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浣 溪 沙苏 轼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注释:①莎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浣 溪 沙苏 轼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注释:①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小题2:(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软草平莎”在雨后有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纱,经雨之后,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在这清新宜人的环境中,自然有着舒适轻松的感受。触景生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光似泼”极言光照足,“气如熏”表明香气浓郁,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生机蓬勃、风光宜人,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1分)
举一反三
阅读《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第四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1)既然“我”只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又如何能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样的表达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虹口卷)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
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   )(1分)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至3题。(8分)
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景德三年,诗人受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人排挤。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1023年闰九月七日(10月24日)病死于当地。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诗题取首句前二字,实类“无题”。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什么诗?(1分)
 
 
2、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简析本诗是如何“转”的?(3分)
3、诗中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论语》)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7)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8)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