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小题1:颈联中“邀”字极为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小题1: “邀”,邀请,用了拟人手法(1分),写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把月光、疏帘写得很有人情味(1分),生动描绘出夏夜清静和谐、充满情趣的特点(1分),透露出诗人对月影、疏帘的欣赏(或喜爱之情)(1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大自然生活)的喜爱(1分),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1分),年老垂暮的感伤(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练字艺术。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但作者不是客观描写,而是用一个“邀”字,拟人手法,把月光与疏帘之间写得很远人情味,描绘出夏夜的清静和谐、充满情趣,表达出诗人对月夜精致的喜爱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写夏日檐前羽翼长成的燕雀飞舞、花枝上蝴蝶展翅、屋角蜘蛛悠然织网、帘前月影疏落、溪水潺潺等乡村幽静、充满情趣的景象,表现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追求清静的心境。最后一联直抒胸臆,抒发年老垂暮的感伤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题目。(5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小题1: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2:第三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4分)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小题1:请概括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2分)
小题2:末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中哪一个字用得好?请赏析它的妙处?(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1906年写的一首《咏蛙》,完成后边的题目。(3分)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主要运用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二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岁暮①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小题1:两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2分)
小题2:试比较以上两首诗思想情感上的异同。(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对《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中有关诗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一词凸显了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和不凡气概;“湘江北去”一方面写出了江水的流向,另一方面也衬托出词人故地重游时的“逝者如斯”的怅然。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三句通过对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发问,表现出词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C.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诗歌选用了“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等带有灰暗色彩的意象,象征式地描绘了一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表达了一种迷惘、失望的情感。
D.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把“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把“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体现了诗人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对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信心。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