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知识体系),而是向人们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知识体系),而是向人们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知识体系),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世界,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这个“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就是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这也就是杜夫海纳说的“灿烂的感性”,就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揭示世界的意义,是感性与意义的内在统一。
中国美学的这个理论,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里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心的作用,就是赋予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之中也涵盖了“美”的判断,离开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天地万物就没有意义,就不能成为美。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突出强调了意义的丰富性对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其实质是恢复创造性的“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重视心灵的作用。宗白华强调中国艺术是一个虚灵世界,是一个“永恒的灵的空间”,强调中国艺术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的本身”;他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国的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的一面,并且与《易》象相联系,更多地体验“器”的非物质化的一面,与“道”可以契合的一面。中国艺术家追求“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显示一种形而上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所以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说过,中国艺术常常有一种“哲学的美”,中国艺术常常包含一种形而上的意味。一些西方汉学家特别喜欢把中国艺术从“物”的层面去考证和分析,这种考证和分析当然很有价值,但他们中间有的人在这么做的时候,常常抽走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层面、审美的层面,抽走宗白华所强调的虚灵化的层面。在他们那里,中国艺术不再是“永恒的灵的空间”。这样,他们的研究,实际上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的价值。
中国美学的这个理论,突出了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追求的密切联系。艺术的本体之所以是“意象”,艺术活动之所以是意象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从而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选自叶朗《追求照亮生活的艺术之光》,有删改)
小题1:与“意象世界”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意象世界是一个完整并且有意蕴的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
B.意象世界是一个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人与万物相融的世界。
C.意象世界是一个美与真相统一的能显现真实的感性世界。
D.意象世界是一个感性与意义相统一而更偏重情感的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作用的观点入手,阐明了意象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而指出杜夫海纳所说的“灿烂的感性”是受到了意象理论的影响。
B.第二段紧承上文,指出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心”的能动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C.第三段首先指出中国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然后指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价值的错误理解,最后介绍宗白华在这方面的论述。
D.第四段在前三段论述意象理论内涵、特点和影响的基础上,最后阐明意象理论可以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美离不开“心”的能动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美就在天地万物之间不复存在了。
B.中国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特别值得重视,它使得中国艺术成为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之一。
C.西方汉学家都喜欢把中国艺术从“物”的层面去考证和分析,完全否定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价值。
D.因为艺术活动可以不断地去创造意象,所以艺术才得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更偏重情感的世界”错,无中生有。
小题2:A项,“受到了意象理论的影响”错,原文没有相关表述。C项,应是先“介绍宗白华在这方面的论述”,然后“指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价值的错误理解”。D项,第三段不是论述其“影响”。
小题3:B项,“使得中国艺术成为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之一”是受“中国美学”的影响。C项,“都喜欢”错,原文是“一些西方汉学家”。D项,因果倒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
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话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小题2: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讲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了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加,雾霾逐渐消散。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2009年11月3日-8日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是影响雾霾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后,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与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雾霾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这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月-12月;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月-10月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于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小题1: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严重的雾霾一旦形成,大多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
B.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在冷空气较弱或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而且近地面低空为静风和微风。
C.雾霾天气之所以形成污染,是由于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D.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能见度的变化和PM2.5浓度、相对湿度、温度与风速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B.在长时间持续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温度、相对湿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与能见度的关系则成正比。
C.2009年11月的那次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它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D.北京的雾霾天气有以下特点: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分散,雾日集中;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明显不同。
B.雾霾天气如果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就会表现出:PM2.5浓度、相对湿度、风速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线性关系。
C.雾霾天气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体现了民众关注度的提高,也可以反映出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的工作态度。
D.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形成它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灾害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措施,就有利于防范这种气象灾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结合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故事情节或现在的社会生活,从王熙凤、薛宝钗、曹操、堂吉诃德、觉新、卡西莫多或大卫·科波菲尔几个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进行评析。
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假如人类是“六指”
杨孝文
进化生物学家至今也不是十分清楚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四足动物)为何每只手长有5根手指。如果我们拥有6根手指,那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或者说,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额外的一根手指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一些任务,如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克里夫·塔宾是专门研究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他表示:“更宽大的手能够让人成为更出色的篮球选手。不过,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额外多出或者少一根手指并不会对手的灵巧性产生太大影响。”
多出一根手指的最大影响应该是在数学方面。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拥有6根手指,现在的计数系统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之所以采用10进制,人类学家认为这与我们拥有10根手指有关。阿拉伯数字的英文“digit”同时也有手指的意思。如果人类拥有12根手指,那么12进制将是最自然的一种选择,10进制则完全无法想象。
人类在数学、语言或者音乐方面的很多成就,都是在人类文明采用一种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之后实现快速进步的。美国人类认知研究专家马克·查齐兹举例指出:“我们的阅读能力取决于字母的形状。字母的形状逐渐演化成看起来最自然的一种形态,能够强化我们的视觉——物体识别系统,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我们处理语音的能力源自于语音进化成一种非常自然的形态,即听起来像我们所在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声音。”同样,12根手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数学能力。毕竟12要比10更为复杂。我们的大脑选择何种计数系统将对我们的数学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额外的手指被视为一种出生缺陷,名为“多指畸形”,这是一种遗传错误。自然选择并没有“惠及”额外的手指,使其永久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优势。如果人类一定要拥有第6根手指,这根手指一定从腕部长出,作为额外的一个拇指。这是数量极少的六指四足动物的一种标准形态,例如熊猫。熊猫的最小手指远侧长有一根与拇指类似的“手指”,它是腕骨的延伸,帮助熊猫抓握竹子。
塔宾提出了一项理论,解释动物王国的每肢五指(趾)原则,他将这一原则称之为“肢体定律”。肢体定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源自于计算机网络的节点原则,用于预测基于身体大小的最佳肢体数量。根据这一定律,如果肢体相对于身体来说较长,最理想的肢体数量为6个(例如昆虫);如果相对较短,数量则越多越好(例如千足虫)。如果将手指视为手部的肢体,这一肢体定律同样适用。考虑到手指需要拥有适当的长度,才能轻松弯向手掌,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显然是5根。所以说,5根手指是进化的结果,是最理想的手指数量。
神经学家弗兰克·威尔逊曾对手与大脑的关系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在他看来,6根手指显然“太多”。现代假肢工程研究显示,机械手无论是3根还是4根都能拥有和5根手指一样出色的性能。他说:“如果要在4根和6根手指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4根。”
(摘编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额外的一根手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额外的一根手指能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总之,对某些事情来说,完成起来会更轻松。
B.额外的一根手指能使手掌更为宽大,这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会有作用,如篮球,更宽大的手能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选手。
C.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手的灵巧性产生不了影响,这是因为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和手指的多少没关系。
D.额外的一根手指可能引起数学上的变革,会将10进位制,改变为12进制,这对人类的数学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额外的一根手指是一种遗传错误,被视为一种生理缺陷,因为这个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的优势。
B.如人类一定要拥有第6根手指,这根手指一定从腕部长出,作为额外的一个拇指,但自然选择从来没让第6根手指存在。
C.长有额外的一根手指是极少数量的四足动物的一种标准形态,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比如,熊猫就长有这样的“手指”。
D.假肢工程研究显示,机械手只需3根或4根手指就具有出色的性能。根据这个研究可以说明,人类不需要额外的一根手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学计数采用10进制,这与人类拥有10根手指有关,这个说法符合人类文明采用最自然的表达方式的人类学理论。
B.“肢体定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人们根据这个方程式利用计算机技术验算出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是5根。
C.如果将手指视为手部的肢体,根据塔宾“肢体定律”,手指需要拥有适当的长度,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显然是5根。
D.神经学家弗兰克威尔逊通过对手与大脑之间关系的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得出人类拥有6根手指并不理想的结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这种黏合剂具有抗水性,并能黏附不规则物体。在蚌类强力黏附力的启发下,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专家称,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的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而且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小组设计出的这种化合物类似于蚌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在它依附的任何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聚合物薄膜。无论有机材料还是无机材料,新型胶黏剂都能黏附。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两种化学成分胺和邻苯二酚可在用于神经递质的多巴胺中找到。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多巴胺自我组装成聚合物链,从而形成黏附的薄膜。
这种新型胶黏剂将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如使物体抗菌或促进特定类型细胞生长的材料。这层涂料形成的膜非常薄,因此不会改变涂布对象的形状,这样就对外科器具进行无菌涂布而不损害其性能。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的另一项应用是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黏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传统的光刻技术,该胶黏剂可刻蚀在复杂的环境表面。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胶黏剂上,这为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提供了可能。通过在柔性衬底上进行沉积,这种电路可用于制作柔性显示器。
这种新型胶黏剂也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通过将碳纳米管这样的导电材料用新型胶黏剂黏合起来,胶黏剂本身即可以作为热绝缘层。
这种胶黏剂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它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
小题1:下列对新型聚合物胶黏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新型胶黏剂是种化合物,同蚌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相同。
B.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
C.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的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
D.这种新型胶黏剂将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
小题2:下列对新型聚合物胶黏剂的应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新型胶黏剂涂布在金属等材料上形成的膜很薄,可以对外科器具进行无菌涂布。
B.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一种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黏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C.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这种胶黏剂上,就可以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
D.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研究人员受其启发设计出的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其功能更强。
B.这种胶黏剂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
C.这种胶黏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能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这种新型胶黏剂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