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神韵①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②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

诗歌的神韵①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②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诗歌的神韵
①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②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③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④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⑤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⑥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神韵说是王士祯第一个提出来的,之后便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实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
C.严羽提出“以禅喻诗”的诗歌理念,王士祯很赞同。
D.从“含蓄、蕴藉”的角度来讲,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维的诗比杜牧的诗确实更胜一筹。
E.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都曾对诗歌进行过改革,只有王士祯的神韵说矫正了两派之失,让中国诗歌重新回到良性发展之路。
小题2:下列诗句中,符合王士祯“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3分)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无题》)
小题3:王士祯所说的“神韵”与前人谈到过的“神韵”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4:作者对王士祯“神韵说”作何评价?请分条简答。(4分)
答案

小题1:A、E
小题2:C
小题3:①前人谈到过的“神韵”概念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内容。②王士祯所说的“神韵”是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特点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每点2分,共4分。主要从文章第二段信息来整合答案,是“局部”题。)
小题4:①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有,作者认为有偏失。②作者认为,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王士祯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③王士祯为矫正两派之失而提倡神韵说,作者认为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作者认为其主张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原文出现在第一段一、二行。选项“第一个”属无中生有,原文是“为王士祯所倡导”。E项,原文出现在第六段第二至六行。选项混淆是非,“矫正了”“……良性发展……”错,原文是“企图矫正”“……抹杀了……导致脱离现实……”。
点评: 理解文章内容要求考生将题目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的比对,重点比对时间词、限制词、关联词、数量词等。本题就在时间、范围、因果关系上设置了陷阱。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为推断题,原文相关信息出现在第五段开头部分。选项C属“冲淡、自然、清奇”其他项属“雄浑、悲慨”。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难度也不大,区分度不高。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原文“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这一段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原文内容的分析能力,由于原文信息比较明确,所以只要学生阅读比较仔细,应该能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着眼“全篇”作答,从多个段落或首尾段来整合。答案主要从第三至六段中整合,注意关键词“作者”“评价”。第三、四、六段的段尾句正是答案对应信息。
点评:本题考点与上一题重复了,同样是一道归纳概括题,只是难度稍大一点而已。作为考试题,命题时应该更为严谨,尽可能不重复考查同一考点。
举一反三
电影魔术师
卓别林于1889年4月出生于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是一位歌唱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是在伦敦东区的一个贫民窟里度过的。卓别林生逢英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经济萧条,失业的工人成群结队地游荡在街头。
伦敦的街头是繁华热闹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从清晨直到深夜都充满了喧嚣。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举止矜持的小店铺老板和身体孱弱的小职员们,讲究地穿着一身长襟窄肩的礼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衣着破旧,衣服大都不太合身,不是过于瘦小,就是过于肥大。很多工人的头上都戴了顶微微卷边的小破礼帽。
伦敦街头的一幕幕,都永远留在卓别林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形象宝库。
每到夜晚,伦敦街头的小酒店和咖啡馆便喧嚣起来,俏皮话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卓别林就是在这些“下层人民”的熏陶下,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
卓别林每天在街头上游逛,在他眼里伦敦街头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卓别林最喜欢跟在街头音乐家的后面,听他们用黑管和手风琴演奏各种乐曲。他觉得音乐真是个神秘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动人的力量。有一天,街头音乐终于激发起他想跳舞唱歌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乐师后面手舞足蹈、翻起筋斗来。以后他经常模仿那些街头艺术家的样子,在小酒馆里唱歌,他滑稽地模仿当时一些著名歌唱家的唱腔,然后拿着帽子绕听众走一圈讨几个小钱。
当卓别林把挣到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落了泪。看到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街头卖艺,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又伤心又感动。她觉得孩子既然上不起学,早早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艺也很好,于是就向卓别林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特别是在模仿艺术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其实,卓别林向母亲学习演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很勤奋。当她还没有失业时,演出间歇,她常常站在窗口,模仿过路人和街头小贩的姿势、眼神和面部表情。每当这时,小卓别林就站在母亲身后模仿母亲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卓别林晚年时非常感激地提到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他的母亲:“我留心观察母亲,不仅学会了用手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感情,而且能探索到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善于观察人,这是母亲教我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此我能看出人们身上那些细微而可笑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模仿出来,使人们发笑。”
卓别林在街头和小酒馆里演出了好几年,每天只能挣到可怜的几个钱,可这种演出却锻炼了他的表演技巧。一天,卓别林在一个街头艺人手风琴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例行每天的演出,一个业余歌舞团的组织者——小学教师杰克逊偶然经过这里,发现了这个表演出色的孩子。杰克逊从街头带走了卓别林,领他步入舞台生涯。卓别林跟随杰克逊的歌舞团演出了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
卓别林的演出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外,还有些节余。当他终于得到一个去专科学校学习的机会时,就用这笔钱付了学费。这一年卓别林15岁。这个学习机会是他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当然特别珍惜。他过去在演出间隙也曾努力学习过文化知识,在后台的演出道具箱子上学会了看书写字。进学校后,他学习更刻苦了,读了许多文学名著,特别是熟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节脑子,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并热爱上了这种乐器。在以后拍摄电影时,卓别林把小提琴当做一种重要的演出道具,曾在多部影片中使用过。卓别林在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1912年,卓别林随卡乐诺哑剧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美国,卓别林观看了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到美国电影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共拍了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电影评论家曾这样评论他:“当他笑的时候,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跟着他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响着悲伤的哭泣声。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地激起人们的感情……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                           (选自《世界名人》,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划线部分的描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电影评论家对卓别林“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的评价说明了什么?(5分)
小题3:你觉得卓别林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黄  麟
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②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   
③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④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这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
⑤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⑥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
⑦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而是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
⑧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
⑨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
⑩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
⑾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于是,“大师”休矣。
⑿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      
(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
C.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喧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
D.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
E. 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
小题2: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
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小题3: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从哪儿来?”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小题1:小说开头结尾处都写到“感到愉快的惊奇”,请体会、品味“愉快的惊奇”里分别蕴含着什么不同的感情。(4分)
小题2:契诃夫出身卑微,但他看重自重,主张“一点一滴地把自己身上的奴性挤出去”。文中当瘦子明白胖子的身份、地位之后,其神态、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从原文中找出集中表现这种变化的语句,并说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分)
小题3: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本文在写作手法、人物刻画等方面匠心独运,请你选择其中一点来进行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感恩老兵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
[注] 本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小题1:开头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就整篇文章而言,又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孔 孟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③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⑥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事的。
⑦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孟子却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做事讲究礼尚往来,而孟子则根本不尊重“礼”,行事全凭己意。
D.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E.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成了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项是( )(3分)
A.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悠闲。
B.圣贤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
C.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D.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有一腔复古的热忱。
小题3:请联系全文,回答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4分)
小题4: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