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觉慧是《家》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向“门户不当”的____ ____表示爱情,而这个女子最终却_____________。(每空1分)

高觉慧是《家》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向“门户不当”的____ ____表示爱情,而这个女子最终却_____________。(每空1分)

题型:其他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高觉慧是《家》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向“门户不当”的____ ____表示爱情,而这个女子最终却_____________。(每空1分)
答案
婢女鸣凤    投水自尽
解析

试题分析:《家》是高中课本名著导读中要求学生读的范畴,考查的都是一些表面知识,只要读了这部书,此题自然不是问题。
点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求学生多读一些名著,这不失为明智的做法,但考查点过于简单,应再深入一些更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7分)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有一些思想比较容易沟通,如仁爱思想与博爱思想。但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根本性差异,这也是无容回避的,而祖宗崇拜与上帝崇拜则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差异之一。
简略地讲,儒家文化的祖宗崇拜,与儒家文化重视血缘亲情,并将人类的团结、国家政治、人际之间相互的良性交往建立在和谐的家庭、家族基础之上的系统的理论思考密不可分。“祖宗崇拜”可以说是儒家有关世俗生活世界的理论与理性思考借助于“神道设教”的方式,实现“以前民用”的社会管理目标。它可以分两个大的阶段来理解。秦统一六国之前,从制度文化的角度看,周朝制度中“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怀,通过系列祭祖制度的规定,让人们记住自己的先人,以保证族类的繁衍绵远流长。春秋之世,礼崩乐坏。曾经是“不下庶人”之礼也慢慢地流落到民间,最后变成了“礼失而求诸野”的局面。周王朝一统天下的礼制文化“大传统”经过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变革,流落民间后却慢慢变成了小传统。战国时期的儒家接续着“慎终追远”、崇拜祖先的文化基因,逐渐从普通人的角度阐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的观念,以新的方式传承者周文精神。孝子之孝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将先人的宗脉传承下去。而传承宗脉的人选是家庭或家族中的男性。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经过历代儒家不断改造过的周朝礼制文化传统,紧紧抓住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全社会建立了以男性为中心的血缘亲情制度,将祖宗崇拜由战国春秋以前只适应于贵族阶层的文化信仰,普泛为全民的一种文化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在终极信仰层面的最简洁,也最准确的表达就是“敬天法祖”。“天”对于每个普通百姓来说,非常重要,但不是十分直接。正如天的人间代表天子一样,他高高在上,对于百姓虽说重要,但也不直接。而“祖宗”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为直接的,他既是自己生命血脉的给予者,也是自己身份认同的最具体、可感的历史形象。秦汉以后的古代中国人们,他们共同戴天履地,却又各以自己的祖宗崇拜作为情感的寄托。上到皇帝、中到各级官员、士大夫,下到不识字的普通百姓,莫不如此。政治上推崇“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愿望与日常生活中流行“祖宗崇拜”的多元宗教情感,就这样非常奇妙地、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传统中国人的宗教性的生活带有传统社会自发倾向的宽容心态与文化心态。这一特殊的政治与宗教文化环境,使得古代的中国比较容易接受各种外来的宗教与文化,印度佛教在中国成功的落户、生长,并发展出中国的佛教,然后又东传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即是显例。即使是古代的犹太教、基督教也曾经传入中国,并且没有发生有组织的宗教战争,甚至连大规模的宗教之间的冲突也未曾发生过。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儒家“祖宗崇拜”这一特殊的宗教文化心理所具有的包容性特征。
从比较宗教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无论是儒家文化中的“祖宗崇拜”,还是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崇拜”,都只是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信仰形式而已,不分高低,各有其历史与文化的合理性。而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宽容。
(选自吴根有《祖宗崇拜与上帝崇拜》)
小题1: 下列关于“祖宗崇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崇拜与周朝制度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怀密切相关。为保证族类的繁衍绵远流长,周朝通过系列祭祖制度的规定,让人们记住自己的先人。
B.礼制文化原本是为帝王一统天下服务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渐渐流落到民间,甚至形成礼只在民间存在的局面,这是只在崇拜形成的关键一步。
C.儒家文化在战国时代以新的方式传承着周文精神,它传承了“慎终追远”、崇拜祖先的文化基因,认为普通人必须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
D.祖宗崇拜是儒家的一种有进步意义的社会管理目标。儒家思想中有关世俗生活世界的理论与理性思考,借助于“神道设教”的方式,实现有利于民众的社会管理。
小题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男性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位突出的原因与传统社会孝的定义有关。将先人的宗脉传承下去,是孝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传承宗脉的人选是家族中的男性。
B.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祖宗崇拜成为一种全民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在终极信仰层面上的最简洁,也最准确的表达就是“敬天法祖”。
C.在“天”和“祖宗”之间,与老百姓关系更近的是“祖宗”,因为“祖宗”是老百姓自己生命血脉的给予者,也是自己身份认同的最具体、可感的历史形象。
D.秦汉以后的古代中国人们,从皇帝到官员以及普通百姓,他们共同戴天履地,却又各以自己的祖宗崇拜作为情感的寄托,不同的祖宗有着不同的信仰。
小题3: 请根据原文及自己的理解,简要阐述“祖宗崇拜”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小题。(21分)
瞳孔里的青海
孟澄海
秋天的雪落下来,落在青海,落进青海蓝色的眸子。那片叫青海湖的水真个像眼眸,幽蓝抑或靛青,忧伤的深邃,迷茫的清澈,均满含沧桑古意,微微波浪间,透视着岁月的影子。我相信葬传佛教的说法,那一个瞳孔里住着绿度母,当时间塌陷之后,静静的奉献给雪域高原……
雪花飘逝。美丽如蝶的雪花后面,会不会有神的旨意?神坐在青海湖边,给漫天的雪花指示方向,让白雪消失后的寂静,成为淡蓝的镜子,照见一朵野花、一枚青草的灵魂,纷纷回归湖泊,回归水的梦。
站在雾岚氤氲的岸边,我看见海心山,有一些僧侣苦修的洞穴,栖息着风‘云朵,还有紫色的烟尘。天鹅的翅膀掠过水面,从此岸飞往彼岸,凄美的叫声仿佛是一个隐喻。黄昏悬浮,鸟影斑驳,目光触及的礁石上,所有的鸟类都沉入梦呓。从仰视的角度看,海心山顶的白云已经安静如莲,寂坐,或卧下来谛听浪花低语。在青海湖,云,也有佛性禅心。
如果相信传说,神就在湖底。那是一块巨石,传说是如来的第七声狮子吼所变,三千年前的沉默,换来三千年后的红珊瑚,未来的一天,它会摇曳着美丽的叶子,从水里走出来,长成一座通天塔,一直通向天堂。但我满身风尘,灵魂不洁,可能永远等不到那个日子。
距我不远处,几个藏人在举行“转湖”仪式。匍匐或行走,每前进一步,都要磕一次长头。用额头丈量人生,内心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转湖”的藏人走过我的身边。五六个汉子,粗壮、结实,脸膛黑里透红,红中泛着雪山的寒光。一样的打扮:藏靴、藏帽、藏袍、藏刀。一样的神情:沉默、隐忍、平淡、坦然。因为需要伏地长拜,所以行动迟缓,甚至笨拙。时间进入宗教仪式,像是故意放慢了脚步,让心灵得到片刻安静,抑或是,当心灵拥有了信仰,人就会感觉到时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藏人不停地磕着长头,人趴下去,把大地衬托得更加辽阔,把天空显现得更加高远。在青海湖,在凹凸蜿蜒的湖岸上,藏人的一趴一拜,有着绝对的悲悯与崇高。
几个藏人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然后慢慢消失于远方。对于他们而言,我只不过是一个他者,或者说是一个“外来入侵者”。我的来路和归途,始终指向俗世:城市、汽车、高楼、商厦、发廊、酒店,还有繁华与喧嚣,不断铺展的欲望和野心……
而他们的故乡则是另一种背景:雪山、草地、牛羊、帐篷、玛尼堆、天葬场,以及被天风吟唱的经文、白雪般纯洁的信仰。生活于此,即使在梦中,他们也会去寺庙转动经筒,匍匐于佛的脚下,仰视辽远的星空。当我们在拼命追逐金钱、权力、美色的时候,他们却走向朝圣之路,如果有一天死于路途,也会把肉体毫无保留地献给苍鹰秃鹫,让灵魂轻轻地飞上蓝天。 
那一天黄昏,我走进恰卜恰镇。我的背后,依然跟随着雪花。青海湖的水雾凝结成露珠,在我的面前飘摇。谁说湖波间没有神灵?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露水就是海神的眼睛,它把我单薄的身影凝望成一朵白云,就那样缓缓升起,在古镇的上空盘桓,悠悠荡荡。
是的,我是来恰卜恰镇寻找神殿的。史书说在恰卜恰镇,蒙古俺答汗人曾修建了仰华寺,开始传播黄教。但后来寺院毁于兵蠡,神殿消失,不过,神殿并没有消亡。我看见古镇上的若干老人,悠闲自在地出没于街巷,手里摇动着经轮,嘴唇翕动,不停地念诵着八字经文,而家家的房屋顶上都插着经幡与风马旗,天风吹过,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到此地蜗居,即使是高僧圣哲也要保持缄默,因为你无需多言,天风天籁会翻译神的咒语和密藏。
一道粗朴的土墙挡住了我的去路。墙体伤痕斑驳,一身沧桑。墙角的阴影里,却摇曳着几朵妩媚的野花,两只蝴蝶围绕着花朵飘旋,忽高忽低,隐忍而凄绝。站在墙角,正好可以看见远处的雪山,还有挂在山顶上的一弯月牙,淡蓝,孤独,清寒,一如即将凋零的雏菊。我突然想起来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据传,那个多情的活佛,就是在他的行宫看见了一对蝴蝶,翩翩而飞,如影随形,从此后就萌发了还俗的念头,开始写作情诗,追求如花似玉的姑娘。仓央嘉措后来西行青海,到了青海湖边就圆寂了,他的灵魂化作美丽的白鹤,向着拉萨方向飞去……
青海湖是青海的眼眸。
真的,透过那一片幽蓝的波光水影,可以看见雪峰海子、神鹰牦牛,可以看见唐蕃古道的狼烟烽火,可以看见文成公主进藏的孤独迷茫的步履,可以看见达赖、班禅神职系统的诡谲神秘,也可以看见你、我、他的今世前生。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极富理性和冷静的叙述,仿佛没有一丝喧扰,就这样静静地,诗一样流淌,遍布开来的那些色彩越来越浓重共,越来越空灵。
B.文中插入狮子吼变巨石的传说,是为了增添青海给人的神秘感,也是为了反衬出“我”灵魂的不圣洁,无法走向通往天堂的路。
C.瞳孔里的青海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有着深邃而透彻的大美。作者采用了大量抒情化且朴实的语言,使得意境更加突出明显。
D.透过清丽的文字,我们看到了青海湖的美丽,藏人心中的坚定信仰。作者诗意的笔触,呈现出雪落之下,青海的优美而迷离的景象。
E. 文末细腻地描写了沧桑土墙。妩媚野花、蝴蝶月牙等明丽的景象,自然引出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还俗圆寂的传说,以乐景衬哀情。
小题2:文章以“瞳孔里的青海”为题,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的青海有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面对转湖的藏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章结尾,透过青海湖波,你可以看到哪些内容?联系全文,试作探究。(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6分)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厮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七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人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小题2: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对垒拼杀。
B.下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联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C.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D.围棋表明中华文化体系存在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象棋则表现出来先人的爱国情操和忠君行动,反映先人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优于马多多,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不少。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有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小题1: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记胜:尽西伯拘而演《周易》演:推演
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迁徙草创未就,会遭此祸会:适逢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订 仆偿前辱之责责:职责
D.仆诚已著此书诚:确实垢弥甚耳弥: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狂惑不得其道
B.思空文以自见其翼若天之云
C.负下未易居若属皆为所虏
D.居则忽忽,若有所羊补牢
小题3: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
A.彼且奚适也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8分)
酒与茶   王希希
有一句话:“茶类隐,酒类侠”,觉得很是精辟。
古时征战,侠士上马前,有盛在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葡萄酒虽是水果酒,味又甜,但一盛入夜光杯,便殷殷如血,浑不见女儿之态。酒入腹中,豪气顿生。若此行一去不复返,便马革裹尸还;若凯旋,也当聚会饮酒,千斗不辞,在喜极而泣的英雄泪中,口到杯干。而茶不是这样喝的。最苦的茶,性也不烈,只让人感到深沉的余味,在舌上萦回。所以茶适合幽窗棋罢,月夜焚香,古桐三弄。适合往禅院经对时,僧人奉上,边饮边谈,偷得浮生半日闲;适合午醉醒来无一事,孤榻对雨中之山,独自品茗。
大致上,北方人近酒,而南方人近茶。倚剑独饮,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雨窗小啜,则如沐江南吴越之清风。
云水里载酒,而松篁里煎茶。
云水,取其广,取其畅;松篁,则取其清,取其幽。
茶能消俗,得佛家钟爱,酒能养气,仙家饮之。如此,有茶时学佛听禅,有酒时,便乘云学仙了。
喝酒宜于雪天。可惜江南多年未见大雪,不然便可到孤山踏雪寻梅,赏花酣酒,酒浮园梅片三盏。在断桥,见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乘舟到亭上,铺毡对坐,一个小小的烧酒炉正沸。遇同道中人,拉与同饮。如此雅事,让张岱做尽,后人欲仿而不可得。
雪气袭人,而酒意温肠暖肺更贴心。酒也无须如何上好的酒,下酒菜那更是多余,难道这万籁俱寂的所在,这纷纷扬扬的雪,这孤光自照的湖,这遗世独立一般的湖心亭……还不足以佐酒吗?自斟自饮,肝胆皆冰雪。梅花入夜影,萧疏顿令月瘦。
在这里,喝得微醺即可,因为寒冬不比十里荷花的季节,可以酣醉后悠游湖上,任小舟自己飘着。为免寒气刺骨,还是趁早回来,围炉夜话罢。松枝在炉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沁着这样天然的油脂芳香。小炉上搁一壶,正煮着酒呢。谈话无拘无碍,饮酒也无度,再无推搪犹疑。屋外雪大片大片地落在树上,直到枝丫承受不住了,“豁裂”一声降下来,或细脆的枝便断裂开来,竟也清爽好听。自顾投床酣睡。
以上所说的,是较烈的酒,所以不适合与爱人一起喝。太醉了,会欣赏不到她那时候盈盈的醉态,欲言又止,欲语还休……在眼波中流动的,比酒更醉人。却也可以假装醉了,惹她心疼,教她怜惜,令她以微凉的手覆住你的额,呵气如兰的唇,轻轻地吐出关怀的语句,纤手为你破新橙,再递过来一杯浓茶,说是给你解酒。解酒?解什么酒,何物可解?这样醉着一生一世,不好么……
喝茶宜于雨天。最怀念小时候住过的老屋,有檐,可是听着雨扑簌扑簌地敲在瓦上,像清凉地落在额头上一般。然后雨水在瓦槽里汇流而下,成为透明的水柱,击在院里的石板上,声声入耳。更好听的是雨打在芭蕉树上的声音。多少人怨着“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的芭蕉倍添愁绪,其实只是移情而已。以愁眼看世界,则天地日月无一不愁,怨不得芭蕉。若是捧一盅茶,恬淡地听,这雨打芭蕉的声音,胜得丝竹,清入肌骨。但雨天气温低,茶易冷却,而冷茶又伤胃,所以旁边还是要有温茶的小炉才好。这和温酒的却不同。酒越温,醺香便越是四溢,但茶较脆弱,长久地煮,会变色变味。所以用烛火来温最好,可以放在窗台上,一烛如豆,在雨声中一颤一颤。若无香可焚,雨气与茶气萦绕在一起,也已经好闻得很了。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余是何音?恬然乐之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
独自地做任何事,到得后来只怕总会淡淡地惆怅。只因“茶类隐”,而并非我们是真正的隐士,真的离得开尘世的繁华,与朋友促膝的快乐。那便约位朋友,一同来品新茶。看她如何细致地用茶水拭着清洁的白瓷杯,微温的杯壁散发出肉眼几不可辨的白雾。看她如何含着恬静的笑容放入茶叶,着盖,静静地等待。看她斟茶时低着的眉,像水中绽开了一枚修长的茶叶。真要苛求这程序的完整才肯喝茶,才认为不辜负,那未免失随性之乐了。便静静地喝着茶,在雨声里想想心事。茶叶长在天空下时,沐着这样柔和的雨,也会舒展开枝叶而润泽地微笑着了。若聊天,这话题也必熨帖而亲昵,随着茶中的烟袅袅升起,又缓缓飘散去,融入窗外的竹影雨意。于是燃一炉香,用结着绿色铜锈的香炉,在遥远的时候,曾有过一个倚窗凭栏的女子,用她秋水似的双眸,望断了青春。锦瑟年华,无人与度,而闲情正如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也许唱着古老相思曲,在玉兰树下弹着箜篌时,身畔放的,正是这个香炉。而炉边的这一盏茶,无由地便染上了这千年的幽微愁绪。
玩赏着杯中的茶叶,像看到采茶女柔软纤长的手指,在呼吸间,随你到前生来世。
《散文》2003年第3期
小题1:作者认为“茶类隐,酒类侠”,联系文章分析酒与茶的区别有哪些?(4分)
答:                                                                            
                                                                                
小题2:作者在第二段中写道“茶不是这样喝的”,“这样”指的是什么?(4分)
答:                                                                           
                                                                               
小题3:作者说“喝酒宜于雪天”,“喝茶宜于雨天”,这是为什么?(6分)
答: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以“酒和茶”为标题,目的是要在饮酒与喝茶中得出人生的道理,做人既要有豪情,也应该有柔情,具有刚柔相济的性格才是完整的人生。
B.江南大雪时,正适宜于饮酒,赏花酣酒,人生乐事,当然,身在江南,即使不下大雪,像西湖小雪,小舟浮湖,当炉煨酒,也是快事。
C.较烈的酒,是不适宜与爱人一起喝的,这是因为烈酒醉人,太醉了,爱人过多的柔情与关爱,会打破醉酒中甜美的梦。
D.喝茶最好能约个知己,边喝边交谈,在茶的氤氲里,看着友人细细的沏茶、品茶,看着茶叶在水中逐渐漂浮、下沉,人生的快意便同江南的细雨一样蔓延出来。
E、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喝酒与饮茶来抒发感情,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恬然淡泊的内心世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