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英国卖给埃及的游轮,开始并不受欢迎,法国人建的游轮卖得倒是更好些。原来法国游轮“空场”的地方多,而英国游轮房间却比法国造得大很多。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英国卖给埃及的游轮,开始并不受欢迎,法国人建的游轮卖得倒是更好些。原来法国游轮“空场”的地方多,而英国游轮房间却比法国造得大很多。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英国卖给埃及的游轮,开始并不受欢迎,法国人建的游轮卖得倒是更好些。原来法国游轮“空场”的地方多,而英国游轮房间却比法国造得大很多。英国人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心理上,人们对外部宽窄的计较,要远远大于对房间内宽窄的需要。于是,英国人收缩了游轮上房间的面积,而把其他地方加宽。结果,英国人的游轮成了畅销货。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是(   )。
A.生活中人们磨合、容纳、理解、修正的核心是那个需要不断设计的宽窄尺度
B.宽与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尺度、一种道理,也是一种奥秘和科学
C.人们都以宽广、宽阔的天地来比喻前程,希望自己的明天皆是宽广的、光明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D.宽窄的适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答案

C
解析

C项在文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到,与文旨无关,所以不正确,当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专利、商业秘密的保护,促进了发明创造,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计算机软件、文学作品(包括文字及视听作品等)的版权保护,促进了工业与文化领域的智力创作。但在保护今天的各种智力创作与创造之“流”时,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忽视了对它们“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文学的表达成果,正是这个“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
A.知识产权制度非常重要
B.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C.保护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非常重要
D.现有知识产权制度能促进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知不等于没学问,无知跟没有学问是两个概念。北宋皇帝宋徽宗是被金兵俘虏的,押到东北,坐井观天,死在那里。你说他没有学问,可不对,宋徽宗有学问,字写得好,词写得好,画画也非常好,他是个大才子。可是宋徽宗是无知的,就谈一件小事。宋徽宗是属狗的,他当了皇帝以后就下令全国不准吃狗肉。中国人从古就吃狗肉,现在不准吃狗肉,民间怨声载道。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
A.权力加无知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B.社会管理要有“制衡”机制
C.任何领导的功过都具有不对称性D.领导者要适时地调整和改变策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附耳细说
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有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 ,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了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自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濒濒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用我们快速向前。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都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语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休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和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淫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有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学林出版社)
小题1:文章开篇引述韩国古书上的小故事,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5分)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和所用的艺术手法。(8分)
(1)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4分)
(2)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们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附耳细说”的理解。(5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有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请结合本文,谈谈这一段文字对你的启发。(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西周以来,政教合一,政治领袖同时也是精神领袖。然后,春秋以降,诸侯崛起,王室衰落,王纲解钮,文化下移,官师政教分离,统治者们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精神领袖的资格。于是,一部分从巫觋集团分化出来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便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知识代替信仰,以礼乐文化打压巫觋文化,俨然以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活跃于历史舞台。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均无优势可言,唯一具有优势的是他们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而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信仰失范和制度创新的历史转型期,这为他们宣传各自主张、引导社会舆论、重建文化规范、树立精神权威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最广阔的用武之地。于是他们便自觉地承担起教化民众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以历史文化的传承者自居,以社会精神代表者自励。然而,在强权政治时代,他们又不可能仅以文化优势来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树立一个能令社会信服特别是令那些乱世诸侯信服的权威来震慑诸侯,引导社会,收拾人心。于是,他们便纷纷托古而言“道”:孔子托尧舜而言“道”,老子托黄帝而言“道”,墨子托夏禹而言“道”。“道”是他们用以抗衡乱世诸侯政治权力和军事经济实力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武器,也是他们整合其思想学说的最简洁明了的理论旗帜。因此,维护“道”就是维护西周以来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人道精神和价值理性,维护春秋以来慢慢形成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和人格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就是他们的理想,就是他们的价值,就是他们的武器,就是他们的生命。
“道”既然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用以树立文化优势和精神权威的一面旗帜,而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又有积极用世的情怀,这就必然会造成对实际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者的挑战,从而形成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的矛盾冲突。战国时期的“道”、“势”之争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反映。
首先揭示“道”、“势”矛盾的是孟子,他要求贤士“乐其道而忘人之势”,说明在孟子的时代,“道”与“势”已存在紧张状态,同时也说明知识分子有可以“乐道忘势”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诸侯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当时的统治者已经认识到知识分子的文化优势及其代表社会精神的特殊地位,都希望借重知识分子提高他们在列国的竞争力。
然而,话得说回来,知识分子的文化优势和代表社会精神的特殊地位,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当统治者还不够强大,一旦统治者感觉到地位已经巩固,可以操纵局势,不再需要知识分子为他们装潢门面的时候,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因为他们不愿意有任何力量来挑战他们的权威。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还会有一些“守死善道”的知识分子来为理想抗争,继续“乐道忘势”,但更多的人恐怕会正视现实,向强权屈服,或者为了生活而委曲求全。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的选择反映了战国末年一批知识分子的心态是不争的事实。
小题1:下列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知识为信仰,以礼乐文化打压巫觋文化,凭借丰富的文化知识为社会的文化精神代言,来树立个人的精神权威形象。
B.以积极用世的儒家情怀,自觉承担着教化民众、引导社会舆论、重建文化规范、引领社会精神的责任。
C.托古言“道”,高举文化优势和精神权威的旗帜,来维护社会的人道精神、价值理性及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和人格尊严。
D.追求人生理想、人格独立,张扬人道精神和价值理性,坚守生活情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向统治者的强权政治发起挑战。
小题2:下列不属于产生“托古言道”社会背景的一项是  (     )
A.一部分知识分子已从巫觋集团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支拥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社会理想、价值目标的文化队伍。
B.春秋战国时期,王纲解钮,文化下移,社会信仰失范,统治者们已经失去了精神领袖的资格,历史发展进入了转型期。
C.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以来形成的人道精神和价值理性不断发展壮大,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和人格尊严已经逐步形成。
D.诸侯之间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竞争不断加剧,统治者虽认识到知识分子的特殊价值,但他们又不愿意有任何力量来挑战他们的权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孟子要求贤士“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既揭示了当时统治者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尖锐矛盾,也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特殊地位已严重威胁到了统治者的地位。
B.“乐道忘势”是我国早期知识分子为理想抗争、与强权挑战的文化精神的体现,“道”代表文化优势和精神权威,“势”代表统治者的政治权威。
C.“道”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和权威意义,一旦融合了儒家积极用世的情怀,就必然造成与“势”之间的尖锐冲突,“托古言道”也势必会带来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D.从孔子、老子、墨子的“托古言道”到韩非、李斯的“守死善道”,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走过了一条为理想不断努力、不断抗争、不断牺牲的艰辛道路。
小题4: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种“乐道忘势”的文化精神,你如何评价?请从社会发展或人生价值的角度简要发表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小题1:“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2:本文重在写幽径的古藤,但四、六两段中都写到其他藤萝,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3:本文写的是一棵古藤的悲剧,为什么题为“幽径的悲剧”?(4分)
小题4:文中画线部分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70字左右)(5分)
小题5:联系全文,探究文末“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的涵义。(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