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⑴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⑴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⑴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⑵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⑶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仅仅怀揣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⑷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⑸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能收获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⑹一辈子总是待在舒适的温室里,再是宝鼎香浮,锦衣玉食,也会弱不禁风,消化不良的;一辈子总是离不开家的一步之遥,再是严父慈母、娇儿美妻,也会目短光浅,膝软面薄的。青春时节,更不应该将自己的心锚一样过早地沉入窄小而琐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样跌倒在温柔之乡,在网络的虚拟中、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酿造自己龙须面一样细腻、细长的日子,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未老先衰变成一只蜗牛,只能够在雨后的瞬间从沉重的躯壳里探出头来,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为天空只是那样的大,那样的脏兮兮。
⑺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和家里不断升级的鸡吵鹅叫、单位里波澜不惊的明争暗斗。
⑻尽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7岁就曾经随其父亲和叔叔远行到小亚细亚,21岁独自一人漂泊整个中国。美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21岁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实现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梦。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20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维也纳的贫寒的艺术漂泊。我国的徐霞客,22岁开始了他历尽艰险的漂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我还可以举出如今被称为“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农村简陋住所的人们,也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了他们的最初漂泊。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⑼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注】诗的前几句是“船夫曼特胡的船只停泊在拉琪根琪码头。这只船无用地装载着黄麻,无所事事地停泊在那里已经好久了。”指“我”的母亲。
小题1:第⑵段画线处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什么?(2分)
小题2: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第⑹段画线句子作赏析。(3分)
小题3:第⑼段中“放逐”的意思是                  
小题4: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6分)
A.在作者眼中,远行、游历也是漂泊的一种。
B.只要有勇气漂泊,就能战胜暂时经济困难。
C.漂泊的痛苦与残酷,也能成为精神的财富。
D.哪怕是被动漂泊,也能让你全面体悟生活。
E.年轻时不漂泊身体就会衰老器官就会退化。
F.漂泊能让你发现世界有虚幻丑陋也有真美。
小题5:请结合文意,为本文拟一个标题。(2分)
小题6:从全文看,引用泰戈尔《新月集》中诗句的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

小题1: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飘泊能够走得远、见识多的肯定。
小题1:运用反复(“总是……再是……也会……”),突出强调了年轻时去远方漂泊的重要性,也使表意全面而有力;长短句式结合,使表达既抒情典雅又灵动活泼;整句散句结合,既使句子整齐、有力地表达了年轻时去远方漂泊的重要性,又灵动活泼。
小题1:让……离开优越环境到恶劣环境中吃苦头(尝艰辛)。
小题1:DE
小题1:趁着年轻去漂泊(年轻时应该去远方)(年轻时就该去远方漂泊)
小题1:作者引用诗句,形象地鼓励年轻人只要抛弃急功近利的物质营谋,只要肯切实行动起来追求美好理想,就可以有和诗中儿童一样的诱人未来。(使文章主旨的表达更加形象、富有感染力)
引诗使作品充满童话色彩,能使年轻人的漂泊增添浪漫色彩,强化了文章主旨。
引诗增强了文学韵味,使作者的(文章的)情感更加饱满、热切;
解析

小题1:比喻修辞,不仅要答出形象生动,还要结合文意答出具体好处。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写出一点即可。手法1分,赏析2分,共3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D错,未提及被动漂泊。E错,指精神未老先衰。
小题1:标题要形象生动,语言简洁,还要能鲜明的标明主旨。
小题1:说出其中两点得5分,意思相近即可,言之有理也可——答对其中一点2分,语言1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DNA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
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编码的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搭车效应”。“搭车”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中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区段,应该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车效应”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5000~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便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便是“神农尝百草”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苦味感不灵敏和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小题1:下面不能作为“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依据的一项是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经受自然选择的时间早于中国人。
C.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先民都曾先后经历过尝百草这一阶段。
D.神农尝百草是具有真实性的,但尝百草不是神农的个体行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唱
严 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生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小题1:文章题目为“绝唱”,请根据文意,理解“绝唱”的含义。(6分)
小题2: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 (6分)
小题3:文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在陶渊明家乡感悟中国智慧(节选)  于 丹
一座庐山,蕴含着多少秘密,这里面有一种纵横的飞扬,有一种禅意的幽深,同时也隐居着中国真正的高士。中国历史上,隐士非常多,但真隐士少。很多人隐居在一座山,唯恐别人不知道,他们不过是走一条终南之径。陶渊明这个人是真的不要,只说两件事就可以看出他为什么真的不要。
第一,谁不炫耀自己祖上,屈原写《离***》,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我祖上就是皇帝的后裔,我多么根正苗红。陶渊明的祖上是何等风光,陶侃一路下来,有的是炫耀。但陶渊明不要。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宅前有五柳树,号五柳先生。家贫也没关系,只要自己乐呵。写文章不发表没关系,自娱自乐行吗?好读书,不求甚解,欣然忘食。我们今天有这么超越的人吗?我们今天谁不抱怨,要这要那。人家却什么都不要,无非好个酒。但他喝酒喝得多么天真。他自己弄了架琴,号称素琴,素到一根琴弦都没有。说白了就是块木头,但是他抱着那块木头很稀罕,稍微有点钱就开始买酒,无论贵贱,就把大家拉来一起喝酒,没喝多久,他先喝高了,然后就说,我醉欲眠君且去。今天我们看来,他的行为任性猖狂,但是他是有知音的,那个远道来的客人,那个李太白,写了一首小诗:“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如果一个人真的不要,如果一架琴可以去掉琴弦,那你就足可以鉴别什么叫“大音自成曲。天籁和鸣,自在人心。”在陶渊明这里,一切有弦之物是用不到的,这是我说他的第一点不要。
第二点不要。他一生的生活,就围绕着庐山,但是他的诗,提过一次庐山吗?没有。他连这个显赫的名字都不要。他把它看作是那么自然,闲在的一座寻常山。“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自自然然浮现在你眼前的那座山,居然就是庐山。他有时候管这座山叫东山,有时候叫西山,因为他穷困潦倒,不停地搬家,使得庐山一会儿在他西边,一会儿在他南边,在他眼里,就是座普通的山嘛。一个普通的人,一座普通的山,一同千古不朽。我真希望在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向陶渊明学习,学他的寻常心。他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烦的是外面的环境吗?是人事的纠葛吗?真正的奥秘只有一点,我们的心还不够远。如果你的心真能那样辽远的话,那么一瞬间,你的心,就拥有了隐逸的田园。田园不是一片土地,田园不是一方山岭,田园是人心里的净土,但是,心要远。陶渊明的诗里面说“守拙归园田”,我们今天认为这个拙笨的拙字不是好词,经常听人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拙呀,你要工呀,你要巧呀。陶渊明不光宣称自己拙,他还守这份拙。在我们这个极尽工巧的时代,他是一个守拙的人。谁守得住这份心,谁就拥有田园。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上,那么多鹰击长空,翩翩翱翔,自由之致的人。陶渊明是怎么说的,“众鸟皆有托,吾亦爱吾庐。”他不歌颂雄鹰,不歌颂海鸥,他歌颂一只小鸟,这么平常的一只小鸟。常常想起八十年代,北岛著名的一句诗:“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宁愿做一个人。”其实,做一个人,不比做一个英雄简单。陶渊明甚至是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宁愿做一个人。所以我说,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的大英雄,是真隐士,他是大隐隐于市,红尘之中不失田园。陶渊明,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说,在陶渊明的故乡,还用得着我来讲文化吗?我们共同去体会这一方土地上的平常心吧。我相信每一个外来人,在这片土地上,会有白居易那样的感受,就是江州司马青衫湿。真正对文化致敬的人,会因为诸多的理由热泪盈眶。为什么这些过往的墨客,在这里会留下不朽的诗篇。是因为这片土地,这方山峦,有它不可替代的幸运。因此,当我们向遥远的星空致意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脚下这方热土。
小题1:作者用什么手法引出中心人物陶渊明?请具体说明。(2分)
小题2:作者用哪两件事说明“陶渊明这个人是真的不要”?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3:从作者所说的陶渊明的两个“不要”,你感悟到哪些中国智慧?请简要概括。(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阙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捉笼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
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寥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模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小题1: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2分)
小题2: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请归纳。
小题3: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本文第3段和第11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一例分析其妙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远的唐诗宋词
梁宇广
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唐诗宋词,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②感谢诗歌。感谢它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走进唐诗宋词,就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A  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飘逸豪放的李白,   B  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   C  的李贺,   D  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   E  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③“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林,把我的双颊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做一回多情的公子?
④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词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⑤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⑥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⑦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⑧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我们的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归隐于一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⑨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小题1:根据语境,将下列词语准确填入第②段方框处。(5分)
豪放旷达   沉郁顿挫   精巧艳丽   奇诡璀璨   古朴雄浑
A.B.C.D.E、
小题2:从全文来看,题目“永远的唐诗宋词”中“永远”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3:写出下列两个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6分)
(1)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
(2)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小题4: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