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获胜演讲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还有人怀疑国父们的梦想在我们的时代是否还存在,还有人怀疑我们的民主所拥有的力量,那么今晚你就可以得到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奥巴马获胜演讲 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还有人怀疑国父们的梦想在我们的时代是否还存在,还有人怀疑我们的民主所拥有的力量,那么今晚你就可以得到答案。是那些今天在学校和教堂排着长队、数不胜数的选民做出了回答;是那些为了投票等待了三四个小时的人们做出了回答。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投票,因为他们相信,这次真的不同——他们的声音会让这次不同。 这个回答来自青年、老人、穷人、富人、民主党人、共和党人、黑皮肤、白皮肤、拉美人、亚裔、印第安人、同性恋和非同性恋者、残疾人和健全者。美国告诉世界,我们从来就不是一半红、一半蓝(译者:分别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 这一天我们等待了很久。但今夜,因为我们今天的努力、因为这次选举,在这决定性的时刻,美国终于迎来了转变。 但最重要的是,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胜利真正属于谁。它属于你们.这一胜利来自于普通工薪阶层人民,他们从微薄的积蓄中拿出五元、十元来支持我们的理念。我们的胜利来自于年轻人一一那些远离家人承担辛苦但收入微薄的竞选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反驳了关于他们是冷摸的一代的谬论。我们的胜利也来自于那些已不再年轻的人们,他们在严寒或酷暑中走街串巷向完全陌生的选民进行宣传。我们的胜利来自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民,他们的志愿参与和组织证明了两个多世纪之后,那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仍然长存。这个胜利属于你们! 我知道你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这次竞选,不仅仅是为了我。你们这样做是因为你们知道我们面临的任务之艰巨。即便我们今晚在此庆祝,我们也知道明天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两场战争、一个奄奄一息的星球、和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即便我们今晚在此庆祝,我们也清楚地知道那些勇敢的美国人明早会在伊拉克的沙漠或是阿富汗的山地中醒来——他们在为我们冒生命危险。我们知道父母们在孩子睡下后辗转难眠,不知如何才能偿付按揭、医疗账单、或是为孩子上大学筹款。我们需要去开发新能源、创造新就业机会、建设新学校、面对新挑战、和修复我们的战略联盟。 前路严峻而漫长,我们也许在一年甚至一届总统任期之内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美国,我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有信心,相信我们会解决它们。我向你们承诺:我们,美国人民会解决这些问题。 前面会有挫折和弯路。很多人不会完全同意我作为总统做出的政策和决定。而且我们知道政府不会解决所有问题。但关于面对的挑战,我会始终对你们坦诚相告。我会倾听你们的声音——特别是当我们意见相左时。而最重要的是,我请你们加入到家园的重建中来,用221年以来我们唯一的方法,美国的方法——一砖一瓦,水滴石穿。 21月之前那个深冬开始的胜利之路,不会在今天这个秋夜止步。这个胜利本身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只是给了我们机会,去实现我们期待的转变。而如果我们退回原地则什么也不会发生。没有你们的参与,也不会发生。 这次选举有太多的第一次,有太多的故事将被代代传叙。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性在亚特兰大投下了她的选票,她像千千万万的美国人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一点——安·尼克松·库帕(Ann Nixon Cooper)已经106岁了。 她生于黑暗的奴隶时代,那个时候路上没有汽车,天上也没有飞机。当时的她不能投票,只有两个原因——她的性别和她的肤色。 而今晚,我想她一个世纪的经历——心痛与希望、抗争与进步、一次次失败和逆流而上都证明了:我们做得到。每一次女性的声音被压制,梦想被摧残,她都看到她们再次站起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我们做得到。 当美国人在风沙中绝望,全国陷入萧条,她都看到这个国家克服恐惧,施行新政,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统一目标。我们做得到。 当我们的港口被炸,暴政笼罩着世界,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崛起,他们捍卫了民主。我们做得到。 她见证了蒙哥马利的公共汽车停运、伯明翰的黑人暴动、塞尔玛的血腥周末和那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对人们高声喊出:“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做得到。 我们登上过月球,我们推倒了柏林墙,我们用科学和创想连接了整个世界。今年,在这次选举中,她伸出手指在屏幕上按下,她投出了自己的一票,因为经历了106 年的光明与黑暗,她知道美国应该如何转变。我们做得到。美国,我们己经走了很久,我们己经看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今晚,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一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看到下个世纪,如果我的女儿们也能幸运地像安·尼克松·库帕那样长寿,他们会看到什么样的转变?我们应该如何完成这些转变? 这是我们完成使命的机会。这是我们的时代。这是我们创造历史的时刻——让我们的人民得到工作,敞开门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机会;恢复繁荣并推进和平;让美国梦再次浮现,重申我们的基本信念——团结一心。当我们呼吸、我们畅想、我们面对犬儒主义、我们迟疑、我们面对那些质疑我们的人的时候,我们将铭记那凝聚了我们精神的不灭的信条:我们一定做得到。 谢谢大家。 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选自新浪网新闻中心 有删节) 小题1:奥巴马这篇演讲的主题是( )(4分) A.美国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 | B.今晚的胜利是属于美国人民的。 | C.新的政府面临艰巨的挑战。 | D.美国人民有信心解决危机,重建家园。 | 小题2:奥巴马的演讲中讲了美国面临的三大挑战,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三大挑战”。(每条不超过10个字)(共3分) ①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 小题3:奥巴马演讲中用较多的篇幅举了一位106岁的选民的故事,这个故事重点讲了什么内容?在演讲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1963年8月28日,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词,他说:“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在美国的梦想中的。”这里说的“美国的梦想”指什么?马丁·路德·金的“这个梦想”又指什么?奥巴马的获胜是否实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请简要阐述。 (7分) |
答案
小题1:A(4分) 小题2:(1)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2)全球环境污染问题;(3)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 小题3:奥巴马通过106岁黑人老妪的故事,高度概括了美国百年历史的奋斗与进步。故事的力量远胜过空洞的理论,这个故事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加深了听众的印象。 小题4:美国的梦想指人人生而平等、自由。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指黑人获得与白人相同的权利。 奥巴马这位肯尼亚的后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CD项,分别只是奥巴马演讲内容的一部分,不是主题。 点评: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就位置而言,议论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表现得相对鲜明集中;记叙文、抒情性文章一般在叙事状物中(后),表现得相对曲折含蓄。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的句子,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小题2:试题分析:演讲中的第五段涉及了美国面临的三大挑战:“你们这样做是因为你们知道我们面临的任务之艰巨。即便我们今晚在此庆祝,我们也知道明天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两场战争、一个奄奄一息的星球、和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这三大挑战在文中的表述为“两场战争、一个奄奄一息的星球和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两场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一个奄奄一息的星球——环境污染的地球。 点评:归纳概括有两种,一种是对事情的归纳,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分析提炼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内容概念化,将含蓄的内容明白化,将形象的内容抽象化,这就是化实为虚的过程。 小题3:试题分析:奥巴马演讲中用较多的篇幅举了一位106岁的选民的故事,这个故事重点讲了美国奋斗与进步百年历史;作者通过这一个故事,作为论据,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点评:作用类的题目其答题思路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层面,即所写的本身内容以及所表现出的延伸内容。二是结构层面,所写内容与上下文的相关部分是什么关系(铺垫、衬托、对比、承上启下、呼应、照应等)。 小题4:试题分析: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词,表达了黑人与白人享有共同权利的梦想,而美国的梦想是人人平等而自由。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当选,实现了马丁的梦想。 点评:本题是一个给有几种观点而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解读的开放性的探究题。解读时,应首先提出自己所选择的哪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文本谈自己的看法。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 B.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 D.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
|
等待着风起的日子 吴光辉 ①黄栌那鲜红如火的树叶是它生命的最后华章,此前它是黄色的青春,此后它是枯萎的凋零。它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也要充分展示一番自己的成熟之美,用自己最后的辉煌去迎接死亡,红叶的最后年华犹如天鹅之死。 ②我迈上太行奇峡群的山门,就一脚跨进了秋天,一脚跨进了由红叶渲染而成的版画之中。那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大片一大片艳丽夺目的红叶,就是巍峨太行胸前的装饰,就是铁血太行内心的柔情,更是八百里太行飘逸不散的魂。 ③早晨站在山脚遥望,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就像给这直插云霄的太行峡谷群,用大写意的手法点缀的朱砂;而中午登上双驼峰扶着栏栅朝下俯视,透过缭绕在群山之间的白云,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却又像一缕缕红霞。当我走近它们,看到它们从峡谷的石缝之间顽强执著地攀岩而起,居然全都生长得树干粗壮、枝桠纵横、蓬勃茂盛。它们每一根枝条都延伸出无数只椭圆形红叶,每一片红叶都迎着轻柔的山风摇摆出它们生命的最后热情,又哗哗作响地留下了无数个细言碎语。那是它们在与树干作最后的生死诀别。 ④黄栌是一种落叶灌木,最高能长至七八米,树冠呈圆形,到了秋天长出了满身的红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红色华盖。这种树耐得住干旱寒冷和瘠薄土壤,所以它能在太行山生长。它春季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儿,生出淡紫色羽毛一般的花梗,远远地望去犹如万缕罗纱缭绕,故而又有了“烟树”之美称,到了夏天果核便会坠满枝头。毫无疑问,黄栌的一生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秋天的红叶。因此,黄栌树又被称为红叶树。它在太行奇峡群里比比皆是,断崖绝壁,万丈深渊,坡坡岭岭,沟沟壑壑,如火如荼,如血如丹。它们红遍了情人峰,红遍了赤叶溪,红遍了龙首崖,红遍了流水峡,红遍了神鹰岩。她们在幽静的山谷中坦然地迎接着风起的日子。 ⑤于我看来,在红叶们浓妆艳抹的浪漫和凄美之中,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我登太行是深秋季节,早已万山红遍,落叶缤纷,正是红叶蔚为壮观的时候。已经变冷的寒风在太行峡谷之间徘徊,我想这一阵阵轻风肯定是来给美丽的红叶报信的,风让美女一般的红叶站在她们生命的枝头在弥留之际作最后的诀别。接着一阵又一阵呼啸的山风,拉开了架势发出尖叫从山外狂奔而来,无数只红叶便纷纷告别枝头,随风在峡谷之间飞舞起来。整个峡谷群到处都是飘扬着的红叶,漫山遍野,无边无际,像是下了一场红叶雪。离别枝头的红叶在山谷的四周上下飘飞,在青褐色的岩石衬托之下彰显出它们生命的光彩。 ⑥无数只红叶伴着秋风的节奏,在峡谷之间的千米高空,上下飞舞着,左右翻转着,前后飘飞着,高低起伏着,快慢盘旋着,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这时,树上摇曳的,空中飞舞的,地上回旋的,全都是红叶的身影,太行奇峡群成了红叶的世界。 ⑦这漫天飞舞的红叶上下翻腾的姿态,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浪漫,突然就觉得它们这时的心情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悲伤,而是那么的欢畅,那么的快乐。我想红叶们在天地之间飞翔时发出的哗哗声响,肯定是它们一路撒下的欢歌笑语。因为它们站在枝头时虽然拥有了生命,可它们与生俱来就没有自由,它们只能被牢牢地禁锢在枝条上,当它们脱落枝头之后,虽然没有了生命所必须的养分,可它们从此告别了禁锢,欢天喜地地飞向自己看过了千百遍却从未去过的宇宙天地,尽管它们只有片刻的欢愉,尽管它们很快就要死去。这时,我想起60 多年前太行山东麓狼牙山上的五位英雄那纵身一跳,他们义无反顾地从万丈悬崖跳落下去,就如同这红叶欢欣鼓舞地坠落枝头。眼前的红叶肯定就是英雄的魂,就是太行山的魂,否则英雄和红叶的品质为什么会如此相似?现在我才真正地理解红叶至死为什么还会如此的艳丽夺目,原来它们是为了自由去作最后的冲刺。 (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首段,作者笔调凝重地描绘出“红叶”的最后华章,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请赏析第③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小题3:联系全文,回答文章为何以“等待着风起的日子”作标题?(3分) 小题4:作者说红叶“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又说红叶“那么的欢畅、那么的快乐”,两者是否矛盾?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舞乐、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幅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陋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 小题2: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3: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能把工作干好的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又见文理之争 石野樵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的一句话引起了无数非议,他向教育部建议称,高中之前,除数学外,学校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大量增加人文类、特别是艺术类课程,大量增加体育课,可开设不进行考核的第二第三外语。 虽然这建议听起来异想天开,也绝没可能被教育部采纳,但依旧在微博和网络世界引起了广泛争论,这些争论中有意思的不是关乎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病,因为教育之弊已是陈年旧题,倒是他挑起的文理之争颇值得关注。 长久以来,人类都面临着一个文化困境,那就是“科学”与“人文”两种价值体系之间逐渐分裂和对立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扩张和学科细化,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地位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自然科学自许道德中立,使得科学家们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人类被技术异化,越来越忽略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科学进程中,中国算得上是个后发国家,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却丝毫也不比西方国家浅。“五四”运动提出了两大口号——科学与民主,二者原本是并驾齐驱的,但随后近100年,“德先生”和“赛先生”并不能友好相处,甚至经常互相仇视。 在政治领域,过去的30多年里,工程师思维主导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但进入新世纪,社会矛盾剧烈,让工程师式的治国理念在很多时候都捉襟见肘,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国政坛高官确实有人文学科背景者越来越多。 在教育领域,过去30多年,同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新世纪以来,对人文精神丧失和人文教育缺失的批判声也越来越响亮,但像钱文忠这样,直呼要求取消理化课程的建议,是第一次。虽然这些只是网络谈资,当不得真,但却可见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已经相当迫切,而与前30年的对照,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深层心理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科技愈发达,人们对科技的恐惧也便愈发严重,对人文精神的渴求愈发强烈。但人类的进程也清晰地告诉我们,所有的自然科学与人文体系都是紧密相连的,即便是最尖端的科学发明,脱离了人文内涵,也变得毫无意义,甚至面目可憎。但反过来也一样,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人,一个没有科学信仰的民族,也难以对他所处的世界有客观且真实的认知,更何谈建设新的文明?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育而言,科学与人文都不可偏废,我们不能活在单纯的科技中,也无法仅仅凭借人文精神就度过历史的漫漫长夜,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文明,建立在二者间的张力之中。就中国现实而言,我们到底是太缺乏科学精神了,还是太缺乏人文素养,抑或二者都缺乏,这些都见仁见智,但至少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将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简单地二元对立起来,是最糟糕的思维方式。 (摘自《教师博览》2012年第3期) 小题1:对于钱文忠教授给教育部的“建议”,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钱教授第一次直呼取消理化课程,重视文艺和体育,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减负。 | B.钱教授的建议不可能被教育部采纳,但依旧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引起了广泛争论。 | C.因为钱教授的建议纯属无稽之谈,听起来异想天开,所以只能成为网络谈资。 | D.钱教授的建议虽然只是网络谈资,不可能被采纳,却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文教育的迫切需求。 | 小题2:第四段首旬是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A.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扩张和学科细化,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人类被技术异化。 | B.“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由原本的“并驾齐驱”到后来的“互相仇视”。 | C.在政治领域,进入新世纪之后,工程师式的治国理念在很多时候都捉襟见肘。 | D.在教育领域,“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曾经是被莘莘学子普遍认同的真理。 |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钱教授的“建议”在微博和网络世界引起了争论,其中有关乎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病,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他挑起的文理之争。 | B.科技愈是发达,人们对科技的恐惧也便愈发严重,对人文精神的渴求愈发强烈。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与人文不可偏废。 | C.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创建新的文明,需要有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而再尖端的科学发明也不能脱离人文内涵。 | D.作者认为,就今天的中国现状而言,我们既缺乏科学精神,又缺乏人文素养。 |
|
耄耋之年的黄永玉 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 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趣。“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项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能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 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例如他写道:“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 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在另一处又说:“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 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或者写上‘爱,怜悯,感恩’。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连虐待人的人都要怜悯他,尽管他无知、残暴;而感恩不是感一个人的恩,而是鼓励一切人帮助人的美德”。 (选自《共鸣》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黄永玉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对于黄永玉的话引用过多,冲淡了作者的思想。你是否同意此看法?为什么?(4分) 小题4: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读书”及“创作”方面有独特个性和深刻理解的黄永玉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的实际,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