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笫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祸害。   
B.然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较量。   
D.以其所有——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儿戏害其国——几捕系死                    
B.然人取去——君我呼入
C.轻死生重于画——不患贫患不安        
D.譬之烟云过眼——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其身   
C.吾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其乐而远其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今经济持续繁荣,社会上兴起了“收藏热”,很多人非常热情地投入进去,对这一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谈一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C
4.D
5.(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6.历代文物庞杂绝妙,隽永超然,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艺术的精华。欣赏文物使人入神超妙,宁神静志,自古以来,艺术品的欣赏被视为最高的审美活动之一。又因为文物能激励志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甚至有人认为可以辟邪驱吉,消灾纳福,所以收藏活动被人们视为高尚的精神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收藏者必须具备有闲、有钱、有学问三大条件才能胜任。古人的收藏是轻松的,在赏玩、品味艺术品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陶冶性情。有些画家、书法家因为有幸接触到古代名家、大家的真迹,在观赏中意与古会,在揣摩中汲取营养,而后学问为之大进,技艺随之增长。现在的人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多数人将收藏作为投资手段与买股票和购商品房等同起来,期望藏品保值和升值。也有人为了标榜身份和炫耀财富而购买一些古董。更多的人纯粹为了盈利,头天买了第二天就卖,根本谈不上收藏二字。上述动机是不可取的。 (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日:“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日:“谓若‘禹’与‘雨’、‘丘’与‘箧。’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做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官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征在:孔子母亲的名字。②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③蓝:qiū。④“浒”“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贺举进士——劝:勉励。   
B.听者不也——察:昭著。   
C.若不白,子与贺且得罪——明:分辨。   
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超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宦者官妾孝于其亲——顷,持一象笏至   
B.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是——天下笑者,何也   
C.若不明白,子与贺得罪——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D.作法制教天下者——敏赀财送其行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够证明李贺举进士不犯讳的一组是(     )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②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③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④惟宦官官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⑤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贺父名晋肃,因“晋”“进”同音,因而李贺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韩愈因勉励李贺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   
B.为了批驳诋毁者的说法,韩愈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C.周昭王与曾参,都是贤德之人,为人称道,他们也不避先人或父亲之名。由此看来,认为李贺应避讳父亲名字而“不举进士为是”的做法,可以说是故意搬弄是非。
D.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而且作者从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有序有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屡次辞官的陈中行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注、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日:“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  (节选自《明史二十三》)
  注:伊、吕:伊尹、吕尚(姜子牙)。
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居建康,子孙因焉 家:安家。
B.奉命至浙江廉察民 隐:疾苦。
C.学未成,请异日 俟:等待。
D.命爵辄辞,终其高 成:成功。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子孙因家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B.①遇引汉故事谏 ②自是不复强
C.①廷臣有过被谴责 ②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①勋戚大臣无与比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陈遇受到尊敬的一组是(     )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  
②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  
③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  
④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  
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  
⑥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遇沉稳专一,博览群书,喜欢用《周易》卜筮,在元朝时就曾做过温州府学的教官。
B.太祖曾多次授予陈遇要职,但均被陈遇婉拒。陈遇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C.陈遇遇事能够冷静睿智,西域进献良马,他立即引用汉朝旧事为例对皇帝加以规劝。
D.陈遇因多有建树,深受皇上器重和朝臣们的爱戴,就连太监们都多次到府上拜望。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斜线(/)断句。
  遇 天 资 沉 粹 笃 学 博 览 精 象 数 之 学 元 末 为 温 州 教 授 已 而 弃 官 归 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3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苏子(qiǎo)然——愀:忧愁的样子。
B.山川相(móu)——缪:缭,盘绕。
C.渔樵于江(zhǔ)之上——渚:江边。
D.举匏樽以相(zhǔ)——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2.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顺流而东也”句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幽壑之潜蛟          
C.破荆州,江陵
B.鱼虾而麇鹿        
D.西望夏口
3.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正襟危坐”一语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原文为“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C.“孟德之困于周郎”系出自三国“赤壁之战”中周瑜巧用连环计,大败曹军的事实。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愀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安所得酒乎——道士笑,予亦惊语
B.履巉岩,蒙茸——至则草而坐,倾壶而醉
C.有孤鹤,横江东来——而吾与子之所共
D.攀栖鹘之巢——正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归谋诸妇——侣鱼虾友麋鹿
B.凛其不可留也——洋洋与造物者游
C.藏之久矣,待子不时之需——醉则更相枕
D.予亦愀而悲——輮使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前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人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4.把文中画横绒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徐梦莘,字商老,临江人。幼慧,耽嗜经史,下至稗官小说,寓目成诵。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历官为南安军教授。改知湘阴县。会湖南帅括田,号增耕税,他邑奉令惟谨。梦莘独谓邑无新田,租税无从出。帅恚其私于民,欲从簿书间攈摭其过,终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
  寻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时朝廷议易二广盐法,遣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与东西漕臣集议于境。梦莘从行,谓:“广西阻山,止当仍官般法,则害不及民。广东诸郡并江,或可容客贩,未宜遽以二广概行。”议与廷直不合。廷直竟遂其说,以客贩变法得为转运使。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为梗法,罢去。不三年,二广商贾毁业,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
  梦莘恬于荣进,每念生于靖康之乱,四岁而江西阻讧,母襁负亡去得免。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荟萃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自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讫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之毙,上下四十五年,凡曰敕、曰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登载靡遗。帝闻而嘉之,擢直秘阁。
  梦莘平生多所著,有《集补》,有《会录》,有《读书记志》,有《集医录》,有《集仙录》,皆以“儒荣”冠之。其嗜学博文,盖孜孜焉死而后已者。开禧元年秋八月卒,年八十二。(选自《宋史·徐梦莘传》)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耽经史          特别   
B.增耕税          命令
C.梦莘于荣进      热衷   
D.直秘阁          提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梦莘心系百姓的一组是( )
①独谓邑无新田,租税无从出
②广东诸郡并江,或可容客贩
③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为梗法
④未宜遽以二广概行
⑤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
⑥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梦莘小时候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聪明异常,喜好读书,涉猎极广,上自经史,下到野史小说,他都过目成诵,真可谓敏而好学。
B.徐梦莘为人正直、实事求是,他担任湖南湘阴县县令的时候,不惧怕上级的高压,因为自己所管的湘阴县没有新增耕田,坚决不增加租税。
C.关于改变二广盐法的议论,徐梦莘的主张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与当时的主管者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的观点不合,但最终被胡廷直采纳。
D.徐梦莘的一生可谓嗜学博文,孜孜不倦,死而后已,他留下很多著作,有《会录》《读书记志》《集仙录》等。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帅恚其私于民,欲从簿书间捃摭其过,终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梗法,罢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