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9 模拟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选自《淮南·汜论训》)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赏少而善者众也      勉励
B.而无盐令曰         查点
C.子以奸我者也。       侍奉
D.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     南面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赵襄子围晋阳       齐威王设大鼎庭中
B.此赏少劝善者众也     野人方屠食之
C.晋阳围,寡人社稷危    唯赫不失君臣
D.遂克晋,虏惠公归     铸金而为刃,伐不义而无道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⑤遍饮而去之 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1.B
2.A
3.C
4.D
5.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6.①考察你的政绩,你辖内的田野荒芜,官府的仓库空虚,监狱里关满了人。
  ②吃骏马的肉,如果不立即饮酒,就会伤害身体……于是让野人都喝了酒,秦穆公才离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节选))
1、〖甲〗文的作者是明初的散文家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媵人持沃灌 _____________
(2)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
(3)予幼好书,家贫难 _____________
(4)随园主人授书而告之曰 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甲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的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 何哉?”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1、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文帝时,天下无《尚书》者——治:研究
B、莫敢,独窦婴争之——难:非难
C、公言善,吾亦之——恨:怨恨
D、且臣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恐:担心
2、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诏太常使人往受之——赏成,献诸抚军
B、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怒索儿,儿渺然不知
C、其辩得幸太子——吴楚七国果反,诛错为名
D、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身之祸。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4、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相同的一项是
[     ]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2、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D、只有逆境才能成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开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戚,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 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造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方山冠:汉代祭祀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为隐士所戴的帽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之——效仿
B.呼余宿其家,环萧然——土墙
C.使酒好剑——放纵
D.方山子见之欤——或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厂问余所以至此者——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而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使骑逐射之,不获——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精悍之色犹见眉间——臣诚恐见欺王而负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
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
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