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吕尚传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吕尚传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吕尚传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渔钓奸周西伯奸:求取。
B.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倾:推翻。
C.未能集远方集:平定。
D.自泰山属之琅邪属:属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武王行事与吕尚“谋议”有关的一组是(   )
①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           ②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
③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⑤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     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尚曾经穷困,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能够得到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他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吕尚。
B.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C.吕尚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D.司马迁认为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沃土两千里,因而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D(属:连接。)
小题2:C(①是文王的行为。④占卜不是谋议。⑥是太公自己行事。)
小题3:D(原文为“其天性也”,而D项却误以为“这是都是吕尚的圣明”,属于强加因果。)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之人。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武王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进伐商纣。商纣军队彻底崩溃。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师尚父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太公死时一百余岁。
太史公说:我到齐国,看到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其间沃土两千里,其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是他们天性如此。由于太公的圣明,树好立国根基,由于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诸侯会盟,成为霸主,不是顺理成章吗?广盛博大呀,确是大国风貌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①,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犊鼻裈(kūn):形似犊鼻的短裤。古时之裤,无裆谓袴,有裆谓裈,统称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从者谢吉 谢:拒绝
B.临邛令前奏琴曰 奏:弹奏
C.长卿第俱如临邛 第:只要
D.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 更:轮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赀为郎②敛资财以送其行
B.①因病免,客游梁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①相如与俱之临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卓王孙闻而耻之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相如在朝廷做武骑常侍期间,孝景帝不喜欢辞赋,批评他爱好文学,于是司马相如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
B.卓家的宴会司马相如本不愿去,后由于临邛县令的殷勤,不得已而勉强前往,而这次宴会恰恰促成了他和卓文君的爱情。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卓王孙十分生气,不愿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后两人买了一间酒店来维持生计,生活倒也平静。
D.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酒店谋生,感到耻辱,后由于兄弟及长者们的劝说,还是资助了他们,使女儿女婿成了富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刘权,字世略,彭城丰人也。祖轨,齐罗州刺史。权少有侠气,重然诺,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后更折节好学,动循法度。初为州主簿,仕齐,释褐奉朝请、行台郎中。及齐灭,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高祖受禅,以车骑将军领乡兵。后从晋王广平陈,以功进授开府仪同三司,赐物三千段。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开皇十二年,拜苏州刺史,赐爵宗城县公。于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炀帝嗣位,拜卫尉卿,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逐北至青海,虏获千馀口,乘胜至伏俟城。帝复令权过曼头、赤水,置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留镇西境。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诸羌怀附,贡赋岁入,吐谷浑馀烬远遁,道路无壅。征拜司农卿。加位金紫光禄大夫。寻为南海太守。行至鄱阳,会群盗起,不得进,诏令权召募讨之。权率兵与贼相遇,不与战,先乘单舸诣贼营,说以利害。群贼感悦,一时降附,帝闻而嘉之。既至南海,甚有异政,修建城郭,绥集夷夏。数岁,遇盗贼群起,数来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称四方扰乱,英雄并起,时不可失,讽令举兵。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卒官,时年七十。
世彻倜傥不羁,颇为时人所许。大业末,群雄并起,世彻所至之处,辄为所忌,多拘禁之,后竟为兗州贼帅徐圆朗所***。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①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注】尉佗:原名赵佗,原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秦末他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文中指南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假:代理
B.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礼:礼遇
C.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 赍:送
D.时不可失,讽令举兵。讽:讽刺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刘权坚守正义的一组是(3分)
①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 ②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
③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从 
④从征吐谷浑,与贼相遇,击走之 ⑤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
⑥ 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
A.①②⑤B.③⑤⑥C.④⑤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权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北齐、北周、隋朝为官。尤其在隋朝为官之时,他秉公执法,造福百姓,深受朝廷的器重和人民的喜爱。
B.刘权是淮楚旧族,很早就英名显著,年少的时候有侠义之气,看重许诺的事。后来他改变不好的习惯变得好学,一举一动都遵照法度。
C.他的儿子刘世彻暗中派人联系他,让刘权乘着天下大乱之势起兵,刘权拒绝了儿子的建议,一直到死都没有反叛,实在是守节之士。
D.刘权在任南海太守之时,遇见盗贼多次前来攻打,当地的豪杰推举他为首领,让他率领大家出城迎战,他竟然在城内固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以为莫己若
A.申之以孝悌之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焙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竞。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蛡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寻:不久
B.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穷竟:追究到底
C.浩遣单使谕以祸福谕:口谕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谮:诬陷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浩“正直”的一组是
①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②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我
③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   ④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⑤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         ⑥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都去拜见他,李浩毅然不去。
B.台州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于是禁军中有人图谋作乱,被李浩用语言震慑住。李浩查出为首的四个人,施以黥刑后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C.朝廷买米八万石,李浩检举负责的官员克扣官钱。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跟着附和,李浩力争严查,得到皇上认可。
D.李浩为人傲慢,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对用金钱诱惑他的小人,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用尽各种方法,但是皇上始终保全庇护他。
小题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2分)
并 海 有 宿 寇 久 不 获 浩 募 其 徒 自 缚 赎 罪 即 得 其 魁。
(2)翻译:
①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4分)
译文:                                                                        
                                                                              
②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祭十二郎文(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妆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
  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妆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日:“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D.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
小题3: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小题4: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3)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