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甲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甲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模拟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1)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中的“是”实质上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所以他不赞成偏激的行为,不论是偏左还是偏右,他都深恶痛绝之。这种中立不倚的人生立场,实际上就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表面上公允公正,事实上是四面讨好,自私伪善,明哲保身,对个人而言,会让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国家而言,会阻碍历史的变革与进步。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格享受歌舞,直译成“在庭院内用八佾奏乐舞蹈”不给分)。
  (2)孔子主张礼治,认为礼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不正确。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有原则的,他的不偏不倚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或以仁)为原则的。他把四面讨好、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者斥之为“乡原,德之贼也”,并把一味谄媚的好好先生斥之为“同而不和”的“小人”,而对儒家的要求就是“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举出课文的任何一点证明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莅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节选自《明史·张春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理而民不——病:困苦
B.春等责之——数:屡次
C.春揭辩——具:写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战——逆: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
①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 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人对,帝数称善
④仍莅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 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面陈 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兵火之后永平街巷破 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
C.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兵备道,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下狱 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剩余 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粱、晋争天下为劲敌,独彦章心常轻晋王,谓人曰:“亚次斗鸡小儿耳,何足惧哉!”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是时,晋已尽有河北,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夹寨”。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彦章虽为招讨副使,而谋不见用。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绳将自经。末帝使人止之,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
  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
  是时,段凝已有异志,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素刚,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协力倾之。其破南城也,彦章与凝各为捷书以闻,凝遣人告岩等匿彦章书而上己书,末帝初疑其事,已而使者至军,独赐劳凝而不及彦章,军士皆失色。
  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于忠义,盖天性也。(节选自《新五代史·死节传》)
  [注]①亚次: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小名。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跣足棘行百步——履:踩踏
B.遣使者招彦章——间:中间
C.沿河以德胜——趋:奔向
D.与凝协力之——倾:搞垮
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王彦章忠义正直的一组是(     )
①少为军卒,事梁太祖②而谋不见用③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
④阴遣人具舟于杨村⑤而嫉岩等所为,愤梁日削⑥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彦章为人骁悍勇猛有力,手持一杆铁枪,骑马奔驰冲***,迅猛如飞。
B.梁、晋争夺天下,彼此成为劲敌,唯独王彦章心里常常轻视晋王。他奉命出征时对末帝说:不过三日,便可击破晋军。
C.晋军攻破澶州,俘获王彦章的妻子儿女带回太原,赐给他们住宅,供给的东西很齐备,是因为晋人想要招降他。
D.攻破南城时,王彦章和段凝分别撰写捷报奏闻,赵岩等人隐瞒王彦章的捷报而上报段凝的,梁末帝立即派使者赏赐段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
 
(2)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徒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悖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悖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悖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悖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谥典曰愍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破,以典为将军——裨:副贰
B.卿欲耿纯邪——慕:效法
C.进、典、辽皆不睦——素:平素
D.乃率众与辽破权——走:逃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     )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李典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B.李典随夏侯悖阻击刘备时,夏侯悖不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多亏留守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实郊野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如合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书判拔萃,调补校书郎,累佐诸侯府。大和五年,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
  开成元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围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固,子孙贫悴,虽遏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櫘椟,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嬓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初,迁襄州刺史。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大中初,检校尚书右仆射、御史大夫,就加检校司空。六年。复检校司空、河东节度使。九年,诏曰:“河东军节度使卢钧,长才博达,敏识宏深。由岭表而至太原,五换节。仁声载路,公论弥高。宜升揆路,以表群僚。可尚书左仆射。”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十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益一归。宰臣令狐山曾恶之,乃罢仆射,仍加检校司空。物议以钧长者,罪山曾弄权。山曾惧,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选自《旧唐书·卢钧传》,有删节)
  [注]①櫘椟:小棺材。②揆路:宰相之位。③端揆:指尚书左仆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为南海者,不捆载而还——靡:没有
B.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者——表:南面
C.华蛮异处、婚娶不通——俾:佣人
D.物议以钧长者,山曾弄权——罪:谴责
2.以下句子中,直接表明卢钧“性仁恕”或“为政廉洁”的一组是(     )
①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②作法兴利以致富 ③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
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 ⑤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⑥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钧进士及第后又应试“书判拨萃”科,先历任校书郎、诸侯幕府僚佐、左补阙等,后因与同事申诉宋申锡的冤枉而出名。
B.卢钧担任过几个道的节度使,在任岭南节度使期间政绩尤为突出,他为政廉洁,关心民众,受到了当地汉人和蛮族的拥戴。
C.卢钧满怀希望应诏入朝,结果被授为尚书左仆射,很是灰心,后受宰相令狐山曾排挤,又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D.卢钧年长才高、博闻练达,见识聪敏,深得皇帝的赏识并重用为宰相,加之他为人仁慈,为政廉洁,当时被视为长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声载路,公论弥高。宜升揆路,以表群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浑兄泰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
  时梁兴等略吏民五千馀家为寇钞,诸县不能御,皆恐惧,寄治郡下。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又遣吏民有恩信者,分布山谷告喻,出者相继,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兴等惧,将馀众聚鄜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仿如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
  评曰:郑浑恤理有方,抑魏代之名守乎!(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梁兴等吏民五千馀家为寇钞——略:劫掠
B.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誓——要:约定
C.温信者与孤老为——比:作邻居
D.乃课树榆为篱,并树五果——益:有好处的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浑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①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②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
③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
④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
⑤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人倍常
⑥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兄长郑泰去世后,郑浑带着侄子郑袤到淮南避难,虽然袁术对他厚礼相待,但因兄长郑泰与豫章太守华歆关系很好,郑浑于是又渡江投奔了华歆。
B.面对梁兴等贼寇作乱,郑浑没有听取迁移郡所的建议,而是采取各种办法积极应对,使贼寇恐惧,最终在夏侯渊的协助下,率领吏民彻底清剿了贼寇。
C.太祖征伐汉中时,担任京兆尹的郑浑针对百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移居的法令,合理地安排百姓,勉励他们务农,让他们明白禁令,并揭发违法者。
D.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时,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广开稻田,郡人起初都不理解,后来粮食丰收,深受其惠的百姓撰文刻石颂扬他的功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