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贫女      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贫女      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唐代诗人秦韬玉,男,生卒年不详,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先为一宦官做幕僚,后从唐僖宗避难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
小题1:全诗以“贫女”的口吻述说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诗歌各联内容加以概括。
(5分)
小题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说出其中的两种,并结合诗句进行简析。(6
分)
答案

小题1:首联,自伤身世贫;颔联,自诩格调高;颈联,自夸手艺巧;尾联,自恨命
运差。
小题1:示例1:运用了隐喻(或比喻、类比)手法,全诗是在用贫女的生活与心理状况来隐喻贫士的生活与心理状况,用贫女的无人赏识来隐喻贫士的怀才不遇。
示例2:是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反衬)手法,诗中将贫女外在的经济地位之低与内在的精神追求之高进行对比,将贫女心灵手巧的技艺之好与“为人做嫁衣”的命运之差进行对比,对当时社会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哀怨与不平。
示例3: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全诗每一联都是通过贫女自思自语等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示例4:运用语意双关手法,此诗既是在写品女的处境与心境,也是诗人在写自己的处境与心境。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诗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举一反三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小题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小题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这是唐代诗人陈陶所写一首绝句《陇西行》的前两句,请根据内容和韵律,选出可以作为其后两句的一项(3分)    (    )
A.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B.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C.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D.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蝉噪”就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
B.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满阶砌”的青苔、“故迟留”的白鸟写出了禅智寺的空寂。
C.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前句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后句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D.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动中一静衬托,结尾用静中一动突出,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景。诗人用意遣词十分精细。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露出了萧瑟秋意,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B.颔联中的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C.从颈联中可以获知禅智寺的周围树林茂密,阳光几乎透射不进,夕阳西下时,沉沉的暮霭产生了。
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想到国家衰败这一局势,诗人的伤感油然而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小题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小题2:唐代诗人东方虬也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试从修辞角度比较分析两诗的妙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小题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谈谈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5分)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