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重庆市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歌鉴赏。 |
采 桑 子 欧阳修 (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二)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山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
(1)两首诗都描绘了西湖的景色,但侧重点不同。 其一着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着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词句,分析后一首词的写作手法及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
少年行 杨亿 江南节物①,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②。 寿阳妆罢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④。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
【注释】①节物:时令,节气。②借用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送驿站,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③寿阳妆:是寿阳公主梅落额头的故事。④的的:明明白白的意思。天真:自然本色。 1.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