:张汤曾几次代行丞相职权,知道这三位长史一向尊贵,就故意欺凌折辱他们,将他们看作低级小吏——般,所以三位长史都对张汤.J心怀怨恨,想置张汤于死地。于是,他们与庄青翟商议,派官吏逮捕审讯商人田信等,然后散布说:“张汤向皇上奏请政事,田信每每事先知道,囤积居奇赚了大钱,再分给张汤。”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便问张汤:“我做的事,商人每每事先知道,多囤积货物,好像有人将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不谢罪,又作吃惊的样子说:“很可能有这回事。”减宣也将调查鲁谒居一事的结果奏闻。因此,汉武帝认为张汤心怀奸诈且当面欺瞒,派赵禹严厉谴责张汤,张汤只得上书向汉武帝谢罪,并指控:“陷害我的,是三名丞相长史。”然后自***而死。张汤死后,所留家产价值不过五百金。张汤的兄弟子侄想要厚葬他,他的母亲说:“张汤身为天子重臣,竟被污言秽语中伤而死,何必要厚葬呢!”便将张汤放在牛车上运到墓地,只有一口棺材,并无外椁。汉武帝听说后,就将三名丞相长史全部处死。十二月壬辰(二寸五日),丞相庄青翟被逮捕下狱,自***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①。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超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變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甚相亲爱                      亲爱:关系亲密
B 而新野宰乃污晨宅              污:污秽
C会王郎反                      会:适逢
D流衍它郡                      衍:扩展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                  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                        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①②③         B. 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光武帝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光武帝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译文:                                                                            
(2)“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译文:                                                                            
(3)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世为著姓。彦谦早孤,不识父。长兄彦询,以彦谦天性颖悟,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辨,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开皇七年,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以秩满,迁长葛令,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衡得书叹息,而不敢奏闻。
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司隶别驾刘灹,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灹亦不敢为恨。其后隋政渐乱,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
(节选自《隋书》第六十六卷,列传第三十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丁所继母忧忧:忧伤
B.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 罹:遭遇
C.彦谦知王纲不振  振:整治
D.有古人之深致致:情趣

2,4,6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房彦谦“直道守常”的一组是()
①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②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
③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④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
⑤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⑥虽致屡空,怡然自得
A.①④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彦谦15岁时,过继给后叔父房子贞,事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事奉伯父房豹,也竭心尽力,因而成为宗族中的人学习的榜样。
B.房彦谦与内史侍郎薛道衡等人非常友善,当他看到薛道衡当权却不能对朝政匡正挽救时,就写信劝告他,但薛道衡却不敢上奏皇帝。
C.房彦谦怀有清理世乱的志向,在朝廷大选天下知名人士之时,慨然接受征召担任了司隶刺史,虽然朝纲败坏,但他坚持正道,遵守常法。
D.房彦谦担任官职期间,所得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朋好友,日常生活保持勤俭朴素的作风,虽常常招致贫乏,但他始终怡然自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译文:
(2)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
译文:  
(3)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为协律郎,集掇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窥其稿者,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还京师,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虔闻命,不知广文曹司何在,诉宰相,宰相曰:“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贤者,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职。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
初,虔追迪故书可志者得四十余篇,国子司业苏源明名其书曰《荟萃》。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迁著作郎。
安禄山反,遣张通儒劫百官置东都,伪授虔水部郎中,因称风缓,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灵武,贼平,与张巡、王维并囚宣阳里。三人者,皆善画,崔圆使绘斋壁,虔等方悸死,即极思祈解于圆,卒免死,贬台州司户参军事,维止下迁。后数年卒。
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尝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详。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床无毡”云。  (选自《新唐书》卷二0二《郑虔传》)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掇当世事  掇:拾取,这里是搜集的意思
B.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 坐:受牵连而犯罪
C.维止下迁 止:只是
D.诉宰相  诉:对……诉苦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欲置左右,以不事事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B.①虔乃就职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 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①因称风缓,求摄市令 ②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3.下列六句话中,能表现郑虔才能杰出的一组是()
①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土②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 ③集掇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 ④善图山水,好书 ⑤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 ⑥尝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详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虔虽受唐玄宗赏识,却一直安守清贫,几经贬谪,一贫如洗,无怨无悔。  
B.郑虔多才多艺,史学、地理、诗文、书法、绘画、用兵打仗,无不精通。
C.郑虔取柿叶习书的故事美丽动人,表现了他求学的志气和恒心。
D.杜甫用“才名四十年,坐客床无毡”来为郑虔这个才子一生的清贫生活作结,令人慨叹那个社会知识分子的悲苦命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李芾字叔章,广平人。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垌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
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入朝差知德清县。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祐元年七月,至潭,潭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籍,人犹饮血乘城殊死一战。有来招降者,芾***之以徇。
(节选自《宋史·李芾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生而聪警警:机警
B. 摄祁阳县,县大治摄:整顿、管理
C. 民始帖然帖:安定
D. 芾***之以徇  徇:殉国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②芾以书往复辩论
B.①与参议邓垌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①民始帖然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芾“不畏霸道”的一组是()
①芾与参议邓垌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②芾稽籍出赋  ③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④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  ⑤令曰:“作乱者斩帜下。”  ⑤有来招降者,芾***之以徇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芾早年为官,因办事得力有影响有业绩,连续三次升迁。、
B.李芾做湘潭县令时,不避贵势;掌管临安府时,面对奸相、王府勾结作恶也秉公办事,毫不徇私,因此被诬罢官。
C.元蒙大军攻占鄂州,李芾被起用为湖南提刑。知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都归附他,其友劝其弃官,芾决定留下。
D.德祐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局势更加紧张,他马上召募三千人,还亲自参加指挥与敌人浴血奋战,誓不投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
译文:
②第以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憎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间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 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说没也。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木成为两份。⑤革(jí):危急。通“亟”。⑥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毛文龙将卒反将:率领
B. 先生则躬樵汲樵:木柴
C.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D. 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白云先生清高情怀的一组是 ( )
①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②独身寄摄山憎舍,不入城市
③学士词人无所求取 ④架上书数十百卷
⑤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⑥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至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恰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文: 
(2)岁时间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译文:
(3)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