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8-20题。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张富遐①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仿佛有精灵轻拉你的衣袂,一不小心就会抖落一个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8-20题。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张富遐①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仿佛有精灵轻拉你的衣袂,一不小心就会抖落一个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8-20题。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张富遐
①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仿佛有精灵轻拉你的衣袂,一不小心就会抖落一个故事,惊醒一段传奇。
②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都在向你招摇,诱惑着你不知从哪条路起步。但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潺潺地为你导航,水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
③踏着斑驳的略有些倾斜的石板铺就的老街,路边小桥下的流水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沿街的小商品、各式饰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佛像、铜锅、藏刀、手镯和叮当作响的银饰,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欣赏,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用异地的民族文化充实自己的行囊。
④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的。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尚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家族,应游人所需把名字或经典妙词、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纳西的象形文字让我看懂了所谓的“爱”字是手掌里放上一个眼睛。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把眼睛呵护在手心,足以说明爱之情深了。我把这些精荚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⑤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沧海桑田的老街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赏心悦目中,我的眼神中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想象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也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不必工工整整书写一笔一画的汉字。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象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涤灵魂……
⑥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倘佯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在远古飞翔:纳西文字的笔画是粗犷的,犹如纳西人的豪放性格;纳西文字的姿态是柔美的,一如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纳西人是热情好客的,无论你行走到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淳朴的笑脸。丽江古城处处弥散着淡淡的温馨的气息,在古街信步,恍若回到了深情依恋的家园。
⑦渐行渐远时,接到了友人短信,告知在“酒吧一条街”等我。这时方才感到文字真是个好东西,无论你在天地间的哪个角落,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赶到酒吧时,友人已是等侯多时了,大家又走在了—·起,但却不得不与丽江的夜色道别了。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高跟鞋敲击老街的声音传得很远。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6年第5期)
18.文章开头写丽江的水和老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概述文中所描写的纳西文字有哪些特点?(7分)
19.作者说在纳西文字中“走失”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
20.“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吗?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分)
答案

18.文章写丽江的水和老街,突出了丽江水的灵性和老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为下文写纳西文字的魅力张本。
纳西文字的特点:形态素朴;笔画粗犷,姿态柔美;意义丰富,表现生动。
19.①作者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②作者为纳西文字的魅力而沉迷;③丽江古城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东巴文化的魅力,使作者恍若回到了深情依恋的家园。
20.经历和体会2分,语言表达有意蕴1分。
解析

18.文章写丽江的水和老街,突出了丽江水的灵性和老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为下文写纳西文字的魅力张本。(占4分)
纳西文字的特点:形态素朴;笔画粗犷,姿态柔美;意义丰富,表现生动。(占3分)
19.①作者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②作者为纳西文字的魅力而沉迷;③丽江古城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东巴文化的魅力,使作者恍若回到了深情依恋的家园。(第一点1分,第2、3点分各占2分)
20.经历和体会2分,语言表达有意蕴1分。(3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昨夜下了一场小雨,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莹莹的新绿,门口的桃树也打起了花蕾,爽目得很。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了勃勃的生机;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坚硬,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那速度均匀而敏捷。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怒放的鲜花,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由于速度的原因,也让人体会不出它们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整个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彳戈,沉湎在春风里,几只、几十只地蹦跳在树枝上,错落起来,就像划出了一条五线谱,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几只小鸟吱吱地站在屋顶上,唧唧喳喳的,说话的速度也变得很快。
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于是哭天喊地,泛滥成灾——江河里的水是经常缺乏节制的东西。
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最多也只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转意——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很圆满,但那凶猛的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
春天的速度。西安八校联考4月
14.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了几个表现速度的词语,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15.作者说“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联系上下文说说“错误的轨道”的含义。(4分)
16.这篇文章写景形象而生动,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17.“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理趣?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 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请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踪。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36年7月11日 哥廷根
小题1:文段开头“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捉住”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本文主要写了母亲、家乡的景物和哥廷根的景物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3分)
答:
(2)文中反复提到“母亲的面影”,这样写在表达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好处?(4分)
答:
小题3:季羡林的散文行笔朴实自然,却饱含情韵。结合你的阅读感受,从文中最后三段中选择你认为感人的佳句,以此为例,就句子含义及其手法的运用,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就那样专心致志飘洒而来,就那样义无返顾坠落下来,就那样清洒飘逸漫天飞舞,就那样无拘无束无所不在,如经纬线交织着厚重的交响,如落英缤纷灿烂着眩目的光和色。
  我感怀它的浑厚宽容的降临。
  雪落在颈项和身上,拂在脸庞上,冰冷的质感,如同石头一样粗糙和坚硬、韧性的寻找。回归的亲切。梦之花的开放。激情的碰撞。那一刻,孤独的灵魂沧然涕下。米粒状,萤石状,花瓣状,叶芽状……凝聚着自然万物的所有美质,与冬天的情绪一道,雪走入我的心灵。
  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
  恒古存在的生命,涌动不息的情绪,从心智体力久久企盼的高度向我扑来,是对苦于无法领悟生命真谛从而堕入苦难深渊的寂寞远行者的良善的呼唤么?
  无比遥远的路程,山重,水复,无以想象的艰难,削形,磨骨,以常人难以忍受的韧性急切地扑向深深眷念的大地,是给在红尘俗世中渴望和追求灵魂的崇高与思想的纯洁,无数次飞开又无数次跌落是对挣扎着的必然而至的启示么?
  灵与肉的紧贴,火与冰的拥抱,呼唤与被呼唤的相互融合,寻觅与被寻觅的相互认同,感觉的复苏,灵魂的颤抖,是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理想境界的苦苦追寻的辉煌展现么?
  我无法回避也不可能拒绝血浓于水的这别一种上帝的拥抱。
  面对这样深厚宽广的爱,生命无比充实浑厚,灵魂无比高尚健全,有限的时空在刹那间成为无限本身,成为绵延无尽的生命世界。成为别一种永恒的生命方式的激情使我无法自已。我是你的,你是我的,我是……在那样的时刻,任何语言表达都显出苍白与乏力。
  体味到乏力与苍白也是生命的无可回避与无可奈何。
  灵肉交融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迎春花不可能在秋天绽放,稻穗不可能在春天结实,生命不可能在大雨的季节撑开雨伞。雪命中注定只能在天寒地冻时节降临,这是它唯一的表达方式,任何季节也无法回避它的选择,灵与肉的选择。生命只有走到了漫漫长途的那一段(或者那一点),才能体味雪的表达,体味雪的选择,体味灵肉合一,体味刻骨铭心。在此之前,雪以我无可把握的存在在岁月中游移,生命支付着必须支付的代价——人性的渺小与伟大,自我的可悲与丰富,灵与肉的冲突对抗,思想之树的受斫和茁壮,信仰的丧失与重塑,正义感和怜悯情怀的遗失与捡拾,世俗偏见的樊篱和冲决,浩劫的席卷和幸存……
  异常沉重的付出,无比丰硕的启示。生命的唯一存在方式。别无他途。给生命一个支点,思想将概括叙述所有生命……降生以始,与生俱来的呼唤。当雪的降临成为不可避免,生命的丰富和博大成为不可避免,不可多得的巨大的幸福降临才能成为无可避免,生命才能成为世界的见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成为现实并描绘世界的无限美丽。
  永恒这幅有着丰富内涵的美丽图画,生命别无他求,不会再去徒然寻求廉价的安慰——任何浅薄的无聊的附庸都显得多余,生命都将拒绝。生命知道只有自我才能体味那幅图画的诱惑,只有雪才能体味生命世界的丰富,正如我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感受到异己者的背弃和知己者的由远而近的逐渐清晰的脚步……
  如同此时此刻,世界陷于昏睡,雪依然在下着,我因身心的颤抖而感觉到它的呼唤在渗入、再渗入……
  两个清醒的灵魂。
小题1:文章的标题是《雪》,作者所写的是关于雪的什么内容?(3分)
答:
小题2:作者说“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请概括“倾诉”的内容。(6分)
答:
小题3:文中最后一句话“两个清醒的灵魂”含义是什么?简析理由。(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完美人生
有个职业咨询师说,为了在职场收获丰盈的战果,你必须最科学的统筹自己的生活。最佳路线如下:
在幼儿园学习各类舞蹈;小学起学英文及钢琴;高中毕业后赴欧美读大学,在大学里苦练网球及高尔夫球技,还得多谈几段恋爱;大学毕业后最好在海外找到工作,女人此时要赶紧把孩子生了,因为第一份工作,职位低微,机会损失将降至最低,两年后,孩子一岁有余,再带着海外学历、海外工作经验以及一个小宝贝,来到内地当金领,什么总监、CEO、总经理,随便挑。再加上网球、高尔夫、拉丁舞等球类或舞类社交的帮助,想不发达都难。由于早就在大学里经历过各类爱的锤炼,对各类美色诱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而且不再好奇,因此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必再浪费时间谈恋爱,而是可以把仅有的空闲时间花在球类运动上,既可以为健康加油,又能够扩大社交圈,一举数得的事。
用职业咨询师的眼光来看,太多的人在做着太多愚蠢的事。
比如:23岁的女孩每每为情困惑——这把年纪还不快点找个人嫁了,把孩子生了,然后赶紧向上爬!真是急煞人。
比如:30岁的男人因性格内向导致沟通困难——这种改良性格的事情大学毕业后三年内干吗还不解决?耽误到现在都深入骨髓了,简直自找麻烦。
比如:40多岁的人陷入离婚案困境——难道不懂找个贤内助吗?怎么挑那种老闹事的人做配偶呢?
聪明的人总是职场金字塔尖上的极少数,他们目的明确,懂得为这个目的改变自己或者委屈自己。毕竟,在最科学的职场战略面前,一切七情六欲都是愚昧的。所谓的“性情”要压在心底,一切从需要出发。
最近有个曾经拥有完美职业人生的朋友辞职了。身居高位的他突然开始失眠,开始对所有的事情感到倦怠。他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在澳大利亚晒太阳,顺便读一读艺术。
对职业咨询师来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愚蠢的人,而对于这位朋友来说,这个决定说不定能给他带来另一个完美人生。
小题1: 根据文意,概括 “完美人生”的含义。(4分)
答:
 
小题2: 本文在语言方面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它的语言的特点。(4分)
答:
小题3:本文不惜笔墨大肆宣扬所谓的完美人生,却在后面笔锋猛转而回归主题。这样写不会让文章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7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探询天才的基因
科林•布莱克莫尔
据最新研究表明,科学、政治与艺术界的大量领袖人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他们患有孤独症,内在理由是与该病症相关的特征恰好是同创造性天才素质相匹配的。研究认为诸如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等精神疾病也会有建设性的一面,患者在无法适应学校体制以及难以与人相处的同时,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很高的精神集中度。他们可以在一个问题上不受外界干扰地持续关注二三十年,而且能在一生中完成常人往往需要三四人共同完成的工作。
牛顿可以连续不断地工作三天。爱因斯坦由于在大学里难以与人合作,结果屈就于一家专利公司。英国作家威尔斯在学生年代由于过于腼腆和缺乏安全感,只结交了一位朋友。以上这些异常状况是应该接受治疗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呢,还是应该得到珍视的天才征象?爱尔兰精神病专家米歇尔·费兹杰拉德在其刚出版的新书《天才基因》里认为,创造力的一些特殊形式是与各种认知疾病相联系的。他专门研究了亚斯柏格综合症(一种较为轻微的孤独症),并在牛顿、奥威尔这些与众不同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这种症状。他还把柯特·科本(美国摇滚乐巨星)的注意力缺失多动症与其音乐创造力联系在了一起。
费兹杰拉德的描述表明,戴高乐的亚斯柏格综合症对其作为一名政治家获得成功至关重要。他超然离群,记忆力惊人,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而且还有极端的统揽一切的***。他也呈现了孤独症反复发作的症候,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患有亚斯柏格综合症的其他政治家很相像。
现在,基因分析日益增强的力量正侵入人类最隐秘的部分,不仅仅是我们身体的机能,而且还有一些不能够归因于个体基因的复杂特性。许多情绪或思想的疾病,不仅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还有像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和诵读困难症那样的较不易被察觉的状况,往往是家族遗传的。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是精神病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该主题分析得最透彻的是《触摸火》的作者凯·贾米森。她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其本人曾是躁狂抑郁症患者。许多伟大作家的怪异行为在该书里均有详细记录,她尤其描述了所占比例非常大的诗人们显示出来的躁狂抑郁症症状。
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孤独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辨认出来,并确认它们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呈镰状的细胞贫血症这种身体疾病具有一种让人深思的并列结果。这种疾病是一种让人衰弱并常常致命的病症,在西部非洲非常常见。许多非洲语言里对它有奇怪的命名。这些命名重复的音节反映了这个病症的一大特点就是病人要经历一个极端疼痛的过程。然而,为什么这种病症未因达尔文所谓的“物竞天择”而绝种呢?小题是带有呈镰状基因的人具备对疟疾的免疫力。这是一个进入教材的例证,证明一种染病基因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同时具备与之相关的优越性。与呈镰状细胞疾病不同的是,我们对那些与“认知异常疾病”相关的基因尚缺乏真正的认识,同时对该疾病作用于大脑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奇特症状与特殊的创造力也不甚了了。
但是,这个推测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什么是所谓的“正常”,什么才是疾病。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类的丰富性与文化的强大力量都对我们大脑的多样性产生影响。在这个世界里,与创造力相联系的那些处于正常状态边缘的怪异行为,难道我们仅仅因为它的怪异就要用药物将之消灭?
(选自2008年5月21日《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小题1:
文章第六段说“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这个启示是什么。(4分)
答:                                                                         
小题2:
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给你的人生有哪些启示?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阐述。(5分)
答:                                                                         
小题3:
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这篇科普文章的举例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