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监门校尉不觉/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均/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阿亲戚/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刑:合法 ⑤陛下登***之/登:立即 ⑥矜其贫/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
答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
蒋琬二三事 |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作事愦愦 愦愦:___________ (2)杨敏曾毁琬 毁: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三县令,皆以廉能称。 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刺史,召惠达及河间冯景同在阁下,甚礼之。及宝夤还朝,惠达随入洛阳。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宝夤除雍州刺史,令惠达使洛阳。未还,而宝夤谋反闻于京师。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惠达乃私驰还。至潼关,遇大使杨侃。侃谓曰:“何为故入兽口?”惠达曰:“萧王必为左右所误,今往,庶其改图。”及至,宝夤反形已露,不可弥缝。遂用惠达为光禄勋、中书舍人。宝夤既败,唯惠达等数人从之。宝夤语惠达曰:“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贺拔岳获宝夤送洛,留惠达为府祭酒,给其衣马,即与参议。岳为关中大行台,以惠达为从事中郎。尝使至洛,魏孝武与惠达语及世难。惠达陈天下事势,述岳有诚节,唯以忧国定乱为事。言辞激切,帝甚嘉之。及还,具以白岳。岳曰:“人生于天,受命于君,岂有利人荣禄,而不忧其祸难?卿之所奏,实获吾心。”自是更被亲礼。岳每征讨,恒命惠达居守。又转岳府属。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惠达辞以疾,不见许,乃遁入汉阳之麦积崖。悦平,惠达归于太祖,即用秦州司马,安辑陇右。及太祖为大都督总管兵起雍,复以惠达为府司马。太祖为大将军、大行台,以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封文安县子,邑三百户。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于时既承丧乱,庶事多阙。惠达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以济军国之务,时甚赖焉。寻除中书令,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九百户,加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惠达虽居显职,性谦退,善下人,尽心勤公,进拔良士。以此人皆敬而附之。十年,薨。追封萧国公。(节选自《周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达辞以疾,不见许/见:被 B.今往,庶其改图/庶:希望 C.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知:主持 D.何为故入兽口/故:缘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人皆敬而附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B.而不忧其祸难/今行而无信 C.惠达乃私驰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时甚赖焉/风雨兴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外出镇守华州时,辅佐太祖的周惠达,呕心沥血,后方事务大都有赖于他。不久,太祖给了他加官进爵的奖赏。 B.周惠达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品性谦让,善居人之后,为公事尽心尽职,推荐选拔优秀人士,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依附他。 C.周惠达得知魏齐王萧宝夤要谋反后,虽然自己并不赞同,但为报知遇之恩,仍然从洛阳赶往雍州,去追随他。 D.周惠达在与魏孝武谈论天下事势时,说明贺拔岳有忠诚的气节,既得到了孝武帝的赞赏,又很得贺拔岳的欢心。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化经典阅读,按要求作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下面各项对选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处在那个位置上,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孔子指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使用刑法只会使人不会犯罪,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则高明得多。 D、本章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 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 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 您曾经 对晋君 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6.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 A.怀才不遇,牢***满腹 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7.用原文填空: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 、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亡郑,对晋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存郑,对秦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
晋文公 |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敌众 我寡,奈何而可/奈何:怎么办 B.焚薮而田,岂不获得/田:打猎 C.反而尊贤/反:与诈术相反 D.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乃:仅仅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繁战之君,不足于战 ②君亦诈之而已 ③其成毁,其胜败 ④文公处其一 A.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和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B.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C.足以霸矣 D.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 4.下列各句中的 “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 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A.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各种诈术 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 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本文的中心意思分 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 D.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