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寒夜生花迟子建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寒夜生花迟子建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③是霜花!
④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摄氏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⑤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⑥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⑦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⑧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⑨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⑩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1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是霜花!”这句单独成段,并用感叹号强调,照应标题,表现作者的惊喜之情。
B.第⑤段中作者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以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霜花的万千姿态。
C.第⑦段“潜”“蘸”等动词刻画了“寒流”的无孔不入,渲染出寒夜的阴郁沉闷。
D.第⑨段以时间为序,描写随着太阳升高霜雪图渐渐损毁的景象,充满动态和美感。
小题2:作者笔下的霜花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述。(3分)
答:                                                                   
小题3:有评论者认为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请结合文本,从文章主题意蕴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具有生命力;②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③通人心(解人意);④清纯(脱俗)。(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从自然界的角度讲,即使是在奇寒的北方冬季,依然有许多温暖人心的美丽;②从人类社会的角度上看,那些在冷酷世界中失去的东西也能得到温柔的回馈;③作者借“寒夜生花”这一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人性温暖的向往。(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抒写了寒流浪漫而诗意的情怀,在冷酷中给人带来缕缕温情。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题内容是霜花的特点,那就要关注相关区间中的形容词。答题形式是分点概述。找出相关内容后,有的需要归纳,如把霜花隐现动物的形影等方面归纳为具有生命力,有的则可在关键词中截取关键词,如“姿态万千”。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个探究题,其关键是对“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的理解,即答出这篇散文中的的“冷色词”指的是什么,“融融的暖意”又是指的是什么。探究题,最主要的是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如本题就可以从自然界角度、社会角度、作者角度等来探讨。
举一反三
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献帝不甘心受曹操控制,在衣带中放入诏书,令国舅董承设计除掉曹操。董承被家奴告密,谋***曹操之事败露。曹操就***了董承全家,怒气未消,还***了董贵妃,并宣布,从此以后外戚不奉旨进宫者斩。
B.赤壁之战中,庞统欲以连环计破曹,但被徐庶识破。庞统以刘备有恩于徐庶来说服徐庶,徐庶被庞统感动,守口如瓶。回到曹军中后,徐庶向曹操引荐庞统,并借机向曹操献了连环计,让庞统的计谋得以实现。
C.奇人左慈,在四川峨眉山学得奇门遁甲之术。他见曹操,便要曹操放弃天下和他一起去山中修行,让刘备称王。曹操大怒,拘禁左慈。左慈使用遁甲之术戏弄曹操。曹操***他,他却能死而复生,幻化出无数“左慈”,提着头来打曹操。
D.诸葛亮葬于阳安关附近的定军山。钟会夺下了阳安关,是夜,诸葛亮在定军山显灵,告诫钟会蜀汉气数已尽,劝钟会进川之后,不要乱***无辜。钟会听其言,在军前立出一支白旗,上书“保国安民”,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子夜》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曾沧海看到吴荪甫发给他的急电很高兴,因为他想到自己无论如何是鼎鼎望族,想到自己的嫡亲外甥吴荪甫打急电是有要事和他相商。但当他明白电文是来报丧时,他那一股高兴就转为了满腔怒气。
B.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市进行了总罢工,工人十分团结。吴荪甫亲临工厂了解情况,当他出厂时,无数女工拥上前来,把吴荪甫的汽车包围得一动也不动。保镖老关把手枪拔出来,但女工们没有退却。后来在屠维岳的帮助下,汽车才从工厂后门开走。
C.冯云卿是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置得非常严密,农民若和他发生了债务关系,即使只有一块钱,结果总被冯云卿盘剥得倾家荡产。到齐卢战争那年,冯云卿已经拥有了二三千亩的田地。
D.吴荪甫策划向他二姐进言,“出奇兵”煽起杜竹斋的胆量,达到吴杜联手打倒赵伯韬的目的。他要求佩瑶在二姐面前说雷鸣吃了败仗,被活捉到天津。佩瑶明白吴荪甫的用意,心里无端一阵悲哀,她觉得吴荪甫太残酷了。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关羽拒绝与孙权联姻后发生了什么?请简述关羽拒绝联姻后的故事。
(2)《子夜》中有这样的描写:“酱紫色的一张方脸,浓眉毛,圆眼睛,脸上有许多小疱”“声音洪亮而清晰”“大概有四十岁了,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一望即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这些人物描写指的是谁?《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分 析 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他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 “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所以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科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文章题目的理解。(4分)                                             
小题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雄浑之美
俞汝捷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诗品皋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范围小得可怜。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种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屈原、陆游;就后一种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结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数量的崇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宏伟的结构本身就使人感到壮美和雄浑。譬如,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米氏的壁画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起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它的结构宏大而又严密,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小说24美》)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的雄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要借助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来实现,正义的力量和高尚的精神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突显,激起人们的敬意。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小说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宏伟的结构本身就使人感到壮美和雄浑,宏伟的结构是大部头长篇小说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九三年》,主要以宏阔的题材取胜,《战争与和平》,则不但有宏阔的题材,而且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现在人们对雄浑和崇高的解释趋于一致,即人们都认为雄浑和崇高都是艺术上的高格调、高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昔时人们认为“雄浑”是一种极高的风格或一种极高的美的表现形态,因此,他们认同的达到雄浑境界者寥寥无几。
B.西方美学中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美感会带给人一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崇高”的事物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能在人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人们感受到的这种美,其实就是“雄浑”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有助于解读“雄浑”,“雄浑”境界甚高,它存在于艺术领域,但是这一点正是“崇高”不具备的。
B.《约翰·克里斯朵夫》是雄浑的,作品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C.雄浑可以体现在美术作品中,西欧最雄浑的画家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壁画《创世纪》,结构巨大而辉煌,给人以庄严雄伟之感。
D.作家创作的大部头长篇小说,只要结构宏大,触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就能达到雄浑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