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按要求答题。(18分)寻人启事金文吉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用女孩的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按要求答题。(18分)寻人启事金文吉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用女孩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按要求答题。(18分)
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小题1: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请你根据这篇小说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4分)
小题2:第四段说“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请你挖掘一下这“留言”中包含的“报复的快意”。(4分)
小题3:(1)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作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2)“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小题4:作为一个鉴赏者,你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哪一点?请作简要表达。(答案最好不超过80个字)(4分)
答案

小题:母亲只顾挣钱,忽略了女儿的精神关爱;对女儿限制太多。(要点有二,答对一点给2分)
小题:借母亲的话来讽刺母亲;没有你,我活得更好;我可能利用美貌作资本来求得生存。
(前两点各1分,后一点2分)
小题:(1)母亲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改变自己对女儿的态度。(2)女儿一步一步理解了母亲,加深了对母亲的感情。
小题:有以下鉴赏点供选择:①用“寻人启事”来联系母、女二人的感情世界,构思巧妙。
②出人意料的结尾,深化主题。③平常的故事与不平常的主题。(总之,言之有理即可,抓住一点即可。视鉴赏有理的程度斟情给分。)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陆游》,完成下题。
陆 游
陆游已气息奄奄。
儿子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止住,说,没用了。陆游的眼里有泪。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儿子不懂。
陆游的眼睛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愿回来。儿子懂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故乡在遥远的北方。父亲已经用眼睛、手和语言告诉他千遍万遍了。
陆游继续写他的诗,他已经提不动笔,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吐,让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记。
儿子哭着劝,父亲别写了!
儿子很想问父亲,诗歌能够上阵***敌吗?诗歌能够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吗?
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儿子没敢告诉父亲,国人早已不读诗歌,国人喜欢的是杭州西子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醺醺的酒意。
陆游仍写。陆游说他靠诗歌滋养生命和思念,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
陆游说,诗歌能让他的眼睛还亮着。
陆游要儿子听。陆游的脸一派紧张肃穆。
陆游吼,是地动山摇金戈铁马的***伐之声啊!是金人攻我大宋城池啊!金人打过长江了!
儿子知道父亲已是回光返照。
哪儿有什么***伐之声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那边传来的歌舞声、管弦丝竹声正一阵阵地漫溢过来,暖风、歌舞和酒肉已经把大宋的江山浸泡得酥软软、醉醺醺的。
但儿子不敢说。
陆游大吼,叫儿子赶快操家伙,金人***来了。一句句的诗歌,如一支支复仇的箭,从陆游的嘴中飞射而出。陆游说,诗歌也能抗敌***敌。
儿子让父亲静一静。
一记响亮的巴掌掼在儿子的脸上,陆游吼,十万火急的军情你还能静?
儿子不知所措。突然,陆游猛然跃起。随着一声巨吼,一道箭柱从陆游的嘴里冲出,刺破茅屋直射北方的天空。
那是父亲的鲜血已经飞向北方的天空。它们慢慢地组合成一首28字的绝句,在汴梁的上空久久徘徊。
写诗怎么会把人写死呢,儿子胆战心惊。
西湖那边的歌舞仍然绵绵不断。能有好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父亲吗?捧着那首带血的绝句,儿子一片茫然。
小题1:“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中的“抓一把诗解馋”应如何理解?
小题2:⑴如何理解“暖风、歌舞和酒肉已经把大宋的江山浸泡得酥软软、醉醺醺的”?
⑵小说一再写到西湖的歌舞,这对表现陆游的形象有何作用?
                                                                      
小题3:为什么说“诗歌也能抗敌***敌”?
                                                                      
小题4:“捧着那首带血的绝句,儿子一片茫然。”⑴你能写出这首绝句吗? ⑵儿子为什么感到一片茫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纽约鸽子
一夜雨疏风骤,把纽约积蓄了一年的金黄,从树梢刮到地上。那遍地的落叶,如同碎落的金黄旗子,插满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让这个城市的色调与季节同步。
漫步在中央公园的小径上,恍若与周围这个世界之都的喧嚣隔着一个时代,宁静是公园鲜明的主题,一望无边的寂寞,让我的思路也飘上了一层清凉的露水。
热闹着的,是那没有季节的鸽子,她们是公园活动的标本。奔跑,飞翔,安坐,追逐,是如此的无忧,如此的安详。我的脚步播向哪里,鸽子的快乐就洒向哪里。鸽子是公园真正的阳光,她透过思乡的云层,照亮我的孤独。她让世界在沉寂的时分,披上一层灿烂的音乐。
中央公园很大,它几乎占曼哈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曼哈顿是纽约的五个区之一,也是最繁华,最重要的地区。联合国、世贸中心、帝国大厦……一些最重要的建筑和机构都在这里。如果说纽约是寸金之地的话,曼哈顿则是寸金之中的寸金。美国人却在寸金之地的正中央,开了这么大的一个公园。有了公园,就有了鸽子的天堂。有了公园,就有了我的迷茫。
潮湿的草地,不能留下我的脚印。厚厚的草层,托住了我对土地的印盖。脚印只留在坚实的土地上。就是沙地也不行。不信,步入海边,那无际的沙滩上,就是多么容易盖上的脚印,也不会长久。海浪会轻轻擦去你不大深刻的印痕。只有鸽子的脚印例外。她的脚印,播在风里,播在目光里,播在人们的心里。
一只鸽子停在了我的肩上。我想赶走,却又不忍。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阳光,却因惧怕承受不起而轻易失去。鸽子全然不顾我的恍惚,她在与伙伴们进行着快乐的对话或咏唱。数分钟之后,她才轻描淡写地飞离了我的肩头。一阵轻风刮来,我纷乱的头发开始有了形状。中央公园的宁静,让我逐渐激动起来,我真想躺在地上打滚,染一身潮湿回家。潮湿不是宁静亲密的朋友吗?
走进喧嚣的大街,徜徉在百老汇、第五大道、时代广场,人流如潮。各种广告,各种叫卖声、车流声,让这个城市沸腾。抬眼望去,公园以外的城市没有一丝丝多余的空间。
令我惊异的是,我的两肩各站上了一只鸽子。她们全然不顾周围的忙碌奔波景象,独自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我俯首看看脚边,我的惊喜更是难以控制。成群成群的鸽子,散布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她们昂首阔步,同人类竞争着空间。人流在让着她们,车流在绕着她们。她们的悠闲,同世界的纷乱形成强烈的反差。我清醒地意识到,奔走在纽约的人们在照顾着脚边的鸽子。我想到了两名留法学生因烹吃两只鸽子而吃官司的事。我想到的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反差,而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联。
一片金黄的叶子飘到了我的面前,轻轻地提醒了我的情绪。我知道,我不能深陷这与主旋律不大协调的情调之中。
一群一群鸽子欢乐地飞起。她们是一组一组欢乐的音符,跳动在世界这架巨大的钢琴上。
小题1:第5段写潮湿的草地留不下自己的脚印,海边的沙地也很难留下脚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6段,作者写道,“一只鸽子停在了我的肩上,我想赶走,却又不忍”。(1)为什么想“赶走”?(2)为什么又“不忍”?(6分)
小题3:联系全文看,(1)“我不能深陷这与主旋律不大协调的情调之中”的“主旋律”指什么?(2)“与主旋律不大协调的情调”是什么情调?(4分)
小题4:下边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鸽子给宁静的公园带来热闹,给喧闹的街市带来宁静,它是大自然的使者。人们对鸽子的照顾,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情感。
B.“有了公园,就有了鸽子的天堂。有了公园,就有了我的迷茫”。这是因为,公园是宁静的,但这种宁静只属于鸽子,不属于我。
C.“我想到的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反差,而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联”这一句含蓄地批判了东方文化不注重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弱点。
D.公园的宁静、鸽子的悠闲,与“喧嚣的大街”、奔走在纽约大街小巷中的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纷乱”的世界的不满。
E.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手法,鲜明生动地刻画了鸽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钟鼓楼
洪 烛
我忘不掉刘心武的《钟鼓楼》——它堪称北京平民生活的当代画卷。对他们默默无闻的身世的关注,确实太少了。他们只作为画外音而存在——人们更热衷于把视线投向高高在上的紫禁城、风起云涌的天安门以及诸多曾经控制着时代走向的人物与事件,而获得对这座城市的宏观认识……
而我偏颇地认为:对于这座古老城市所经过的漫长历史,天安门自然是它尊贵的面孔,而钟鼓楼却是它朴素的心脏。怦然心动的钟鼓楼啊,日积月累地撞击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里帝王将相及平民百姓的集体记忆。直到民国初年之后,由于封建王朝的结束及钟表的普及,它才完成了庄严的使命,功成身退地沉默于被遗忘的角落。这北京城里光荣的更夫,不知确切是哪一个日期停止了心跳——但那肯定是一个既令人心痛又令人惊喜的日子:在它六百多年从不间断地提醒与呼唤之后,新的纪元开始了,从封建时期的阴影中挣扎而出的中国进入一个文明的新时代。伴随着皇权被推翻,钟楼哑了,鼓楼聋了,钟鼓楼就像一个聋哑的老人,以缄默封存住一个人在人类听觉中逝去的北京。
《元一统志》曾记载它们最初的生日:大都钟鼓楼始建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时名“齐政楼”。鸣钟击鼓的功用在于报时。据金焘纯老人说:“鼓楼的神经中枢是一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壶前立一铙神,张臂执铙作欲击状。待至壶水一尽,双铙立时击响,不爽毫厘。其后,同时击响的二十四面更鼓总汇成惊天动地的巨大鼓声……”玉壶冰心,水滴石穿。这不无诗意的描述,使我穿透岁月烟云,目睹并聆听到一门时间的艺术——关于人类怎样掌握时间、从蒙昧中获得时间醒悟的艺术。从第一滴水珠(那简直是幸福的泪水)划破夜空、流星般坠落的瞬间开始,时间不再是上帝保守的秘密,时间由神秘莫测的野生之物而成为玩弄于人类掌心的驯化之物。钟鼓楼在北京城平地而起,则把时间与权威联系在一起,使时间的艺术在形式上发挥到极致——这毕竟是统一了华夏大地的时间概念,从中简直能辨别出王权的尊严与傲慢——它本身就构成纷繁复杂的国家机器上既有装饰意义、又不可或缺的零件。古老的时间的齿轮,辚辚运转,它的正面与背面分别是夜与昼、荣与辱、权力与服从、战争与和平,最终激荡起冲天的喧嚣与尘土,多少年之后才能在纸上归于平静。
鼓楼的那面绝大皮鼓极其有名,据说1900年入都的八国联军曾恶意用刺刀将皮鼓一角捅破——由于一种对古老东方文明的破坏欲?这是捅在中国心脏上的一道伤口,这是捅在近代史上的一道耻辱的伤口。但皮鼓是坚强的,音色未减,照样夜以继日鼓声不息——只有了解历史的人才能从中倾听出一个民族强忍的疼痛与愤怒。至于钟楼的钟声,相比而言则稍显平白。北京城最有名的一口钟安置于西北郊的大钟寺内——名叫永乐大钟,有“钟王”之誉,一度是全世界最大的钟。此钟之声最远可传达四五十公里,可谓一鸣惊人,再鸣倾城。
炉火纯青的钟,众志成城的鼓,曾经控制着北京城里的日出日落。它不仅仅是时间的道具,更是时代的道具。暮鼓晨钟标志着一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同样远去的还有众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哦,那远去的钟声,远去的鼓点——远去的古典!
我站在钟鼓楼脚下,站在听不见钟声与鼓声的地方,怀念着那时间的艺术、时间的音乐——那应该算人类最早的打击乐吧?它的产生和它的消失,都来自于同一种力量。我站在钟鼓楼的影子里,抬起手腕,给佩戴的机械表拧紧发条。没有一个路人能发现,我在用这个动作为钟鼓楼唱一首无声的挽歌,我在和历史核对时间!
小题1:为什么说对于北京这座古老城市所经过的漫长历史,钟鼓楼是它朴素的“心脏”?小题2:从第三段来看,钟鼓楼落成以来有哪些意义?请分条简要概述。(6分)
小题3:末段中“我站在钟鼓楼的影子里,抬起手腕,给佩戴的机械表拧紧发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起笔将“高高在上的紫禁城、风起云涌的天安门”与钟鼓楼相映衬,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突出了钟鼓楼的地位。
B.“伴随着皇权被推翻,钟楼哑了,鼓楼聋了”,文章以拟人之笔,表明钟鼓楼完成了庄严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标志着新纪元的到来。
C.八国联军用刺刀捅破皮鼓,皮鼓“照样夜以继日鼓声不息”,象征着中华民族忍辱负重、不断抗争、坚强不屈的精神。
D.文章指出钟声鼓声“应该算人类最早的打击乐”,强调钟鼓楼在打击乐史上的意义,进一步表现了北京钟鼓楼的价值。
E.文章以钟鼓楼从诞生到消失为线索,以钟鼓楼象征过去的时代,表现了继往开来的主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庞白
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每每夜深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暖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
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已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
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的东西。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⑧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
小题1:第②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和好处。(4分)
小题2: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回答。(6分)
小题3: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请联系全文作答。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城市感到陌生,叙写中有自卑和自责;认为那种习惯了城市生活却非说不习惯的说法是矫情的。
B.“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作者面对城市生活时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C.文章运用对比写法,在深入剖析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状后,明白了自己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D.文章以“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为题,又在文中说“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都显露出作者从乡村到城市后那种无限的伤感和悲哀。
E.本文抒写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爱,笔触细腻,语言质朴而清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沙尘暴敲响了警钟
①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地球环境已有声有色、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人类。因此,今年世界环保日的主题定为:“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②今年入春以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边疆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在气象学中,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级。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称为“扬沙”;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称为“沙尘暴”。
③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我国50~6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则已达2460平方公里。
④据国家环保部门的分析,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的密度,50年代为60万只羊单位,90年代初发展到241..5万只羊单位,超过草场极限载畜量22.5万只羊单位。50年代那水草丰美、牧歌声声、成片羊群如悠悠白云游动于草原的富有诗意的兴旺美景已不复存在。如今,一眼望去,是被啃光牧草、土地沙化的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场成为扬起沙尘暴的沙源。再看看另外一个旗,由于产羊绒获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光。这个旗虽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沙化。羊绒业是发展了,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
⑤“羊绒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这句话确有警示感,但它还未道出问题的实质。八年前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针对沙漠化等全球七大环境危机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个基本精神: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生活方式改变指的是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它深刻地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环境恶化。换言之,将人类赖以生息的生态环境套上绞刑架的,正是当代盛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而包括羊绒业在内的任何产业,只要与大自然休养生息协调,就决不会充当环境的绞刑架。
⑥朱镕基总理最近在河北、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快防沙治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只图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不顾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以竭泽而渔的方式,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年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进入2000年之后,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在追求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小题1:根据第②段文字,把“扬沙”与“沙尘暴”的区别填入下表。
区别点
扬沙
沙尘暴
区别1
 
 
区别2
 
 
小题2:从文中看,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的第③段和第④段可以互换位置吗?其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全文看,第⑥段画线句“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句中加点词“警钟”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