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下锢三泉,上崇文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葬之吉凶,昭然看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A
4.(1)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2)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了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的棺椁。
  (3)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而继迁我,必败——薄:轻视
B.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弛前至隘阵——拔剑切啖之
B.武康为公令军——不求闻达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亲党——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惜朝廷无一忠臣——宜百姓之谓我爱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A.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
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遣子入侍。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二万骑击车师,遂破***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伤甚众。匈奴震怖,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会显宗崩,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土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馀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肃宗即位,遣秦彭发张掖三郡及鄯善兵,攻交河城,北虏惊走,车师复降。乃分兵迎恭。遂相随俱归。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至玉门唯馀十三人。
  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
1.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乌孙,示汉威德——移:传递
B.以毒药矢——傅:涂抹
C.马粪汁而饮之——笮:同“榨”,用力压出
D.恭士众击走之——厉:磨砺
2.下面四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耿恭“义重于生”的一组是(     )  
①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
②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
③笮马粪汁而饮之
④恭厉士众击走之
⑤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⑥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之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恭是东汉名将耿弃的后代,有将帅的才略。永平十七年参与攻打车师,使之归降。担任戊己校尉,驻屯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他到了那儿,就移檄乌孙,显示汉朝的威德。乌孙国王很高兴,派使者献上名马,并派儿子到汉朝侍奉皇帝。   
B.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两万骑兵攻打车师,***了车师后王安得,又来攻金蒲城。耿恭登城搏战,用毒箭射敌人,中箭的伤口都沸腾起来,敌人大惊。又加上暴风雨,耿恭随雨进击,***伤很多。匈奴很害怕,于是撤了兵。   
C.五月,耿恭迁到疏勒城。七月,匈奴又来攻打他,在城下断绝涧水。耿恭在城内打井十五丈深,还没见到水。将士口渴难忍,榨马粪汁喝。耿恭整理好衣服向井下拜,井中巨泉涌出,敌人以为是神明护佑,就退军了。   
D.当时显宗逝世,车师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击耿恭。过了几个月,粮食吃光了,他们煮铠革弩筋而食,没有人有二心,但是人渐渐死亡,最后只剩几十人。匈奴单干对他很敬重,要投降他。耿恭不接受,斩***了他的使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粗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少——增加
C.填然鼓——代词,代“鼓”
D.弃甲兵而走——拖着
2.下面的加粗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春心莫共花争
B.弃甲曳而走——斩木为
C.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亦走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B.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C.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文章中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D.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是“王道”,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
  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言:“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迁侍御史。两省正言久阙,岩叟上疏曰:“国朝仿近古之制,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今复虚而不除,臣所未谕。岂以为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于今日也。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元祐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入谢,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两宫深然之。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选自《宋史·王岩叟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臣才至六员,之先王,已为至少——方:相比、比较
B.愿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趣:通“促”,赶快
C.刘挚荐,为监察御史——用:采用。
D.不次超用——不次:不依寻常次序,即破格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岩叟敢谏”的一组是(     )
①是所谓呈身御史也 
②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 
③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④两省正言久阙 
⑤力争之 
⑥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岩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科举考试连连取胜,刚做官两个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他为人正直,不愿去阿谀奉承别人。
B.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时,常常上书朝廷,为朝廷献计献策;敢于谈论国家安危,敢于直言,对朝廷忠心耿耿。
C.王岩叟在外交事务上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把地理位置优越的两座城堡给西夏人,认为如果自己不给,西夏人就会停止要。
D.王岩叟于元祐六年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是被朝廷破格提拔的。对此,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并趁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而得其形——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达:通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学——务:致力、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扣盘得其声/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道/王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D.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B.(人)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