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里中女于潰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西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里中女 于潰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点睛之笔是哪两句?请结合本诗主旨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富于民歌色彩,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遂”字很重要,它将两个否定词“不”与“无”紧密联结起来,贯通上下文,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意对即可)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揭露晚唐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意对即可) (3)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诗以“池鱼”比“桑女”、 “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民歌往往重复咏唱。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更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
[注]①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住在冉溪之畔时写的作品,写的是他迁居愚溪时写的作品,写的是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③榜: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
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是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简析首联中“送”字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
禾熟 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③,啮草坡头卧夕阳。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注]①孔平仲:宋代地方官吏,多次遭到贬谪。②窦:指水沟。③耕耘债:指耕田犁地的农活。(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熟》首句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时节的画面:百里农田,波翻浪涌,香气袭人。 B.《禾熟》后两句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尽快了却官场“役债”,像老牛那样卸去重负的心愿。 C.《村居》首句如同电影镜头转换,由近景到远景,描绘出宁和淡雅的田园风光。 D.《村居》后两句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使整首诗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闲愁。 (2)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村居》一诗。(不少于150字) |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① 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②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高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 “除旧迎新”的喜悦。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