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隋)江总[注]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杂诗(其二)(唐)王维君从故乡来,应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隋)江总[注]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杂诗(其二)(唐)王维君从故乡来,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隋)江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梅花著花未?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同:前者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了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隐逸。后者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意对即可)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引起对故乡的思念。    
      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不同:①前者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者重在叙事,事中蕴情。
      ②前者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后者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里中女
于潰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点睛之笔是哪两句?请结合本诗主旨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富于民歌色彩,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更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住在冉溪之畔时写的作品,写的是他迁居愚溪时写的作品,写的是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③榜: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是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简析首联中“送”字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①孔平仲:宋代地方官吏,多次遭到贬谪。②窦:指水沟。③耕耘债:指耕田犁地的农活。(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熟》首句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时节的画面:百里农田,波翻浪涌,香气袭人。
B.《禾熟》后两句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尽快了却官场“役债”,像老牛那样卸去重负的心愿。
C.《村居》首句如同电影镜头转换,由近景到远景,描绘出宁和淡雅的田园风光。
D.《村居》后两句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使整首诗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闲愁。
(2)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