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普通人 梁晓声(1)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我仍为我的父亲戴着黑纱。有几次出门前,我将黑纱摘了下来,但倏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帐然若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普通人 梁晓声(1)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我仍为我的父亲戴着黑纱。有几次出门前,我将黑纱摘了下来,但倏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帐然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普通人 梁晓声
(1)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我仍为我的父亲戴着黑纱。有几次出门前,我将黑纱摘了下来,但倏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帐然若失的情感,戚戚地,我便又戴上了。我明白自己不可能永不摘下,然而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
( 2)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3)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2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文化亲自来找我一一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一一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5)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6)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7)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一一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一一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己经坐了多久。
(8)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9)中国之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的,需要10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某些个“群众”,某些个中国人。①
(10)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
(11)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时我因写作到深夜,常和父亲一块儿睡在办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怎么了?为什么夜里不睡吸烟?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黑暗之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嗅,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父亲不论在哪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都一概地称导演为“我们导演”。从这种称谓中我听得出来,他是把他自己一一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与一位导演之间联系得太紧密了。
(12)而我认为这是荒唐的,因为这实实在在是很犯不上的。
(13)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吗?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睡吧。”“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全厂2000来人,等着这一部电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发急吗?……”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14)我说:“爸,我替你打个电话,向你们剧组问问不就行了吗?”父亲不语,算是默许了。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电话。其实是为我自己的事打电话。回到办公室,我对父亲说:“电话打过了。你们组里今天不拍戏。”一一我明知今天准拍不成。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吗?”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15)在我写这篇文字间又有人打来电话一一“我们想请你父亲演个群众角色……”“这……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去世了?……对不起……”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16)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一一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②……(有删节)
小题1:在第3 节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不超过25个字)(2分)
小题2:(1)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些个中国人。
(2)文章以“普通人”为题同忆父亲,概括文中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表现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3:文中第7节中,作者说父亲的端坐“很特别”,说说哪些地方特别。(3分)
小题4:作者在叙事中大量运用了反衬和侧写的手法,从文中各找一处做简要分析。(4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父亲刚被邀请做群众演员,是冈为他有漂亮的胡子;后来屡次被邀,就不只因胡子漂亮了。
B.作者认为,父亲演电影时是一个性格演员,能饰演各种老人角色;在生活中则是一个本色的人,值得崇敬。
C.作者在这篇怀念父亲的散文中,在歌颂父亲的优点之外,对他摆不正自己位置的缺点也毫不掩饰,真实可信。
D.在父亲做群众演员的儿件事中,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有一个从不理解剑理解,直至崇敬的变化过程,凸现了父亲的人格魅力。
E.文章结尾由同忆父亲生发到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人问题,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小题1:(2分)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唤去的。(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1)(2分)①这些群众演员的行为,代表了社会上那些唯利是图、过河拆桥的中国人的丑陋行为。“这一点”指目的达到后,就不再履行应尽义务的行为。②我崇敬现实生活中表里如一的“本色的人”,时时提防圆滑虚伪、表里不一的人。(意思对即可)(2)(2分)①让儿子判断自己是否胜任群众演员工作。②牢记导演命令,长久端坐不离片场。③雨天夜不能寐,心系剧组。④冒雨赶往极可能不拍戏的剧组。(2分,答出3点即可得2分。)【性格特征】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他人着想。
小题3:①正襟危坐。(像主角,不像群众演员 )②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怕把衣服弄脏弄皱)③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④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耐心、执着,不怕累)(答3点即可)
小题4:(4分)【侧写】① 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②“去世了?……对不起……”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找出一例即可得1分)【分析】通过写旁人对父亲的评价,使父亲的性格更加真实可信。(1分)【反衬】①文中我与父亲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如:父亲雨夜不寐,担心剧组拍不了戏,我认为这是荒唐的,不必操心;我骗父亲给剧组打过电话,不用拍戏,父亲却揭穿我的谎言,冒雨赶往片场。②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父亲尽职尽责做好群众演员的工作。(找出一例即可得1分)【分析】通过写我和他人的错误认识或做法,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1分)
小题5:(4分)B、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答案要在上下文中仔细寻找。横线的上文是“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要求填充的是“而是因为”的内容。根据下文,“我”听了李文华所说的“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这句话后才“只好违心同意”,这说明这原因应该是“‘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唤去的”。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一是阐释画线句子的含义,一是概括文中所写的父亲的事及其所表现的父亲的性格。要阐释画线句子的含义,首先得明白句中“这一点”所指代的内容是指目的达到后,就不再履行应尽义务的行为。然后指出这些群众演员的行为,代表了社会上那些唯利是图、过河拆桥的中国人的丑陋行为。对于第二问,可根据文本归纳,第一件事是让儿子判断自己是否胜任群众演员工作;并且牢记导演命令,长久端坐不离片场;还有雨天夜不能寐,心系剧组;冒雨赶往极可能不拍戏的剧组。这些事情反映出父亲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他人着想的人。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答案就在文本中,只是需要系统地归纳概括而已。首先,文本中有“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一语,于是可总结出“正襟危坐”一词。其次,文本中又有“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一句,写出了第二个特点。第三,文本中还有“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一句,这是第三个特点。,最后文本还写道:“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这是第四个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反衬和侧写。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所谓侧写,在这里即侧面描写。比如文本中的“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通过写旁人对父亲的评价,使父亲的性格更加真实可信。这就是侧写。再如文本中通过写我和他人的错误认识或做法,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就属于反衬。
小题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它们的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不能说父亲是一个性格演员,因为父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演员。C项错误在于,“摆不正自己位置”只是作者当时对父亲的不理解,并不是父亲真的有这个缺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6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中,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近视,让至少有1/4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10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小题1: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
A.让至少1/4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B.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温情感动岁月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当时心灵的震颤,我知道那就是感动。
何姐已过不惑之年,她是典型的东北大嫂,喳喳呼呼,粗心大意,一个女人整天烟不离手、酒不离口的,说起话来豪爽大气,有时甚至有些粗鲁。所有认识她的人都这样给她下定义。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思维定势。可是,有一天她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不,他们都不了解我。其实,我这人儿粗中有细。”
“啊?不会吧。”见我露出显然是怀疑的神色,她一笑,笑得那么神秘而自信。这种表情是我和她认识这么久以来从没有见过的。
于是,她给我讲了那个故事:
“我有个老师姓高,私下里同学们都叫他老高。那会儿,从小学四年级一直教我们到初中毕业,那可是七八年的感情。他对我们真是好哇,就像父亲。带我们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没说的!那时我就像个假小子,整天悠悠荡荡,和男生打成一片,不像别的女生心细会关心人。我想,那时他对我的印象就和你们现在一样吧。”
她停顿了一下,吸了口手中半截的香烟,慢慢地呼出来,在烟雾中她的脸有些模糊。
“快说啊,后来怎样了?”我追问。
她抬眼看看我,接着讲起来:
“但是,有一次,我彻底让他改变了对我的印象。那是毕业多年以后的事了,几个老同学凑在一起要去看老高,他们中有几个做生意发了,所以在路上买了不少礼物,各种高级营养品,乌龟王八精什么的,还有进口水果,香蕉、苹果、大鸭梨的整了不少。我们大包小包地拎着去老高家。老高见了我们那高兴劲就别提了。一番寒暄后,同学拿出了各色礼品,脸上满是得意,好像在说,怎么样,老高,没白教我们一场吧。老高一样一样接过放在身边的桌上。最后,轮到我了,我就这么一下子掏出了我的礼物一盒上好的龙井。老高愣了一下,然后就接过去紧紧地拿在手里。他有些奇怪地问:‘丫头,你怎么知道我喝茶?’我说:‘还记得吗,你带我们一班同学去下乡,都住在老乡家。那时条件挺苦的,我们都喝老乡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可您,不管白天干活有多累、多渴,您都会用大锅点把柴烧点水泡茶叶沫子喝。当时,我就想,您一定特别爱喝茶,等我工作挣了钱一定要给您买点好茶叶,解解馋。我说的对吗?’老高连连点头:‘是啊,那时挣钱不容易,还要养家,只好喝点茶叶末了。你这鬼丫头,心那还真细呀。’
他脸上泛着笑,眼睛亮亮的。我知道他是被理解感动了,因为我还细心地发现了藏在他眼角的泪……”
听着她的讲述,语气平淡,像在讲别人的故事,我却被他感动了,我甚至可以想象当时老高的惊奇与欣喜。是啊,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有了理解,这世界才会有更多的感动。
我不会忘记这个故事,还有那包上好的龙井。
小题1: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何姐喳喳呼呼粗心大意?联系上下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怎样理解文中写到的何姐的“粗”?(4分)
小题3: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人物很有特点,请说明文中用了哪几种对比并指出其作用。(4分)
小题4:试分析何姐的“细”细在何处,为什么令人感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人体模特儿玛利亚
席慕容
在布鲁塞尔学画的时候,早上都是人体写生的课,画室里经常有两三个模特儿摆姿势给我们画。他们之中大多数的模特儿都有了好几年的经验,也都很敬业。每天准时来,准时走,只要一到上课时间,一走上他的位置,一摆好姿势,他就不再说话也不再动作,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安静沉稳得如一具雕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那个叫做玛利亚的模特儿的原因了。因为她不但常常迟到,常常借故早退,并且,摆姿势的时候,从来不能让我们满意。如果是坐着的姿势的话,还勉强对付。可是,因为她有着一副长而瘦削的身材,所以教授常常要求她摆出站立的姿势。因此,多半的时间,她都是站着的。在开始的五分到十分钟里面,她还算合作,还能努力地保持直立的姿势,努力地睁大她那很黑很深的眼睛,但是,只要时间稍微久一点,她就开始摇晃了,眼睛也时开时闭,有时候还会自说自话起来。
在那个时候,同学们就开始低声埋怨,我也会一阵一阵地觉得烦躁。平常的我可以开玩笑,可以容忍一切的散漫和疏忽;但是,站在画布前的我,尤其是那个二十二三岁时年轻气盛的我,是绝对不能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
当然,在起初的时候,我还是尽量容忍。可是,到那一天,我实在是受不了了。那天,上课的时候,爱玛带了几个橘子来,那是个教授不在的上午,画室里自然就活泼了一点。爱玛剥橘子给我们吃,画室里充满了橘子皮的香气。
这个时候,玛利亚忽然说话了,就在木制的高高的写生台上,她向爱玛说:“请你给我一点橘子皮吃好吗?”
大家都有点吃惊,很少有正在工作中的模特儿会开口说话,并且开口要东西吃的,而且要的是橘子的皮!爱玛有点不好意思,赶快递给她几瓣橘子,但是,玛利亚不要,她只要橘子皮,她说:“我喜欢吃橘子皮,可以提神。”
全班都哄笑了起来。真的啊,这个老爱打瞌睡的玛利亚实在是需要提提神的啊!
而我的忍耐已经达到极限了!整个早上,对画室里的嘈杂,对玛利亚的不合作,对正在画的那张画的毫无进展,对这所有一切的不满都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我把笔摔进画箱里,把画箱用力地大声地关上,然后拿着画布气冲冲地走出画室。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本来可以用功的早上是完全浪费了。 
晚上,在宿舍里,在灯下,我又把那张画再拿出来端详,想看一看还有些什么可以努力或者补救的办法。画布上的玛利亚面对着我。其实,如果不是这样瘦削和无神的话,她的轮廓应该可以算是很美丽的。
隔壁的阿丽丝跑过来找我聊天,她是一间公立医院的护士。那天晚上,她一看那张画就叫了起来:“我的天!你把她画得真像!”我很奇怪地问道:“怎么,你认识玛利亚吗?”
“怎么不认识,在中学里,她高我几级,长得漂亮,一毕业就结婚了。可是,生了四个孩子以后,有一天,她丈夫一句话也不说就走了,隔了很久才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寄了封没有回信地址的信来,说对不起她,劝她把四个孩子送到育幼院。你看,有这样荒唐的事!”
阿丽丝说着说着竟然笑了起来。是啊,她的未婚夫每天下班以后都会来找她,两个人甜甜蜜蜜地说上好多话,她怎么能够忍受玛利亚这样荒唐的婚姻呢!
“去年,我在街上碰到她,她如果不叫我,我还真不敢认她哩!她说,她拼命也要保住这四个孩子,绝不让他们遭到分离的命运。她已经学会了开电车,所以,你别小看她,她白天去你们学校做模特儿,晚上可就是夜班电车的女司机哩!”
我怔住了……
从那天以后,我一直不太敢正视玛利亚,在她的面前,我一直不太敢抬起头来。
小题1:请简要概括玛利亚的形象。(4分)
小题2:文中玛利亚要橘子皮的情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3:小说结尾段表达了“我”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小题4:这篇小说可以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试加以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人的读书态度
梁厚甫
①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知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这幅画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的了不起,但了不起的事情却是这个美国朋友不断地追问,这一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要把画的意境向朋友说明,那就是件大事了。
②为什么是件大事呢?因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有所不同。
③不能否认,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件平常已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人,靠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地仅是一脚到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④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把新书买回来,就放到车房去。
⑤美国人没有书房,然而却能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片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上面坐着的就是读书人。在美国,随时随地都可看见人读书。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学,而是中外的读书态度有所不同。
⑥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由于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因此,读书也变成为一种神秘的事情。神秘之极,便变成为“红袖添香夜读书”。平心论事,红袖添香,未尝不好;如果非要红袖添香才能读书的,那就不免过于隆重其事了。
⑦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使自己在心理上把读书看得平凡,那就首先要忘记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其次,对读书的结果不要期望过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骗人的。
⑧正确的读书态度是:有空便要读书,不读书,浪费光阴,未免可惜。
⑨至于读书是否有收获呢?仍应该相信古人的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美国人的读书态度之所以可取,就是因为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第③段和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中国人把读书看得隆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绝地之音
马步升
①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怅望着大沟那面踟躇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不觉间盈满了清泪。七年间我怀揣着那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游历了许多美丽的、荒瘠的地方,谛听过许多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倾倒的乐音,但时刻能够震撼我心灵、能进入我血液骨髓的仍然是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
②那年秋天,我随导师踏上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征程。进入陕甘宁蒙一带,我的心整日被强烈地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③整日里见不着生存在现时现地的人,能与我们交流的只有秦汉边卒的遗迹,那无阻无碍的朔风挟着远古的灵感,一拨一拨地注入我们的身心。我和导师开始爬山。终于,攀上了山顶。昏黄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④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场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就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⑤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尽管,我仍不懂音乐,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是否听到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时时刻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⑥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选自《现代散文选读<绝地之音>》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绝地之音”,但文章从第四段才真正写“绝地之音”,请简要分析前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小题3:文章反复强调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让作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此产生震撼的原因。(6分)
小题4: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可是作者说这“寻找”却“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试探究其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