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张亮,郑州荥阳人也。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杖策从之,未被任用,属军中有谋反者,亮告之,密以为至诚,署骠骑将军。会

文言文阅读。  张亮,郑州荥阳人也。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杖策从之,未被任用,属军中有谋反者,亮告之,密以为至诚,署骠骑将军。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吉林省模拟题
文言文阅读。
  张亮,郑州荥阳人也。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杖策从之,未被任用,属军中有谋反者,亮告之,密以为至诚,署骠骑将军。会王世充陷郑州,亮不得之官,孤军无援,遂亡命于共城山泽。后房玄龄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渐蒙顾遇
  贞观七年,进亮金紫光禄大夫,行相州大都督长史。亮所莅之职,潜遣左右伺察善恚,发搪奸隐,抑豪强而恤贫弱,故所在见称。初,亮之在州也,弃其本妻,更娶李氏。李骄妒特甚,亮宠惮之。李尤好左道,所至巫觋盈门,又干预政事,由是亮之声称渐损。太宗将伐高丽,以亮为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管率舟师。自东莱渡海,袭沙卑城,破之,俘男女数千口。进兵顿于建安城下,营垒未固,士卒多樵牧。贼众奄至,军中惶骇。亮素怯懦,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将士见之,翻以亮为有胆气。其副总管张金树等乃鸣鼓令士众击贼,破之。太宗知其无将帅材而不之责。
  有方术人程公颖者,亮亲信之。初,在相州,阴召公颖谓曰:“相州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公以为何如?”公颖知其有异志,因言亮卧似龙形,必当大贵。又有公孙常者,颇擅文辞,尤与亮善。二十年,有陕人常德玄告其事,并言亮有义儿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公颖及常证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见诬耳。”又自陈佐命之旧,冀有宽贷。太宗谓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议其狱,多言亮当诛,唯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竞斩于市,籍没其家。(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密以为诚——至:达到
B.贼众至——奄:突然
C.以亮为有胆气——翻:反而
D.命百僚议其——狱:罪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张亮“内怀诡诈”的一组是(     )
①亮告之②潜遣左右伺察善恶 ③直视而无所言
④阴召公颖谓曰 ⑤公颖及常证其罪⑥此二人畏死见诬耳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亮代理相州大都督长史时颇有政绩。他暗地派人探察好坏人,揭发检举奸邪和隐情,做到了抑制豪强和抚恤贫弱,受到人们称赞。
B.李氏的恶劣品行给张亮的声誉带来了损害。李氏骄横妒忌,不仅喜欢邪门旁道,还和很多男女巫师一起干涉和参与张亮的政事。
C.张亮没有统军作战的才能。征讨高丽与敌人交战时,张亮临阵对部队惊慌混乱的局面不知所措,是张金树等人指挥军队打败了敌人。
D.太宗没有宽恕张亮谋反的行为。常德玄告发张亮后,太宗认定张亮蓄养五百义子就是为了谋反,最终处死了张亮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房玄龄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渐蒙顾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州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公以为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B
4.(1)后来房玄龄认为张亮卓越有智谋,向太宗举荐了他,他逐渐受到关注和信任。
  (2)相州是地势优越便利的地方,人们说不超过几年就有君主出现,您认为怎么样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赞,号曰神童。族伯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州王行参军,俄署法曹。
  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郞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显自兼延尉正,被引为佐。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时约郊居宅新成,因命工书人题之于壁。
  显与河东裴子野等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粱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监初,举秀才……俄法曹——署:代理
B.昉周书,果如其说——检:查阅
C.约为丹阳尹,命驾焉——造:制定
D.虽然,试数事,不可至十——聊:姑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显“博涉多通”的一组是(     )
①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
②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
③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
④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
⑤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
⑥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六岁就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论》,被称为神童,八岁时过继给了虽有名望而无子嗣的族伯刘璩。天监初年,被举荐为秀才,从此走上仕途。
B.任昉曾经得到一篇文字脱落的残缺简书,没有人能够辨识。后来在周书中发现了原文,果真和简书上说得一致,十分惊异。
C.沈约担任丹阳尹时,与刘显相互对答。沈约自负地认为虽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试一试,结果刘显胜过了他,陆倕高兴地拍着席子称赞刘显非同一般。
D.刘显担任国子博士时,发生了僧人讼田一案,皇帝写了一个“贞”字,主管的官员不解其意,但刘显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给了僧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倪司城诗序
刘大槐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揜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选自《刘大櫆集》)
  [注]①疵颣(lèi):缺点。②锓(qìn)板:雕版刻书。③揜(yǎn):通“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出文相质——间:间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借助
D.而司城不可问矣——固:本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组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出惆怅忧伤之感。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其后莆田中倭,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屦为日。不给,继之以卜。泛彭蠡,憩匡庐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爨以往。至亦辄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
  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茂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缶灶,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声。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竞穷以死。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
  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诗予莫能名,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间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旋之,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论曰: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自缙绅士夫,诗非其所交游品目,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宋登春,皆以穷而显,晦于诗,诗皆逊昂,然未有昂之穷也。予尝默思公织屡卖卜佣爨佣书时,胸中皆作何想?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何物?求其意象所在而不得。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菜佣,皆宜物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选自《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有删节)
  [注]①周旋之:根据作品格式加以揣摩创作。折旋之:引申其中一点加以发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不知其何人——许:地方
B.或自片纸于扉——榜:张贴
C.居数年,穷以死——竟:竟然
D.家贫无多古书——第: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给,继之卜——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久,姚太守亦死——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每过门,袖饼饵食之——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D.求其意象所在不得——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昂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但他热爱诗歌,诵读能得到有限的古人诗集,并且挑选其中的好诗加以研究揣摩,自己进行创作。
B.陈昂一度靠为僧人烧饭得以游历三峡、剑门等地,后又在金陵靠卖鞋、给人占卜、为人写诗文度日,一生穷困,但不放弃写诗。
C.林古度兄弟不仅同情陈昂的处境,经常接济他的生活,也很赞赏陈昂的诗,在陈昂死后还用心搜集陈昂的诗作,是陈昂的知音。
D.这篇小品文的主旨,不仅在于表达对陈昂的同情和赞赏,更在于强调诗歌创作离不开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艰难痛苦的人生磨砺。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何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人,幸勿***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乏。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 “离”为南方。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类的野兽。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疾间与之——游:交往
B.京令弃疾表归宋——奉:呈献
C.召见,纳之——嘉:高兴
D.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辟: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筮仕,决蓍——具沛公言报项伯
B.弃疾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掠吏民,死不顾——驰椒丘焉止息
D.夫民为国本,贪吏迫使为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     )
①劝京决策南向②弃疾间与之游③弃疾斩其首归报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⑤***陛下深思致盗之由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等文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匪患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痢,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嫒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捏(tīng):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行属礼——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请——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之——遮:阻拦
D.诸长吏皆违其意——重:敬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痛哲兄先萎——邻厚,君之薄也
B.直前托视疾——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没世足矣——敛赀财送其行
D.激愤殉,以明节也——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若水刚踏人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