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颔联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颔联两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 “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2.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鹩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鹪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句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概括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点出“愤”字,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   和欣慰。
C.“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写诗人饮酒而内心得到宽慰,举起酒杯表示以后再也不歌行路之难。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辟概括。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黄遵宪的《今别离》,回答下面问题。今别离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1.分析“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中的“倏”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古人与近代人在别离上认识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单于台
张嫔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是如何紧扣题目描写景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三联与尾联表达的情感是否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