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厝①边小记唐捐①夜晚坐在桌前看书,一只蜜蜂从门缝里钻进来,绕着台灯盘旋三匝之后,终于撞向灯泡,弹落在摊开的书本上。它并不气馁,又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厝①边小记唐捐①夜晚坐在桌前看书,一只蜜蜂从门缝里钻进来,绕着台灯盘旋三匝之后,终于撞向灯泡,弹落在摊开的书本上。它并不气馁,又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厝①边小记
唐捐
①夜晚坐在桌前看书,一只蜜蜂从门缝里钻进来,绕着台灯盘旋三匝之后,终于撞向灯
泡,弹落在摊开的书本上。它并不气馁,又反复冲撞,直到丧尽气力。当它一进室内,我的
阅读就被打断了,生怕它把怒气发泄到我身上,现在它昏昏沉沉地陷入书页,在文字的草丛
中微微晃动仰起的脚,显得十分温驯。我捧起书本,拉开纱门,用力把它倒出去,只见它轻
轻扬起,沉沉跌落,看来连挥翅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
回到蜂巢。
②它的巢穴就悬在对面人家的檐下,是用一截树干制成,脱去树皮,挖空树心,并用木
板将两头密封起来,再从侧面开洞,就可以横悬为巢。养蜂者把抓到的蜂王,关入这全新的
公寓,像磁石吸铁那样,把蜂兵蜂将吸引过来。养在檐下的蜜蜂不比野地,有采不完的花
粉。不过细数我们居家附近,倒也有不少花:金匙一样的丝瓜花,舀起淡淡的晨光;流浪的
牵牛花,吹奏淡紫色的声响;天堂鸟投向山脚的云;圣诞红摊开没有掌纹的手心……这些花
生长在厝边头尾,日夜浸润于人烟之中,蜜蜂从她们身上取材,犬概会酿出比较充满“人情
味”的蜜汁来吧。
③才在桌前恢复阅读,一只蜜蜂又飞进来,重复它的同伴刚刚做过的那些傻事。不过它
显然更斯文一些,慢慢靠近、降落,因此竞能短暂歇在灯泡上,像果蝇吮着水果一样。当然,
手脚烫得不能忍受时,照样跌下来。
④仲夏之夜,许多不速之客慕光而来,若是短命的蝼蚁,或是扑火的蛾类,都算是正常。
只有迷路的蜜蜂最令我困惑,它们像采花一样,飞向灯泡,拼命想沾点光。也许灯的粉屑在
它们神秘的工厂里也能化作奇特的蜜汁吧。
⑤蜂窝筑于檐下,出于人的设计;燕巢筑于檐下,却是不招自来的。
⑥每年一到秋天,巷子里的燕子就像夏日的蚊蚋那样繁多。它们衔泥,沾水,飞到每户
人家的门楣上筑巢,在筑好的巢穴里交配、生卵、孵化,然后忙着觅食抚育幼雏,直到来年
春天。它们一旦选定位置,就会年年来访,若是旧穴完好,就稍加修葺;若已崩毁,就在原
地重起炉灶。期间非但未付房租,还把泥沙、粪便、枯草根散落到巢下,因此并非人人都欢
迎它们。
⑦斜对面一户,多年招租未果,人迹罕至,燕巢最多。屋主嫌打扫燕粪麻烦,乃用一面
大约五尺见方的细孔铁丝网,围住二楼以上的屋檐、窗户、阳台,以求杜绝后患。黄昏时,
觅食的燕子纷纷归来,想要靠近自己巢,却被那坚韧的网隔绝在外面。这时巢中还有许多
幼雏及尚未孵化的卵,燕子们急切地冲撞,终归徒然。只能在巷子内外盘旋、嚎叫,整个巷
子变得嘈杂不安。
⑧我站在阳台上,看数十只失巢的燕子在逐渐乌暗的空中仓皇起落。它们尖锐刺耳的啼
声,一声一声散布下来,像风沙那样,淹没周遭的虫鸣与人声。但尘埃终于会落定,那啼声
由密到疏,由浓而淡。它们似乎深深疲惫、绝望了,终于渐次停歇在电线、树枝,或屋顶、
鸽楼上。这时天色是更暗更暗了,燕子的形迹如同一滴滴墨汁,洒入黑色的画布中,越来越
难分辨。它们的愤懑与哀伤,好像也这样暂时被夜空吸收了。
【注】厝(cuò):住宅,房屋。
小题1:这篇散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4分)
小题2:结合文中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概括散文中蜜蜂、燕子与它们传统形象之间的不同。
(2)作者对蜜蜂、燕子的描写角度主要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回到蜂巢。
(2)它们的愤懑与哀伤,好像也这样暂时被夜空吸收了。
小题4: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7分)
(1)这篇散文是作者在深夜孤灯前与生命进行的一次对话,请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3分)
(2)这篇散文描写了几种人看待自然界生命的不同态度?你又如何看待?(4分)
答案

小题1:作者由夜晚迷路撞灯的蜜蜂,很自然地联想起傍晚失巢撞网的燕子,从而描绘出他们各自的生命状态。
小题2:(1)蜜蜂传统的形象是辛勤劳作、任劳任怨,文章的形象则是迷失道路、困惑而又坚定;燕子传统的形象是敏捷可爱,文中的形象则是失去巢穴、愤懑而又哀伤。
(2)描写蜜蜂,主要借助动作(视觉)描写,如“钻”、“绕”、“盘旋”、“撞向”、“弹落”等;描写燕子,在动作描写之外主要借助声音(听觉)描写,如“嚎叫”、“尖锐刺耳的啼声”、“那啼声由密道疏,由浓到淡”等。
小题3:(1)“也许”表达了作者对蜜蜂迷路撞灯的怜惜,以及对它们归回巢穴的祝愿和期待,其中也含有一丝无力救助的无奈之情。
(2)“好像”表达了对燕子悲剧命运的悲悯和无奈,以及对燕子不会放弃斗争的坚信和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燕子悲愤之情的理解和同情。
小题4:(1)这篇散文描述了蜜蜂、燕子有家难回乃至无家可归的生命状态,表现了它们对生命与家园执着追寻的精神,表达了对生命的沉默和礼赞。
(2)这篇散文描写了三种对于自然界生命的态度:蜂巢的建造者因为蜜蜂可以酿蜜而加以利用;房屋的主人因为燕子弄脏房屋而加以驱逐;文章作者因为蜜蜂、燕子与人类一样是自然中的生命而予以尊重,从它们的角度感悟到生命、生活的真谛。后一问是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一题要在分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思路,需要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可以通过寻找中心句、根据关键词语归纳。本文的思路就要紧扣第五小节这个过渡段来分析,前一分句承上,说的是夜晚迷路撞灯的蜜蜂的生命状态;后一分句启下,主要描写燕子在傍晚失去巢穴后的生命状态。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第二题第一问要分析“文中蜜蜂、燕子与它们传统形象之间的不同”,就先要概括出蜜蜂、燕子的传统形象:一个勤劳、奉献,一个是敏捷、可爱。然后从文中(第一、八小节)找出对它们描写的相关语句,归纳出它们的形象特征即可。
第二问要分析对两者的描写角度的不同,就需要先在文中找出集中描写的段落、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即可。蜜蜂的描写明显集中在第一小节,抓住几个动词,就知道是动作描写;燕子的描写集中在第八小节,抓住“尖锐刺耳的啼声”、“ 停歇”等关键词,可分析出有听觉、动作(视觉)描写,是视听结合。注意答题时要有理有据、点面结合。
第三题要由句中的两个词揣摩作者的情感,这不能光就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而应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是第一小节中对蜜蜂“温驯”、“ 捧起书本,拉开纱门,用力把它倒出去”、“ 轻轻扬起,沉沉跌落,连挥翅的力气都没有”; 第七、八小节对燕子“巢中还有许多幼雏及尚未孵化的卵,燕子们急切地冲撞,终归徒然。”等描写的相关段落、句子去体会,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对它们的情感了。
第四题是探究题,第一问要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比较容易,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作者是在深夜孤灯前与生命进行的一次对话,再结合文本内容,不难看出作者是把蜜蜂、燕子当成平等的生命来对待的。作者通过对慕光而来手脚却被烫得不能忍受,跌下来不能挥翅,迷路、有家难回的蜜蜂和被那坚韧的网隔绝在外,盘旋、嚎叫、疲惫、绝望,无家可归的燕子的描写,赞扬了它们那种执着追寻光明与家园的精神,也是对这样一种生命状态的赞美。这该就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要回答第二问的第一个问题,必须扣住题干中“几种人看待自然界生命的不同态度”的提示,从文中找出是哪几种人对蜜蜂和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生命有不同态度:养蜂者用一截树干制成蜂巢其目的是养蜂王吸引蜂兵蜂将为他酿蜜,是利用它们;屋主嫌打扫燕粪麻烦,而用细孔铁丝网来杜绝后患;而作者是将蜜蜂、燕子当成了平等的生命来看待的,同情、尊重甚至赞美它们对光明、家园的不懈追求。然后提炼归纳分点作答即可。
第二问是开放题,只要表明自己对自然界生命的看法即可,但结合文本对我们的启示,我们该认为世间万物是平等的,生命都是该尊敬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22分)
马缨丹翻身
林清玄
⑴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白的、红的小花,繁华美丽。
⑵走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竟已弥漫了整个城市。
⑶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极为粗贱的花,蔓生于田野、坡地与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但是,它一向不为人喜。
⑷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贱!”
⑸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既不会被植于花园,也不会被种于庭院。
⑹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有差别的。乡下人认为,有如烟火盛放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⑺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⑻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下满满的小花,丢入庭前的水缸,水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⑽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也感到澄明。喜悦的是,马缨丹终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与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⑾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对待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三十年前的乡间看见的,是粗贱丑怪;三十年后的城市,却是繁华美丽的。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美与价值被忽略了;但只要我们坚持着美与价值,在另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光辉就会确立。在某一个空间上,被视之为怪的,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历经千年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看见他们的先知。
⑿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千山飞越、万里孤鸿。在旅途上,人们往往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能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⒀有人欣赏,我能站在都城最热闹的街头,与人心心相印;无人欣赏,我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与天地精神相照。
⒁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无分别见。
⒂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之河边见证。
⒃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⒄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⒅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小题1:文章写马缨丹,第⑥自然段却写了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马缨花),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你理解“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一句中,“天地”、“是非”两词的含义。(6分)
                                                                            
                                                                            

                                                                            
小题3:文中的马缨丹有着美好的精神品质,请你结合原文谈谈马缨丹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6分)
                                                                            
                                                                            
                                                                            
小题4:文章⒁⒂⒃自然段写法上有独特的妙处,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偷 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有怨恨之情。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舍不得他离开。
小题2:从文中看,“我”对“少年”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
小题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入海流
李康美
冰雪融化成水滴, 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来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
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细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现: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的浩淼。
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 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 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
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扁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
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
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她一程。    (选自《散文》2010 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说“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作者这样表述的理由是什么?(6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请分析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6分)
小题4:请探究“黄河入海流”的生命轨迹蕴涵了哪些人生启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他在风中长眠
一个人一辈子尝遍三种极端,对普通人来说,可慕也可畏。有人就曾经历过,他就是改革中国画的先驱、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林风眠。他曾说:“老虎、神仙和狗,我都做过了。”
林风眠的一生有一种早熟的辉煌。不满20岁便受蔡元培之召唤,负笈欧罗巴6年,又由蔡元培力荐,26岁即被聘为北京国立艺专的校长。和学生年龄几乎相当,就统帅中国艺术界的最高学府,这样的经历在今人看来,是决然不可想见的。可不久后,就因为军阀阻挠艺术运动的开展,他被迫南下。南下后,林风眠又受蔡元培之邀创办了现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杭州国立艺专。他留法的同学和外籍教师纷纷前来任教,使学校的师资力量变得相当雄厚。
林风眠要学生打破画种界限,凭借创作需来要选取画法,他认为,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无谓派别,无谓中西。后来在中国乃至世界艺坛颇有名望的李可染、艾青、赵无极、朱德郡、吴冠中、席德进等人,都出自林风眠的门下。
而今人也许不能想象,从1939年到1942年间,林风眠都独自一个在嘉陵江边过着一种隐居生活。其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抗战流亡期间林风眠不堪北平与杭州国立艺专两校合并的人事繁剧。他开创中国现代艺术的理想,再次受挫。没有了容纳他高远志向的校园,没有了听他宣呈艺术主张的学生,林风眠转身,闭门,走上了一条自我探索中国艺术的新路。在仓库里,他从早到晚不停地画画,有时甚至一天可以画九十多张。他仍满怀抱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他要为古老的中国创造现代艺术。泥墙上贴满的画作,似乎在提醒来访的客人,这位身着布衣的主人,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大画家、中国最年轻的国立艺专校长。这种“隐”和“独”,尝到个中乐趣的人,亦能算半个神仙了。
“文革”来了。听闻好友傅雷夫妇双双自尽,他不愿相信。在确认消息后,他首先将自己数十年的画作,撕碎,浸入浴缸中,等待画纸湿透,再捣成纸浆,最后一勺勺地舀入抽水马桶。当年抗战胜利时,他从重庆返回杭州家中,扔掉所有行李,只为上飞机时能带回所有的画作。但如今,他却亲手毁掉它们。
可就算毁掉了画作,1968年夏天,林风眠还是因被诬陷成日本特务,被关押进上海第一看守所,一关就是四年半。
林风眠,这位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在苦难的旧中国,曾想率领黄金阵容,用美育唤醒中国这沉睡之龙,进而改变国民本性。可不幸的是,他的人生就很快就走完了这一段路程,转而进入长达五十年之久的自我探索时期。他把所有的忧患,都渗透在每一张画纸上。他活了三遍,老虎、神仙和狗都做过了,可时代还是比他走得慢。林风眠,在风中长眠。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风眠作为改革中国画的先驱、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一生当中尝遍了三种极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艺术水平处于时代的前列。
B.林风眠不满20岁便受蔡元培之召唤去欧洲留学,又由蔡元培力荐,26岁即被聘为北京国立艺专的校长,说明蔡元培与林风眠的私人感情非常好。
C.因为林风眠提倡打破画种界限、绘画无谓派别、绘画无谓中西的画法,所以出现了李可染、艾青等在中国乃至世界艺坛颇有名望的大师。
D.林风眠在嘉陵江边过隐居生活,但仍满怀抱负,进行辛勤地创作,走上了一条自我探索中国艺术的新路。
E.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林风眠在苦难的旧中国用美育改变国民本性的想法当时并没有付诸现实。
小题2:请结合原文,分析并简要概括“老虎、神仙和狗”分别指代什么。(6分)
答:                                                                     
小题3:文章的题目是“他在风中长眠”,结尾是“林风眠,在风中长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小题4:在“文革”期间,林风眠为什么亲手毁掉了自己珍藏的数十年的画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6分)
大义生死     安巧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史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辨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和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它是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要扑***我民族的精英。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
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2分)
杰出的生:                                                             
杰出的死:                                                             
⑵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时刻,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2分)
麝香:                                                                 
小题2:作者讲述“退麝投岩”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中国式的生命”的理解。(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请结合全文,联系所学课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