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虚实篇  孙子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虚实篇  孙子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虚实篇  孙子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佚:安逸
B.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用好处去引诱
C.乖其所之也乖:背离
D.因形而错胜于众错:错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能为敌之司命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则我专而敌分蟹六跪而二螯
C.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水因地而制流我欲因之梦吴越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胜可为也”的策略的一项是
A.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B.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C.不知战地,不知战日
D.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论述“虚”“实”的运用与主动权的夺取保持问题,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孙子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B.根据文意,“虚”是指军事上的兵力强大、集中和有备;“实”是指兵力薄弱、分散和无备,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战争主动权的夺取和保持关系甚大。
C.孙子指出,如果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就可以“攻而必取,守而必固”, “进而不可御,退而不可追”,就“能为敌之司命”。
D.《孙子兵法》传世近两千五百年,早有“文义兼美,绝出古今”之誉,本篇语言精确简约,基本体现了《孙子》语言的特点。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文:
(2)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译文:
(3)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译文:
答案

小题:D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
(1)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2)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但(这)对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
(3) 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流向。
解析

小题:D
[解析]错:通“措”,放置,安放。
小题:A
[解析]A句中第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第二个 “为”表被动。B句中两个“而”均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句中两个“所”均为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结构作定语。D句中,两个“因”均可理解为“根据”。
小题:C
[解析]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军队“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作战必败。
小题:B
[解析] 根据原文,“实”是指军事上的兵力强大、集中和有备;“虚”是指兵力薄弱、分散和无备。
小题: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致”“于”两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整体1分。 (2)句重点关注“以”“度”“奚”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3)句重点关注“势”“形”两个词,每处1分,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孙子说: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军队就安逸,后到达战场奔走应战的军队就劳累。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入我方预定地区的原因,是我方设置好处去引诱他;能够使敌人无法到达他预定地区的原因,是我方制造困难去干扰他。所以如果敌人舒服,要使他疲劳;敌人军粮充足,要使他挨饿;敌人驻扎安稳,要使他***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及急救的地方,快攻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行军千里,而军士不觉得劳累,是因为走在没有敌人的地区。进攻敌人而必定能取胜,是因为进攻了敌人没有设防的地区。防守必定能巩固,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不进攻的地区。所以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怎样去防守,善于防守的,敌人不知道怎样去进攻。微妙啊微妙,微妙到敌人看不见形迹。神奇啊神奇,神奇到敌人听不见声息。这样,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进攻时要使敌人无法抵挡,就要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后退时要使敌人无法追击,就要行动迅速使敌人赶不上。所以如果我方想打,敌人即使筑了高垒与深沟防守,也不得不同我方打,就因为已进攻到敌人不能不救援的地方。我方不想打,虽然不设营寨,只划了一块地区防守,敌人还是不可能同我方打,就因为我方已诱使敌人背离了他原来要走的方向。
诱使敌人暴露兵力而不让我军兵力暴露,那末我军的兵力可以集中而敌人的兵力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那就是我军用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去攻击敌人,我军兵力就多,敌军兵力就少。能用集中的兵力去攻击分散的兵力,那末,我军与之作战的对方,兵力就弱了。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那么他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敌人所要防备的地方多,我军所面对的敌人兵力就少了。敌人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到处都设防,于是到处兵力薄弱。之所以寡弱,就是由于防备敌人而使兵力分散所致;之所以显得众多,乃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备我所致。
知道作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仗,在什么时间作战,那就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军队远者相隔几十里,近者相隔几里的呢?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但(这)对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分散兵力无法与我战斗。
所以,通过筹划谋算,去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得失;触动敌人,去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暴露敌人,去了解敌人所占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较量一次,去摸清敌人兵力的强弱。
所以,以假象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运用到极其微妙的地步,我军的真形就可以完全隐藏起来,而不露任何形迹;既藏而不露,那么,纵使潜伏极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的底细,即使再有才智的人也无计可施。由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示形原则而取胜,所以,即使将此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不知其中之奥秘。人们可以看到我军战胜敌人的事实,但却不知我军之所以战胜敌人的道理究竟在哪里。所以,打了胜仗不要再重复老一套战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而应变无穷。
作战的方式像水。水流动,避开高处流向低处;作战时,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袭击他虚弱的地区。水根据地形而决定流向,作战根据敌情而确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流向。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获取胜利,这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个是固定不变的。四季相接相代,没有一季是不再变换的。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圆有缺。
举一反三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情采(节选)           
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①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②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③之上,其为彪炳缛采明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④,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⑤,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攡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注释
①沦漪(lúnyī):水的波纹。②鞟(kuò)同犬羊:《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去了毛的皮革。③织辞:编织文辞。鱼网:指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开始用树皮、鱼网等造纸。 ④黼黻(fǔfú):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⑤贲象穷白:《易经》中贲的卦象最后一爻是“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资:凭借,依靠
B.故体情之制日疏体情之制: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
C.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心理:内心情感
D.吴锦好渝,舜英徒艳渝: 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五情发而为辞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何以明其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反所以失鱼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乃可谓雕琢其章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一项是
A.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
B.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
C.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D.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小题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作者认为有纯正充沛的思想感情,又善于运用健美的文采;情采交融,这才能说服读者,打动人心。
B.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文而造情”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情而造文”的不良倾向。
C.作者指出“采滥辞诡”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应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D.作者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译文:
(2)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译文:
(3)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论 毅 力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其何以成要: 概括,总括
B.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出现
C.遇再挫而退再:两次
D.冒其逆而突过之冒:冒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不退也愈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成败之数,视此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本文比喻论证内容的一项是
A.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
B.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C.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D.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其中心论点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B.论证过程中,先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C.本文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首先,作者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D.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译文:
(2)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
(3)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于襄阳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来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於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相须:互相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负:仗恃
D.未尝干之干: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B.然而千百载乃相遇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D.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5分)
(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令:美好
B.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吝:耻辱
C.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属:连接
D.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筹:谋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C.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D.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房玄龄推崇杜如晦”和“皇帝思念杜如晦”的一组是
①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②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③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④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 ⑤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 ⑥敕所御馔往祭
A.①⑥B.③④C.②⑤D.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如晦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素质,在参加吏部选拔时,受到了有关官员的器重,认为他有栋梁的潜质。
B.房玄龄慧眼识英才,将杜如晦推荐给了皇帝。在之后两人的合作共事中,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尊重。
C.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十分痛惜,在他死时加官爵,赐谥号,并亲自下诏书,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并安排人刻写墓志铭。
D.杜如晦去死多天后,皇帝还非常想念,经常祭奠他,在赏赐他人物品时,也不忘记杜如晦,对他的遗属也十分关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5分)
⑵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毛遂曰:“白起,小竖子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材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从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真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容斋随笔》
小题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举:攻取
B.亟发兵坑竖子耳亟:赶快
C.而哙喜其过己过:超过
D.俗士不达达:高贵
小题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汉祖以问诸将B.安可同日而语
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
C.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D.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毛遂)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B.(白起)辱王之先人
C.唯陈平以为(汉)兵不如楚精
D.况于(韩信)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之时)
小题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毛遂将曾经打败楚军的白起称作“竖子”,是为了激起楚王对秦国的怨愤。
B.汉朝将领得知韩信谋反,都说要活埋了这个“竖子”,只有陈平没有这样。
C.韩信与彭越死了之后,英布认为汉朝剩下的将领中,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
D.虽然李白也说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样的话,却没能流传下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