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阅读可以很个性孙小宁我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阅读可以很个性孙小宁我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阅读可以很个性
孙小宁
我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会”、读经会也颇多抵触。同样,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书媒记者借此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当年我生病时的一位主治大夫,后来与我成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递他,只说未必都有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他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他其实焦虑不堪,几近崩溃边缘。是这本书点醒并拯救了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不认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书》就是一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生命的年轮一点点在扩大,生命的内部也会随之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而这些,恰是我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所以我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基于内在的愿望,其实是读无定法的。有人开卷有益,有人非经典不读,都无所谓高下,高下只在于,见地是不是增长了,生命是不是得到滋养与提升。
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不是非经典不读焉,但也不是任性胡来,捡着无聊当有趣混一辈子。读什么,怎样读,都可以很个性。至于你问我,什么是我个人欣赏的阅读方式?嘿嘿,不瞒你说,我羡慕那种吸血鬼式的迷狂而专注,可以把热爱的书中文字,化成生命的养分。 (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现实中人们阅读的真实情况。
B.作者对中年以上人们“扎堆”读书的诸多情形颇有“抵触”,认为这都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
C.只要形成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公认伟大的书的“好”来。
D.生命发展过程中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这些困惑与渴求正是人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
E.作者认为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因此完全可以凭兴趣决定读什么和怎样读。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与个人阅读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书店里图书销售排行榜B.书商市场调查做出书选题参考
C.书媒记者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D.依据生命感应选读
小题3:就本文看来,“阅读可以很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请根据文意理解这句话的内涵。(4分)
答案

小题:BD
小题:D
小题:(4分)①以心探求,可以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或“以心探求,阅读心理个性化)。②对生命内在的需求有所感应,会产生阅读的迷狂(或阅读内在需求产生阅读欲望)。③特定的时空选择看似普通实际有特殊价值和魅力的书籍(或特定时空中普通书籍的特殊价值和魅力体现阅读状态的个性化、阅读情境的个性化)。④阅读让生命得到滋养与提升(阅读目的个性化)。
小题:(4分)生命内部生长出困惑与渴求,是最好的读书感应器。(1分)读无定法,能让生命得到滋滋养与提升是选择书籍的最重要标准。(1分)人们阅读不应跟风,而要审视自己的内心(1分)。根据内在需求选择书籍和读书的方式(1分)。(每点1分)。
解析

小题:(A项,与文中作者的看法相反。C项:文章第三段强调有了阅读的内在感应——“热爱”,会产生阅读的“迷狂”,从行文看,这是指并不多见的一种可能性,而本项的表达太绝对化了。E:本文并未谈到“兴趣”之于阅读的作用,属无中生有。同时与最后一节矛盾。)
小题:(依据生命感应会产生阅读迷狂,这是阅读心理的个性化,与个人阅读有关。)
小题:(解析:四点分别对应2、3、4、5自然段。)
小题: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C.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艺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化有多种源头
秦始皇不是中国历史的起点,秦始皇统一全中国,距离中国文化的开始已经有好几千年了。按照一般的顺序,我们应当先处理其他几个题目,当中首要者莫过于地理背景。当旅游者乘着火车或汽车前往临潼县参观骊山及华清池时,应先注意四周黄褐色的泥土,这种泥土与美国田纳西州一带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当地四周景物通常较路基为高,所以这黄土不难观察。
  本书成稿之日,我们没有绝对的证据,能够斩钉截铁地说,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或者说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期,学者多崇尚后说,主张中国文化之起源,不仅较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为迟,其使用青铜与铁器尚比这两处至少要迟1 000年。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变体。中国史前陶器上的文饰就和中亚及近东所发现的类似。目前这“世界文化一源说”已被中外无数学者指摘。中国的文字被认为特创一格,即使数目字亦与众不同,陶器上肤浅的相似之处敌不过基本的差异。中国的冶金术即使在原始的阶段也表现出技术上之特色,而无模仿的迹象。中国的栽培作物更显示出中国的农业与近东出于两源。最近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甚至指出,即使在中国境内,文化的起源也不是一元的,从东北到珠江流域,都可找到文化起源的遗迹。
虽说钟摆现在已经摇转过来,中国文化独立自创的理论显然比较站得住脚,我们却不能武断地说再也没有争辩的余地。我们可以作的结论是,不管它是本地独创或是外间传入,中国文化与地理条件的因果关系极深。不论中国当初受外间发明的影响或浅或深都不足改变这观点。
当初期农作物受东亚大陆的土壤和气候影响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因素就开始与当地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详见第二、第三两章),以后也始终如此。基于这个原因,西安附近之黄土,也就更值得注意。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6.下列与第二段加点的“后说”的主张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但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B.中国文化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C.中国文化之起源,较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为迟。
D.中国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变体。
答案 6.A
解析6.B项为“后说”;C、D两项均支持“后说”。
7.下列对文章第三段“钟摆”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有多种源头的理论。
B.中国文化独立自创的理论。
C.关于中国文化源头的理论。
D.中国文化有中西两种源头的理论。
答案 C 
8.对本文意思进行理解,下列表述中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的。
B.中国文化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C.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但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D.中国文化是本地独创或是外间传入,作者都没有最后断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
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6.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7.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
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创立了“俗文学派”。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中国的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因为正统的文学的范围太狭小了,于是“俗文学”的地盘便愈显其大。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起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故我们说,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这话是并不过分的。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它是大众的,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为民众而生存。它多是口传的、新鲜的、粗鄙的。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但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后,从20年代那一帮进步文化战士们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论述了民间口传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和流传存在的价值,不仅在资料占有上无与伦比,而且在观点上自成一说,发人所未发,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他的民间文学——俗文学思想达到成熟的时期。
1958年出版的一部影响很大的《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一文写道:“民间文学是指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它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中国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民间文学史应该是现实主义发展与斗争的历史,而《中国俗文学史》却成了某种文学形式的延续的形式主义、唯心主义的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没有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涉及得也很广。八十年代初,俗文学的研究再次兴盛起来。                                                                                                                           特别是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1984年2月)以来,全国有志于俗文学研究的学者以民间的方式集合起来,尽管还没有被主流意识和机构所采纳,没有进入中文系的课堂,但关于变文、宝卷、子弟书、唱本等俗文学的研究著作已多有出版,即使有的著作不被大陆出版机构采纳,台湾和香港的出版机构也接纳出版,关于俗文学的研究论文和史料辑录,也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总之,郑振铎开创的俗文学研究逐步地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节选自吕微的《中华民间文学史》)
5.下列关于“俗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俗文学是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B.俗文学的地盘愈来愈大。差不多一些重要的文体如: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都归属于俗文学。
C.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所以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都被升格了的,成为正统文学的作品和文体。
D.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俗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俗文学是为民众而生存,为民众所创作,产生于民间。
B、俗文学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并非正统文学所能梦见,也非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
C、它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它多是口传的、粗鄙的。
D、20年代一帮进步文化者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文学史》的根本点在于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
B. 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
C.民间文学史认为:《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不能够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
D.今天,俗文学研究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因此,俗文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小说《残页》,完成下面题目
残    页   谢友鄞
半个世纪前,东北民主联军一位长官,在警卫簇拥下逛街,经过桥头茶馆、水陆货栈、车马皮铺、牛羊杂碎老汤馆,在棺材铺前停下。长官招呼:“老板,生意兴隆?”开棺材铺的小老板脸吓白了!上游镇的棺材铺掌柜遇见一伙兵,问他买卖好,掌柜的谄笑道:“托长官的福,挺好!”掌柜的被一枪打死,尸体扔进河里,一直漂到下游,是小老板花钱求人把他打捞上来,埋了。
长官望着小老板,哈哈笑道:“老板,你是积德嘛。”小老板抹去满脸冷汗。长官问:“这里有一个寺庙书院?”小老板说:“严先生是院长。”长官说:“老板,领个路。”小老板弓着身,一路小跑,带长官来到后镇,古槐林环绕,僻静幽雅,严先生走出来。长官拱手,自我介绍道:“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陶铸,慕名前来,听听先生的课。”
陶铸圆脸,胡子拉碴,相貌粗犷却掩不住书卷气。他坐在最后一排,把军帽除去,端正地摆在课桌上,双手撑膝,腰身挺直。严先生登上讲台,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讲蒙族的曹雪芹——尹湛纳希的巨著《泣红亭》;讲蒙族的百科全书《青史演义》;讲尹湛纳希的家乡,辽西瑞应寺内,设四大学部:哲学学部、时轮学部、秘咒学部、药王学部。时轮学部编撰历书,托布丹宁布是清末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清廷钦天部门计算的时间,委托瑞应寺计算。药王学部研究蒙药。寺内有各种医疗器械、模型,各种族人类的骷髅、骨骼。学生每天都要摸骨头,将人身上的206块骨骼,一块块反复摸,仔细观察,直到闭上眼睛,把任何一块骨头的碎片放在手里,能立即辨别出它是人体哪个部位的。蒙医多是喇嘛出生,喇嘛经过15年以上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药士学位。蒙族人管喇嘛和蒙医叫“玛玛”,意思是不管你岁数多大,辈分多高,都比你大一辈,备受尊敬……
镇外传来隆隆炮声,老梁上的尘土簌簌飞落,这里是国、共两军拉锯地带。学识渊博的共产党首领陶铸先生,一动不动。枪声渐渐密集,吉普车开来了,警卫连长急得团团转,几次扒窗户向里张望,想闯进教室,忍住了。直到严先生宣布:“下课。”学子们刷地站起,目送客人先走。严先生陪陶政委走出教室,枪弹在头顶啾啾叫,弹痕缭乱汪汪蓝天,啪,一朵彩花爆炸,光芒耀眼。陶铸眯起眼睛,问:“你是蒙族?”严先生答:“汉族。”
陶铸怔了怔:“先生年龄?”
“22岁。”
书院里,战马昂颈嘶鸣,吉普车轰鸣抖颤,陶铸打绑腿的双腿噗地磕拢,收腹挺胸,向先生致了个军礼,钻进汽车……
棺材铺的小老板,现今82岁了。他告诉记者,为保卫寺庙学府,陶将军的士兵牺牲了许多,都是他亲手安葬的。至于严先生,死于“文革”。严先生从学校的4楼跳下去后,脸摔成一个肉饼子,还四肢撑地,向前爬了一段……半个世纪过去了,再向前,就是21世纪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注】 ①东北民主联军:由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组成。   ②陶铸(1908—1969),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文革”中备受迫害并付出生命。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残页”,意即残篇断简。小说取材于历史上一个并不起眼的瞬间、人物生平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片断,就具有“残页”的特点。
B.小说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切入,陶铸逛街部分,叙事节奏快,寥寥数语,就把半个多世纪前东北小镇的时代和地域的特色传达给了读者。
C.插叙上游镇的棺材铺掌柜的遭遇,表现了两种军队的截然不同。陶铸“哈哈笑”,消除了小老板的惊惧和误解,因此小老板才抹去“满脸冷汗”。
D.对陶铸的描写细腻传神,外貌气宇轩昂而又温文尔雅,语言爽朗而又谦恭,形象地再现了人物的血肉、灵魂、性格和气质。
E.小说结尾补叙人物命运。结尾的文字与开头“半个多世纪前……”遥相呼应,写出了难以言说的沧桑和历史的穿透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