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卖酒者传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卖酒者传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醵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暾。客多负,私快快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聚饮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其息   捐:舍弃
D.贫者券还之   立:订立
2.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B.客偿博负行   将以求吾大欲也
C.若中心愿乎   非日能,愿学焉
D.至夜分,散去  良人,具告沛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C
4.B
5.(1)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3)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鹧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悄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久之,持朱封鞣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悄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悄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   结束:装束,打扮
B.天晓,始苏,银已亡矣  比:等到
C.验之,是        良:确实
D.拜谢去         罗:弯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章邱西新店  乃夜驰沛公军
B.山门砉然辟   吾尝终日思矣
C.方愕然顾,倏闻呼门声甚厉  吾已失恩义,会不从许
D.罪合死,吾当一决      不足外人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城役某押送官银到济南去,晚上投宿之时遭到了客栈主人的拒绝,他们只好自己找到离客栈一里路左右的尼庵住下。
B.“著红峭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役某一行人。尽管防范严密,但役某他们还是因打斗不过而被劫走官银。
C.从允人投宿尼庵和为役某斩杀著红梢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情来看,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而武功高强的女子。
D.从前后文来看,新城令崔懋在章邱西边的新店所遇的妇人就是尼庵里的老妪,而尼庵剑侠就是她的女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阿房宫赋(节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成阳。二川溶溶,流入官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延伸)
C.矗不知其几千万(相当于“座”或“所”)
D.复道行空,不何虹(下雨)
2.翻译下列句子。
(1)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阿房富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如何描写阿房官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留侯张良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嫠王、悼惠王。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日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日:“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竞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甚  益:更加
B.吕后留侯,乃强食之   德:感激
C.我欲之,彼四人辅之   易:看不起
D.虽有矰缴,尚安所    施:施用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良“与汉有功”的一组是(  )
①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②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③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④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
⑤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⑥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少年就显出了不同一般的见识,因为自己家族世代相韩,他就用尽家财,为韩报仇。
B.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刘邦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安排,没有废弃太子。
C.辅佐太子的四个人,虽然自己说是因为太子仁孝爱士,其实是张良出谋划策劝说太子找来的。
D.张良对汉朝有大功,但是他不居功自傲,而是急流勇退,愿意退隐,不过吕后不同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起去,罢酒。竞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正确意思是(   )
A.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B.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啊。
C.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D.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都是它用兵的效果啊。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六国的先后破灭,在作者看来都是自身“赂秦”的恶果。
B.“燕虽小国而后亡”,原因是采用了与秦相抗的策略。
C.李牧“以谗诛”才导致赵国灭亡。
D.“向使三国”中的“三国”是指齐、燕、赵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和秦国相抗,但“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困窘)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
C.未可专罪秦也         不赂者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