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大校长蔡元培①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大校长蔡元培①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大校长蔡元培
①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正如编辑《追忆蔡元培》一书的北大学子郑勇所说:“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②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③什么是大学?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他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他的梦想在北大只能是得到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
④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可喜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⑤同时,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开始萌芽。他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一直被后人误解。许多人把他描述成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这是对历史的改写。蔡元培本人并不支持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一开始,他就对群众的运动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过度参与政治活动伤害学术研究和大学独立有清醒的认识。
⑦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这一裂隙有时小、有时大,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并非先生所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两者孰重孰轻呢?
⑧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后来,北大既缺乏人格平台,又没有制度平台来保障,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还是蔡元培。
⑨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的铜像屹立在青松之间。这里是北大的一方净土。他守护着这方净土,一如他生前。他注视着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他勉励着这群老师,一如他生前。而他孤独的身影,在历史发黄的书页里,拖得很长很长。他就是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
小题1:第①段中说“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小题2:请解释第③段中“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3:第④段中杨振声回忆的当时北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小题4: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关系?(6分)
答案

小题1:(4分)他使北大成为真正的现代大学;那时的北大曾有空前绝后的可喜现象;那时的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他已经成为北大的象征。(评分标准:每点1分。)
小题2:(4分)蔡元培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在当时的中国难以有人支持。(评分标准:每句2分。)
小题3:(4分)说明当时的校长开明,思想开放,极具包容性;学校的学术氛围浓厚;学习的环境自由,宽松;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快乐而自由。(评分标准:每点1分。)
小题4:(6分)答题要点:救国是目的,读书是手段;救国不是空话,读书需要静心。(评分标准: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每点可得3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魔    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1)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2)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3)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4)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5)“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6)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7)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8)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9)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10)“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11)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仍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12)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13)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14)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15)“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16)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17)“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18)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19)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20)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小题1:请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小题2: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3分)
小题3:请分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4分)
小题4:小说以“魔盒”为标题,有什么样的作用?(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城市文化与城市记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居于城市。”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给老百姓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字——“拆”。这个“拆”字不仅出现在一些该去除的建筑物上,也出现在保留有城市文化历史记忆的建筑物上。这样的一个“拆”字,拆去了城市的记忆,“对大多数普通的城市居民而言,城市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与他们无关。他们越来越感觉到被城市抛弃的愤懑与绝望。他们与城市记忆一起,像节节被卸下的破旧车厢,遗落在铁轨上,而城市的车头呼啸远去。它不会返回,因为它已不记得来路。而它所奔向的远方,却怎么也看不清楚”。这种城市人文意象和感受的断裂,破坏了人们对城市的家园归属感。这里成了“城市文化的沙漠”。
城市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建设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城市中各种文化要素通过城市中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载体代代延续下去,形成“城市文化”。美国著名城市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提出的“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观点,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城市文化”的内容虽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等几种类型,但其作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很难界线鲜明地去区分。城市中各种空间环境要素是城市文化最直接和最集中的表现者,城市文化以此为主要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并左右着城市的品质。
宜居城市建设不可缺少城市文化建设,而城市文化建设首先是要留住城市记忆。城市记忆以古代遗址、历史街区、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它不仅代表了城市的过去,更孕育着城市的未来。另外,城市历史性元素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每个城市都有在本地域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就是几千或几百年来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传承、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本土特产等,它们集中表现着城市的特殊内涵和风貌,是稳定的异于其他区域的特色资源,是形成城市差异性、特色性的重要构成元素。对城市记忆的价值,专家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肯定。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毕生探讨建筑与人类集体记忆之间的联系,他说:“记忆是城市的灵魂。”         (选自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城市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长期的物质环境建设和长期的文化积淀产生了城市文化。
B.城市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其内容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等几种类型。
C.城市文化以城市中各种空间环境要素为主要载体,这个载体是城市文化的表现者。
D.城市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通的城市居民面对一个“拆”字表现的愤懑与绝望,反映了他们对城市的家园归属感的淡漠。
B.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因为城市作为载体包含了种种文化要素。
C.留住以古代遗址、历史街区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的城市记忆就能建立起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使我们重归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城市。
D.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防止城市文化的缺失,对所有过去的建筑要做好保留工作。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述你对“记忆是城市的灵魂”的理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穷 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裴家勤 译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隔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鬈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已有五个孩子了,闹着玩儿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唉,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吗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戗,可有什么办法!”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不愿意吗?你怎么了,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摘自少年儿童出版社《外国儿童短篇小说》
小题1:小说第一段主要用怎样的手法描写了具有怎样特点的场景?它在整篇小说里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3:请简要评析“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不写冉娜在丈夫刚进屋时就告知带回邻居家的孩子?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5:请简要分析在这篇小说里体现的作者的感情态度。(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得救
(捷克)雅·哈谢克
为什么必须绞死巴夏尔,这与故事的主旨无关。临刑的前夕,当看守长端着酒肉出现在他牢房里的时候,尽管压积了一身累累罪行,他还是禁不住笑逐颜开。
  “这些都是给我的吗?”
  “对。”看守长深表同情地说,“最后一顿了,您就吃个痛快吧。回头再给您把凉拌黄瓜端来-----我一次端不了这么些。”
  巴夏尔满意地听完了他的话,便舒舒坦坦地在桌旁坐下,咧嘴一笑,开始狼吞虎咽地嚼起炸牛肉来了。看来他是一条聪明的混世虫,要尽量从生活中捞取一切,连这最后的片刻享受也不肯放过。
  只有一个念头冲淡了他的食欲,那便是:今天早上通知他,说他的请赦书已被驳回,只准缓期执行二十四小时。这些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就要来绞死他,看着他一命呜呼。而他们自己呢,明天,后天,甚至好多年以后还是照常活下去,照常在每天晚上悠然地回家,而他巴夏尔却早已不在人世了。
他闷闷不乐地想着这些,嘴里塞满了炸牛肉。在旁人给他把凉菜和小面包端来的时候,他竟长叹了一声,说想抽口好烟。
  大家就给这犯人买来上等烟叶,看守长还亲自给他递上火柴,并且向他大谈上帝的无限天恩,说纵然失掉了尘世上的一切,未始不能在天上……
  犯人请求给他再来一份火腿和一公升葡萄酒。
  “今天您要什么就有什么!”看守长说,“对像您这种处境的人,我们是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那么就请再添两份肝制香肠吧。另外再来一公升黑啤酒,我也会领情的。”
  “绝对不会少您半点的,我马上就去吩咐!”看守长殷勤地说,“我们犯得着不讨您喜欢吗?人一辈子也活不了多久,还是多吃多喝点吧。”
  当看守长将那些酒肴送来的时候,巴夏尔说已经够了。不一会儿,这些佳肴美酒的香味便充满了整个牢房。巴夏尔将桌上的杯盘摆弄齐整后,就又大嚼起新点的干酪和沙丁鱼来,一面喝着啤酒和葡萄酒。
  猛然间他记起了,在他还未入狱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这样酒足饭饱、心旷神怡地坐在郊外一家餐厅的凉台上吃晚餐,翠绿的树叶在皓月的清晖之下熠熠发光。在他的对面,就像眼前的看守长一样,坐着胖胖的餐厅老板,不住地向巴夏尔敬酒敬菜……
  “讲个笑话给我听吧。”巴夏尔说。于是看守长挺带劲地给他讲了一个最新奇的笑话,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内容下流。
  巴夏尔请求再来一点水果、一杯黑咖啡和几块饼干作点心。他的这个请求也如愿以偿了。在他用完点心之后,牢房里进来了一个狱中牧师,打算给囚犯一番最后的劝慰。
  牧师是个神情愉快、和蔼可亲的汉子,他也像巴夏尔周围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绞死他的人一样。他们一个个满面春风,和他们打交道很痛快。
  “上帝会使您得到安慰的。”狱中牧师拍着巴夏尔的肩膀说,“明天一早您便万事都了啦,不过也用不着垂头丧气。您还是忏悔忏悔,打起精神来仰望一下天国吧。您要信赖上帝,因为他对每个悔罪的人都十分高兴。谁要是不肯忏悔,谁就会在牢房里彷徨哭泣,一夜难安,但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只不过是自讨苦吃罢了。谁忏悔,谁就能在这最后一夜里睡个好觉,做个好梦。我再重复一遍,老弟,要是您肯洗涤灵魂的罪恶,便会觉得好过得多了。”
  谁知巴夏尔陡地面如土色。他直想呕吐,五脏六腑都翻动了,却又吐不出来。一阵可怖的痉挛攫住了他的全身。他蜷曲着,痉挛着,额头冷汗淋漓。
  这下可把牧师吓坏了。
  看守们纷纷跑来,连忙把巴夏尔送进了狱中医院,狱医们一看都摇头。傍晚,病人发高烧了。子夜以后,医生们宣布他的病况非常险恶,并且一致断定是剧烈中毒。
  重病的人照例是不处死的,因此当天夜里并没有给巴夏尔搭设绞架。
  相反的却是替他清洗肠胃,还把那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残块进行了一番化验,结果发现肝制香肠已经腐烂,含有剧毒。
  一个调查团突然光临了出售香肠的商店。调查的结果是那香肠商违反了卫生规定,香肠没有被放在冷藏室,而是被放在温暖的地方。调查团记录完后,案子就转到检察长手中去了。检察长便以食物储藏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罪名,把那商人审讯了一通。
  在那些治疗巴夏尔的狱医之中,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年轻医生,他寸步不离地守着那张病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病人起死回生,因为这件案子实在是太稀罕,太离奇,太有趣了。年轻的医生日夜不懈地护理着巴夏尔,两周以后,他便拍了拍犯人的背道:
  “您得救啦!”
  第二天巴夏尔就被依法绞死了,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上绞架的健康。
  使巴夏尔苟延残喘两星期的香肠商被判处了三星期徒刑,而救了巴夏尔一命的医生却得到了司法部的表扬。
小题1:面对巴夏尔无休止的索求,看守长毫不生气,反倒是有求必应。结合划线句的内容,请以看守长的语气说出他自己真实的想法。(4分)
小题2:为什么巴夏尔会回忆在“餐厅吃晚餐”时的月色?(4分)
小题3:请说说小说标题“得救”的寓意。(4分)
小题4:哈谢克的短篇小说以“情节的独特安排”著称,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影子生物圈
科学家们正在展开一项影响深远的研究:寻找“影子生物圈”。影子生物圈理论认为,地球上或许存在另一类未知生物,它们起源于和已知生物完全不同的祖先,隶属完全不同的生命族谱。此项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有望改写人类对生命形态的认识。
科学家们认为,其他类型的生命体至今仍然存在,它们构成了一个影子生物圈。地球上,微生物的数量超乎想象,仅通过显微镜观察,很难区分它们。微生物学家必须分析某个微生物的基因序列,才能确定它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到目前为止,有明确分类的微生物,只占已知微生物很小一部分。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很先进,但还有很多生物我们无法观察到。
“奇异”微生物,可能存在于一般生物难以存活的独立生态环境。可能的藏匿地点包括沙漠、滚烫火山口、南极洲干燥山谷或饱和盐湖中。
当一些研究者正试图在实验室中创造全新的生命时,另一些研究者则在火星上甚至是太阳系的其它地方搜寻外星生命。毕竟,许多太空生物学家相信只要沸腾的时间足够长,在适当的条件下,任何充分复杂的分子溶液都很有可能孕育出生命。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出现不止一次而是多次这种说法也是合情合理的。新形式的生命在今天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现有的生命会在这些即将获得生命的分子聚集数量超过临界值前将它们吞噬一光。然而,生命起源的机会可能在早期地球上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其中一些原始生命体可能已经消亡。它们被其它形式的生命体给淘汰,但另一些可能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我们尚未发觉。
鉴于人们仅人工培养或发现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微生物,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影子生命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然而,在地球上寻找影子生命的任务比在外星球上寻找生命更困难。“这个星球上充斥着我们已知的生命”,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化学家Shelley Copley说道。这意味着研究者们不能仅寻找新陈代谢的证据或大量生物聚合物的存在,因为常规形式的生命会淹没影子生命发出的任何信号。因此,影子搜寻者们必须用更有创造性的方法。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到传统生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去探索,例如超干燥的沙漠地区、冰原地区、高空大气层或最热的火山口。另一个方法是设计出探测其它生物化学结构的手段。迄今为止只有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市的美国航天局国家空间科学和技术中心的微生物学家Richard Hoover进行了这类实验,寻找“镜像生命”。普通的生命体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右旋糖和左旋氨基酸,并避免形成它们的镜像等价物。但是如果影子生命是以相反的偏好发展呢?Hoover和他的学生Elena Pikuta创建了只有左旋糖和右旋氨基酸的营养液,并向其中加入了不寻常的极端微生物,等着看是否有任何生长的物质出现。仔细的检测发现这些影子微生物不过是具有特殊新陈代谢的普通细菌。
“沙漠岩漆”是一个更有可能是影子生命的反常物质,它是岩石表面形成的薄薄的富含锰的岩层,在炎热、干燥的地方尤其常见。科罗拉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Norman Pace是Cleland聘请对沙漠岩漆进行检测的研究者之一,他认为检测结果不见得能如人们所愿。他说,“之所以寄希望于影子生命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完全不知道沙漠岩漆是如何产生的”。不过,他仍然愿意去检测确认一下。
如果能够证明,在地球上有第二次生命起源,并且有他们自己的生化规则,这将使我们更有信心,生命的出现不是偶然,只要条件许可就会出现。如果生命能在类似地球的环境下产生,我们就可以假设,生命可能在地球上反复出现过很多次。
小题1:原文看,对“影子生物圈”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该研究旨在寻找与已知生命毫不相同的生命形式,这些新形式的生命是一种独立生命源的后代。
B.影子生物圈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但是可以为人类探索寻找生命提供全新的思想。
C.至今,科学家仍未在地球上发现与已知生物不同的生命体,然而仍然可以断定地球上是存在外星生命的。
D.影子微生物可能存在于一般生物难以存活的独立生态环境,包括沙漠、滚烫火山口、南极洲干燥山谷或饱和盐湖等。
小题2:下列对这篇文字有关内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规形式的生命会淹没影子生命发出的任何信号,所以研究者仅寻找新陈代谢的证据或大量生物聚合物的存在是不行的。
B.普通的生命体都采用右旋糖和左旋氨基酸,但是影子生命是以相反的偏好发展的。
C.因为现有的生命会在即将获得生命的分子聚集数量超过临界值前将它们吞噬一光,所以难以在地球找到影子生命。
D.为了寻找到影子生命,影子搜寻者们只有到传统生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去探索。
小题3: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者在实验室中创设出适宜的条件,是可能创造全新的生命的。
B.外星生物就在我们眼皮底下(甚至就在我们的鼻子内)大量繁殖,这个想法似乎很是荒谬,但我们不能轻易否定这个设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