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沧浪亭记(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沧浪亭记(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僦(jiù):租赁。②燠(yù):热。③杠:独木桥。④碕(qí):曲折的堤岸。⑤干:通“竿”,竹子。⑥动物:受外物所感而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阜广水——崇:高
B.形骸既则神不烦——适:到……去
C.不亦哉——鄙:庸俗
D.予既而获斯境——废:(被)罢黜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舒怀,不可得也/而为秦人积威之
B.杠南,其地益阔/严大国威以修敬也
C.光影会合轩户之间/青,取之于蓝,而青
D.因之复能内外失得之原/浩浩如冯虚御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译文:沿水而行,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译文: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译文: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译文:感情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在尾段,作者写出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5.《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C
4.D
5.示例: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是让心灵得到解脱的一个好方法。以前,“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我们的生命时,我们何不放过自己,拥抱所爱,奏出一曲闲适之歌呢?(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音乐为无形之音,无味之声,却又声情并茂、沁人心脾。在文学作品中音乐之所以具有这种效果,都是因为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请以《赤壁赋》第二段为例,分析本文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罐。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屈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谭。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客有请吊蜀岗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某家酒肆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灌,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嗥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弗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几人哉?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文章有删节)
  【注】①零甃(zhòu)断甓(pì):残垣断壁。②信宿:住过两夜。③鼯狖(wúyòu):鼯,一种形似松鼠的动物。狖,一种似狸的野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礼曹,客有者曰——过:拜访
B.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余信信,拿流风,捕余韵——既:既然
D.尝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于: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④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谨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的景象的说法,引起作者的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伎的造访引起作者的联想,使作者作今昔之比,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景象。
D.作者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感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有所联想,联系个人身世,盛衰之叹颇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谁得日今非承平时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横赋诗(长矛)
B.渔樵于江之上(江中小洲)/举匏樽以相属(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C.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没有完,永远存在)/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
D.驾一叶之扁舟(小船)/鱼虾而友麋鹿(伴侣,朋友)
2.下列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不知东方之既白
⑤扣舷而歌之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⑨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A.①②④⑦⑧/③⑥/⑤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③⑥/②④⑦⑧/⑤/⑨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⑨
3.下面对文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客”感叹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绪。
B.“客”悲的原因有三条:第一,由古代与当世人物对比而生悲。第二,由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第三,由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生悲。
C.第二段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回答“客”的问题,思想上得到解脱。
D.最后一段呼应开头,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表现了苏子急于建功立业的情怀。
4.节选的第1段中,客对箫声悲切的原因的解释包含着曹操与“吾与子”的对比,请根据提示从原文中找出形成对比的句子。
(1)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吾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吾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固一世之雄也。
吾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倪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每月十五日
B.今者暮——薄:迫近
C.蒙茸——披:拨开
D.攀栖鹘之巢——危:高
2.下列省略句的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余)步自雪堂  
B.(客)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C.盖二客不能从(余)焉
D.(道士)过临皋之下
3.对《赤壁赋》《后赤壁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傈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呜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本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纵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无损者/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 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