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   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②,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   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②,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注】①高梁桥: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上所设的桥。②西山:北京西郊名胜,是太行山支脉,众山连接,山名很多,总名为西山,又名小清凉山。③绀(gà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④中郎:袁宏道,字中郎。明公安人,与兄袁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是公安派最有成就的作家。⑤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
(1)解释下面加粗字词的含义。 
  极乐寺去桥三里________
  何日挂进贤冠___________
(2)从唐宋到元明清,愈往后发展,古代的散文愈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可谓文无定格,惟求其新颖生动,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而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就是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著称。他的散文清新活泼,“一扫王(世贞)李(攀龙)去雾”,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本文就是这样一篇不拘格套的典范之作。请写一段赏析文字,说说与一般的游记文相比,本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约;弃官而去
(2)在写法上,本文完全打破了一般游记文的“格套”。第一 段以大量篇幅,描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绝口不提极乐寺。但读者从下文的提示中,却领悟到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正是在写极乐寺及其附近的风光。第二段明写游极乐寺,却对寺内游览活动一字不提,把这个在游记中通常要详写的部分,完全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使读者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还有,关于同游者的姓名,按游记通常的格式要放在篇末,但本文却通过记述其弟袁中郎对景色的评论,顺便带出,显得自然、巧妙。凡此种种,都使读者在会心之余,感到韵味深长,妙趣横生。再就语言来说,不用典,不拾古人牙慧,既平易,又凝练,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具有散文诗的情味。(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1~4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荒——就:即便
B.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C.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D.或植杖而耘——耔:培苗
2.对下面两组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悦亲戚情话——胡为乎遑遑欲何
②门虽设常关——鸟倦飞知还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3.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A.①向出征的士兵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到达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没有希望的。
B.①向出征的士兵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C.①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D.①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到达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没有希望的。
4.本文多处情托于物,情寓于景。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真实生命状态。作者以这样的景象表现归隐田园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以这样的景象表现归隐田园的快乐之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关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上冲冠——发:发作
B.议不欲秦璧——予:送给
C.强秦之欢——逆:违背
D.遂斋五日——许:答应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为布衣交尚不相欺
②得璧,传美人
③拜送书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璧有瑕,请指示王。
A.璧玉上有缺点,请求大王指示给我看。
B.璧玉上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
C.璧玉上有缺点,请求大王给我以指示。
D.璧玉上有斑点,请允许我给大王指示。
4.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蔺相如在秦廷与秦王斗争的情形。
B.叙述了蔺相如从献璧到毁璧的完整故事。
C.塑造了蔺相如从容沉着足智多谋的形象。
D.刻画了秦王贪图财宝、不守信义的性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卒:死后
B.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咎:责怪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夫游之乐也——极:尽(兴)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审察
2.下列语句中对加粗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仆碑的”。
B.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代词,用于第一人称,指代作者自己。
C.孰能讥之乎
  其:第三人称代词,可泽为“那些人”。
D.后世之谬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其:代词,指代古书,可译为“那些书”。
3.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此余之所得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作者在游历中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请就这条人生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绳——中:合乎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绝:断
D.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假:借助
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字的用法与“鞣使之然也”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于蓝
B.不如登高博见也
C.蚓无爪牙
D.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条理清楚,说理透彻。
B.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因为后天善于思考、探索。
C.文章第四段通过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螃蟹和蚯蚓三组对比,阐述了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的道理。
D.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已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①宋公:宋襄公。②重(chóng):再次。③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④勍(qíng)敌:强敌。⑤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⑥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未既——济:渡河
B.既而后击之——陈:同“阵”,列阵
C.天我也——赞:赞同
D.金鼓以声也——气:士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楚人伐宋救郑——阻隘也
B.天弃商久矣——古为军也
C.宋公及楚人战泓——何有二毛
D.既济未成列——阻鼓之,不亦可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宋军虽处弱势,但如果能善于利用形势,抓住战机,也很有可能打败楚军。
B.子鱼认为作战就要抓住战机,先发制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C.宋襄公在战斗过程中对敌方能始终坚持仁义之心,不乘人之危,这是值得赞扬的。
D.宋襄公迂腐愚昧,不能审时度势,又不能虚心采纳正确的意见,难免失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