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午枕[ 宋]王安石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午枕[ 宋]王安石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午枕
[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
(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图
[金]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三首(其三)
[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这一意象在运用上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孜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谒荆公不遇
[宋]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