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小题1: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小题2: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辉煌的时期。
B.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东汉以前其传承体现在字法上,东汉以后体现在笔法上。
C.笔法与字法相比,笔法更能体现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D.没有笔法的创立与传承,中国书法就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蓬勃发展。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文中无此信息。B无“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的信息。C.“与字法一样……”和原文“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表述矛盾。
小题2:“随身而殒”是结果,不是原因。
小题3:东汉以前的书法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试题。
, 鲁侍萍(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厉声)下去!
仆人们(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小题1:上文括号内的“至大海前”“厉声”等,属于戏剧语言中的哪一类? (2分)
A.人物语言(对话、独白、旁白等)    B.舞台说明           (   )
小题2: 本片段中揭示的本质性矛盾冲突是什么?(2分)
答:                                                                   
小题3:联系上下文,“你是萍……”里省略号省略的意思,应该是以下哪一项(2分)?  
A.萍儿,你是我日夜思念的亲骨肉!
B.你,你和你父亲一样丧尽天良。
C.你是我的儿子,大海的哥哥,你不应该打自己的同胞兄弟。
D.没料到你竟连母亲也不认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范国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两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世博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的。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
“一切始于世博会”,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摘自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各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人类关注的。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能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其最根本意义是整体性人类文明的交流。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入一体化的世界。
C.上海将藉由2010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
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
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
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
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
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小题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分别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文中的爸爸先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更不必说了。”后来又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关于李白诗的风格
……“谪仙”的称号,又与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关。天宝年间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他们都注意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这一创作特色,又进一步使人们加深了谪仙的印象。
……李白的诗歌是极富有个性的,他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到描写的对象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蜀道难》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回旋往复,激荡着读者的心弦。“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又似亲切的叮咛,一往情深。诗中大量绮丽惊险的描绘,也充满着作者惊讶、赞叹的激情,透过一幅幅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画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人高大的形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在诗中很少对生活过程作具体详细的描述,而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逻辑的意象,构成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幻的梦境,已令人惊骇不已,但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引出一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神仙世界,寄托了诗人的追求和向往……
大胆的夸张也是浪漫诗风的一个表现。《秋浦歌》其十五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无限愁思,《北风行》用“燕山雪花大如席”形容北方的奇寒大雪,《横江词》用“一风三日吹倒山”表现狂飙怒吼、洪涛涌起的雄奇景象,《望庐山瀑布》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珠溅玉迸的飞瀑。诗人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令人惊叹的形象,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
诗歌语言方面,李白也有个人特色。李白崇尚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他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称赞韦良宰的诗,其实用来说明他的诗,更为恰当。他的诗语言朴实通达,有的简直如同脱口而出的口语,明白如话,如著名的《静夜思》等。同时,李白诗歌的语言又是奔放的,充满激情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给人奔涌而来,一气直下之感。
由于李白诗歌具有这些特色,直至今日,我们读他的诗篇,仍觉得慷慨激昂,痛快淋漓,……会感到一种少有的酣畅和满足,一种美的享受。
(选自《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l986年版)
小题1:下列关于李白“谪仙”称号来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仙”的称号,与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关。
B.殷璠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C.李阳冰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D.殷璠、李阳冰等人都注意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这一创作特色,给人们留下了谪仙的印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诗中很少对生活过程作详细的描述。
B.李白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C.李白的诗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
D.《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幻的梦境,又进一步引出一个神仙世界。其实,这里的梦境和仙境,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一个个意象,都是现实中的事物。
小题3:下列对李白诗歌语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歌语言表现为自然率真,不雕饰造作。
B.韦良宰曾称赞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李白诗歌的语言书生味很浓,艰涩难懂。
D.李白诗歌的语言是奔放的、充满激情的。这是因为他注重遣词造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缘故。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谪仙”的称号,李白诗歌的个性、意象、语言等方面对其诗的风格作了概括。
B.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令人惊叹的形象,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
C.李白非常讲究用词技巧,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D.李白崇尚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分)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小题1: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下是对文章第②④节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作用的分析,请判断正误。(4分)
①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  )
②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  )
小题2: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3分)
小题3:下列是对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含义的理解,请判断正误。(6分)
(1)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
(2)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
(3)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
小题4:怎样理解这些写“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李清照的诗作面前是“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请将理解填写在横线处(6分)
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                       
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                          
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李清照的诗词         ,给人以美的享受。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