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北京会考题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卒:死后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兴)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审察 2.下列语句中对加粗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仆碑的”。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代词,用于第一人称,指代作者自己。 C.其孰能讥之乎 其:第三人称代词,可泽为“那些人”。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其:代词,指代古书,可译为“那些书”。 3.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此余之所得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作者在游历中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请就这条人生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D 2.C 3.B 4.示例:我的看法是:要想取得常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一定要有坚定的志向。无论治学处事,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勇往直前,不能人云亦云,半途而废。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中:合乎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断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助 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字的用法与“鞣使之然也”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蚓无爪牙之利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条理清楚,说理透彻。 B.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因为后天善于思考、探索。 C.文章第四段通过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螃蟹和蚯蚓三组对比,阐述了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的道理。 D.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理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①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已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②伤,不禽二毛③。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④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⑤,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注]①宋公:宋襄公。②重(chóng):再次。③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④勍(qíng)敌:强敌。⑤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⑥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未既济——济:渡河 B.既陈而后击之——陈:同“阵”,列阵 C.天赞我也——赞:赞同 D.金鼓以声气也——气:士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楚人伐宋以救郑——不以阻隘也 B.天之弃商久矣——古之为军也 C.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何有于二毛 D.既济而未成列——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宋军虽处弱势,但如果能善于利用形势,抓住战机,也很有可能打败楚军。 B.子鱼认为作战就要抓住战机,先发制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C.宋襄公在战斗过程中对敌方能始终坚持仁义之心,不乘人之危,这是值得赞扬的。 D.宋襄公迂腐愚昧,不能审时度势,又不能虚心采纳正确的意见,难免失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人的智慧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骐骥:劣马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成功,成绩 D.用心躁也——躁:浮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心备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对本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 B.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分别从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条理清晰。 C.本段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韵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D.本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三句从反面论证,“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句则是从正面加以论证。 4.请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对《论语》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知?”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A.孔子认为对百姓不能施行暴政。 B.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率先向善。 C.孔子认为道德对人有感化作用。 D.孔子认为执政者应当虚心纳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呼张良与俱去——去:离开 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故交 C.张良出,要项伯——要:邀请 D.籍吏民,封府库——籍:依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之”字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人,臣活之——之:项伯 B.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之:张良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之:沛公 D.不如因善遇之——之:沛公 3.下列句子不能体现刘邦“机敏有谋”特点的一项是( )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吾人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B.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粗中有细的性格。 C.项羽对亲信项伯的信任,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D.人物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刘邦等人的突出个性。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