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案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6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 瑶瑟怨:这首诗写女子别离的悲怨。
(1)《瑶瑟怨》中“十二楼中月自明”的“自”字很有感染力,请赏析。(3分)
答: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大雁,请分析其中各自作用。(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你据此对本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怨歌行
明•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元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1)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4分)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其实。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首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月”的不同。(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 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解:(1)陂:水岸。(2)寒漪:水的波纹。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22.两首诗表现的时间有所不同,《村晚》在     ,《所见》在       。(2分)
23.两首诗歌均着眼于牧童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贵在讲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村晚》一诗,前两句着眼在写景,借助于“草”“水”“山”“落日”等意象,创设出了水草肥美、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背景;后两句写人,通过“横”“吹”二字写出了牧童归家的举止神态。这样由景到人,把天真活泼,闲适散逸的牧童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
《所见》一诗,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3)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