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予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迭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条目,详情
B.举直错枉,能使枉者直——诸:诸多
C.举皋陶,不仁者矣——远:远远地离开
D.尧舜其犹诸——病:担忧、忧虑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于其身也,则耻师
B.富哉言/汝识之
C.如有博施于民能济众/无苗时采,则实
D.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学不可以
3.下面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意深刻丰富。
C.子夏举舜和汤的例子,是用来说明施政要知人善任,以达风行草偃之效。
D.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孔子对弟子所说的话,各有侧重点,这说明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D
4.(1)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2)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请允许我认真实行这句话所指的含义。
5.因材施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取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女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口服之。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选自《孔子家语》)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于陈蔡——厄:穷困,灾难
B.子贡以所货,窃犯围而出——赍:携带
C.子贡自井望见之,不,以为窃食也——说:陈述,解说
D.其未得也,弗得之——患:担忧,忧虑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回也,不改节乎——既得之,又乐
B.子曰:“。”——小人则不
C.子贡所见告孔子——是有终身之忧
D.吾信回,非待今日也——君子修行也,其未得之也
3.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在做饭的时候,见到灰尘落入饭中,便把黏着灰尘的米粒捡出来吃了。
B.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便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报告给孔子,并讲了颜回的坏话。
C.孔子不偏信子贡的一面之词,用巧妙的方法作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D.颜回实事求是地向孔子作了汇报,孔子对颜回更加信任,孔子的弟子们对颜回更加敬佩。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B.颠沛必于是
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D.子路问成人
2.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而可(以义)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B.以(之)告者过也!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也。
D.(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亦可以为成人矣!
3.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可是在精神上他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
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知”“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4.用自己的话概括孔子对于“成人”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颜渊)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田常欲作乱于齐,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之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子张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昊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予贡之越。……越王大说,许诺。
  遂行。报吴王,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子贡曰:“不可。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回也闻一知十——成其小,劣之
B.去而吴——辍耕垄上
C.君以兵迎之——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D.利莫大——积土成山,风雨兴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
①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②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③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④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
⑤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
⑥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虽常被子贡辩得理屈词穷,但对他的才智是极为了解的。当齐国的田常准备讨伐鲁国时,子路、子张等弟子都请命,孔子唯独派子贡出行。
B.在齐国,子贡指出,如果攻打鲁国,对田常并没有什么好处;他又赶到吴国,鼓动吴王夫差去北伐齐国,并提出自己可以出使越国,以解除吴国的后顾之忧。
C.子贡赶往晋国,提醒晋君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将威胁晋国,让晋国早早做好迎战的准备。
D.子贡以其杰出的才智在五国间周旋,结果是保全了鲁国,同时影响到此后十年间五国的政局。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5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也退,故进之——退:退缩
B.旧令尹之,必以告新令尹——政:政事
C.由也兼人,故退之——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
D.弃而之——违:离开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退,故进之——师道之不传久矣
B.旧令尹之政,必告新令尹——皆美于徐公
C.未知。得仁——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一邦——二虫,又何知
3.下列各句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     )
A.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B.三已之,无愠色
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D.赤也惑,敢问
4.下面对于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的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
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
5.翻译下列各句。
(1)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向雄重义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成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谴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敛,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黹,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阙。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旨,起而径出,遂以愤卒。(选自《晋书·卷二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初仕郡为主簿——初仕:开始做官
B.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相容:互相宽容
C.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谈宴:谈论宴饮
D.古之君子进人以礼——进人:引荐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以少谴系雄狱——得复见将军
B.今王诛加,于法已备——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C.雄不得已,乃诣毅,拜曰——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
D.齐王卧在京邑,益实深,不可不思——是故欲有甚于生者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哭尽哀——之:称代前文的“太守王经”。
B.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哉——之:称代前文的“钟会”。
C.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好——之:称代前文向雄不与吴奋和刘毅交谈之事。
D.“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称代前文向雄的观点。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向雄重义的一组是(     )
①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
②会死无人殡敛,雄迎丧而葬之
③雄感义收葬,教亦无阙
④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
⑤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雄殡殓安葬钟会以后,文帝司马昭非常愤怒,欲以国法处罚他,向雄却说:“我为道义感化而殡殓他,法令在上面制定,教化在下面发扬,我没错。”
B.向雄任黄门侍郎时,因以前与吴奋、刘毅有旧怨,现在虽然在一个部门就职,仍然互不理睬,武帝知道后,下令向雄恢复君臣之间的友好关系。
C.泰始中,皇帝赐钱二十万给向雄。咸宁初年,向雄进入朝廷担任御史中丞,后来又升为侍中,随后又调出京城担任征虏将军。
D.针对齐王打算回到封国之事,向雄多次极力向皇帝进谏阻止,皇帝不但没有采纳向雄的建议,而且还把他贬出京城,后来向雄因此郁闷而死。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钟会躬为叛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