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2.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夏雨的         、           的特点。(2分)
23.评家说:“就诗的神韵,苏诗较胜;论结构的出奇,崔诗不宜多让。”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析?为什么?(4分)
答案
22.迅猛  多变(2分,各1分)
23.苏诗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出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崔诗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采桑子·彭浪矶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柳濛烟”一句描写初春时节,柳色如烟,梨花盛开,小雪霏霏,景色宜人。
B.“犬吠”两句写犬柴门,燕子在茅屋顶上欢快鸣叫,句式对仗,动静结合。
C.“老瓦盆边”三句写田家老翁老妇,白发如丝,在老瓦盆边饮酒,闲适自在。
D.结尾写“秋千女儿”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行人”在马上吟诗的样子。
②请对“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两句诗作简要赏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王昌龄《从军行(之四)》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A.首句的一个“暗”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现了长云蔽空、雪山阴暗的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第二句是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一个“望”字,传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有力地衬托了将士们精忠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C.第三句的一个“穿”字,从正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之烈,突出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
D.第四句的一个 “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默写。
①请了你半天,好话说了一大堆,你才勉勉强强地应承了,这真是“                   
                             ”啊!
②“                                                   !”你我虽素昧平生,但同病相怜,还望和衷共济,以渡难关。
③写出陆游《书愤》诗中赞美诸葛亮的两句诗。
                                                               
④写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上阙中正面描摹赤壁景色的三句。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⑥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