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国学狂人”刘文典传奇的一生柳已青提起古籍校勘大家刘文典,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狂生的形象,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刘文典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国学狂人”刘文典传奇的一生柳已青提起古籍校勘大家刘文典,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狂生的形象,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刘文典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国学狂人”刘文典传奇的一生
柳已青
提起古籍校勘大家刘文典,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狂生的形象,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刘文典的逸闻广为流传,在安徽大学任校长时,与蒋介石发生争执,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在西南联大时期,跑警报遇到沈从文,喝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因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 这是人们熟悉的刘文典。
刘文典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一面。早年参加同盟会,师承刘师培、章太炎,发扬光大“章疯子”的狂狷个性,章太炎曾作联语“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赠刘文典。追随孙中山,担任秘书,起草英文电稿。在新文化运动中,刘文典加盟《新青年》,高举科学大旗。执教北京大学时,参与营救陈独秀,驱逐章士钊。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时,请陈寅恪出大学入学考题对对子“孙行者”。……在云南大学执教时期,被尊为国宝级教授,成了云南省主席的“座上宾”,吸食鸦片,是云南省政府特批的。1946年10月,刘文典为蒋介石60大寿写骈文祝寿。
《狂人刘文典》作为第一本为刘文典而作的传记,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
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章玉政在《狂人刘文典》后记中说,尽量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史家态度,强调故事性与学术性并存。写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书中有美中不足之处。笔者觉得有些地方作者下的判断过于草率了。
比如,刘文典被西南联大辞退这桩公案。有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分歧,即使相同的史料,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磨黑)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他的普洱之行遭到了联大同事的非议,认为她不堪为人师表。闻一多强烈反对,坚决不再聘请。即使刘文典收到了聘书,也要收回。于是,刘文典被联大解聘。章玉政在“恩怨闻一多”这一章,有为刘文典翻案的意味。刘文典磨黑之行,章玉政解释为生计所迫;刘文典贪食鸦片,章玉政归结为缓解丧子之痛;刘文典被解聘,归结为与闻一多的恩怨和矛盾。刘文典被解聘的真正原因,在梅贻琦延迟回复刘文典的信中,说得很明白:“尊驾亦已于春间离校,致上学期联大课业不无困难。”刘文典的磨黑之行,“自问实无大过”,但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精神独立,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
刘文典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魏晋风度和名士派头,这本传记抓住了刘文典的精神内核“狂”。章玉政认为,刘文典的“狂”,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与努力,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与逃离,是一种对尊严的坚守与把握。刘文典和他同时代的学者,在那个动荡起伏的时代,集体绽放“思想光芒”。
12.下列对刘文典的形象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人们熟悉的刘文典是一个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狂生的形象。
B.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时,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
C.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时期,喝斥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
D.刘文典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而自动离职。
E.刘文典是一个“狂人”,他的“狂”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
13.文章说“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的依据是什么?(4分)
答:                                                                
                                                                           
14.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是什么?依据文章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刘文典的“狂”。(6分)
答:                                                                        
                                                                           
                                                                     
答案
12.D E
13.传记《狂人刘文典》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
14.精神独立,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2分)刘文典的“狂”,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与努力,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与逃离,是一种对尊严的坚守与把握。(4分)(不太认同或辩证分析也可,只要言之有理。)
解析
12、D“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E“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错。
13、无
14、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17题。
梧 桐
晨义
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剂•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关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赖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流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
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气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动。
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
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再往后:就是雪声。扑扑簌簌,由疏朗的叶子加以整理。
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你看梧桐的年轮,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除了年轮,树木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除了音乐,梧桐还有什么呢?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等有一天梧桐干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爱恨悲欢就滔滔而出,—发无收。
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不幸的是,—棵梧桐却成了我的书桌。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敲,其声深沉宏美,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 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闻者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选自《散文》有改动)
1、“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8分)
答:
3.文中写“秋叶凋零”的一段,能否具体描写梧桐落叶的声音?为什么?(4分)
答:
4.“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18—2l题(18分)
永远的布花
王梅芳
大战过后的德国,一片废墟。两个记者步履沉重地走过,其中一个问:“他们还有重建家园的信心吗?”另一个指指地下室窗台上的花,肯定地回答:“有!有花的地方就有信心和创造生活的激情。”
忘不了外婆的布花,在那些贫瘠灰暗的日子里,那些北风卷着雪花呼啸着掠过村庄的寒冬,寂静简陋的农舍里,因为外公而被遣返还乡的外婆盘腿坐在蒲团上,打开从江西带来的一卷卷色泽鲜艳的布头,带着安祥的微笑,舞动剪刀,剪出一个个瓣,一片片叶,一朵朵花,一束束花。玫瑰、百合、月季、石竹,娇艳欲滴,层层的花瓣里似有幽香袅袅散出。待嫁的姑娘们蜂拥而来,羞答答地围着外婆,想要一束花放在未来的新房里。外婆慷慨赠予,老脸笑成了一朵花。外婆还把布花送给左邻右舍的农人们,让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粗砺的心感受到了美的震动和明亮而温暖的照耀。那么灰冷的草屋,那么荒凉而寂静的岁月,因了几朵布花而刹时生动美丽起来,日子也就过得有盼头了。
满腹诗书的外公死得很惨,他是饿死的。他曾有良田千顷,可死的时候肚里一粒米也没有。外婆在他的身边摆满了布花。没有面包可以,没有阳光可以,但生命里不能一日无花啊,那是一个人心灵的家园。
表姐萍下乡插队到湖南时带走了外婆的两束布花,我记得那是两枝嫣红的欲绽未绽的玫瑰。一年后,表姐乘的小船翻了,淹死在她养鱼的湖里,同船遇难的还有另外两名女知青。二十岁的表姐长眠在黄土之下,陪伴她的是那两束欲绽未绽的布玫瑰。表姐一米七六的窈窕身材,爱打篮球,梳着两条长辫子,笑起来酒窝忽闪忽闪的,她还没有来得及接受爱情,品尝生命所赐予的甘关醇酿,就遽然凋零了青春的容颜。但她拥有两束花所拥有的春之希望与梦想啊,在那无边的冷寂的黑暗里。
浪迹天涯时,我在随身的行囊里放了两束已显陈旧的布石竹,是家乡山野上那种小小的淡淡的野石竹,像母亲忧郁的目光,又像岁月深情的回望。其时祖国大地已是花的海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角角落落,繁花处处如云锦。但,我还是喜欢外婆的布花,有着温暖的质地和朴素的颜色,带着悠远的怀旧情调的布花让我的心灵沉静,让我时常想起那段日子,想起故乡积雪的山峦,冰封的河流,杨林梢头的喜鹊窝,以及青石农舍里的外婆和她永不颓丧与妥协的生活。让我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能挺直脊背,坚定对命运说声:不!
外婆八十六岁那年溘然长逝,至死前几天都还在摆弄花。她的梳成美丽圆髻的长发,漆黑漆黑的,不掺一根白发,我仔细找过,一根白的也没有,这让人惊奇。这使她总是漾着淡淡微笑的脸庞显得高贵,纯真而静谧,像一张天使的脸,苦难在这里留不下丁点痕迹。
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
一个有花的心灵永远不会萎落尘埃。一个有花的民族注定会强盛起来。
1、本文主要写的是“外婆的布花”,为什么要写记者在战后德国的对话?(4分)
2.你如何理解“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6分)
3.作者用“永远”来修饰“布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4.下列对本文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花”为线索,以外婆的“布花”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上四处盛开的鲜花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B.叙写表姐遇难的文字虽深含痛惜,却强调了表姐曾拥有“春之希望与梦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中华民族是爱“花”的民族。
C.“在那无边的冷寂的黑暗”的年代里,作者携带布花浪迹天涯,此时的布花是母亲气质、外婆精神的象征,给作者勇气与力量。
D.写外婆“梳成美丽圆髻的长发,漆黑漆黑的,不掺一根白发”是强调外婆出身的高贵。
E.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对一位女性在生活的磨难中剪制布花的描写,含蓄的表现了关系着民族以至人类的深刻而厚重的主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泰山很大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6分)
2.“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3.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6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D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
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与他的《胡同文化》一样,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答: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答:  
4、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一撮泥土
亨利•范•戴可
从前,在一条河边有这么一撮泥土。说来也不过是普通的粘土,质地粗浊;但它对自己的价值却抱有很高的看法,对它在世界上所可能占有的地位具有奇妙的梦想,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
头顶上,在明媚的春光里,树木正在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讲述着当纤细的林花和树叶开始吐放,林中一片澄澈艳丽时,它们身上所沐浴的无尽光辉,那情景,宛如无数红绿宝石粉末所形成的朵朵彩云,轻柔地悬浮在大地之上。
粘土懵懵懂懂地呆在河床,不断用种种远大理想来安慰自己。“我的时运终将到来,”
它说,“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的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一天,粘土发现它自己挪了位置,不在原来长期苦守的地方了。一铲下去,它被挖了起来,然后和别的泥土一起装到一辆车上,沿着一条似乎很不平坦铺着石块的路,运到遥远的地方去。但它并不害怕,也不气馁,而只是心里在想:“这完全是必要的。通往光荣的道路总是艰难崎岖的。现在我就要到世界上去完成我的重大使命。”
这段路程非常辛苦,但比起后来所经受的种种折磨痛苦却又不算什么。粘土被抛进一个槽子里面,然后便是一番搀和,捶打,搅拌,践踏。真是不堪其苦。但是一想到某种美好崇高的事物必将从这一番痛苦中产生出来,也就释然了。粘土坚决相信,只要它能耐心地等待下去,总有一天它将得到重酬。
接着它被放到一只飞速运转着的旋盘上去,自己也跟着团团旋转起来,那感觉真好像自己即将被甩得粉身碎骨。在旋转中,仿佛有一种神力把它紧紧缚捏在一起,所以尽管它经历一切眩晕痛苦,但它觉着自己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新的形状。
然后一只陌生的手把它投进炉灶,周围烈火熊熊——真是痛心刺骨——那灼热程度远比盛夏时节河边的炎阳要厉害得多。但整个期间,粘土始终十分坚强,经受了一切考验,对己的伟大前途信心不坠。它心想:“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看来我要么去充当庙堂殿宇里的华美装饰,要么便成为帝王几案上的名贵花瓶。”最后烘焙完毕。粘土从灶中取出,放在一块木板上面,让它在蓝天之下凉风之中去慢慢冷却。一番磨难既过,报偿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木板之旁便有一泓潭水,水虽不深也不很清,却波纹平静,能把潭边的事物公正如实地反映出来。当粘土被人从板上拿起来时,它才第一次窥见了自己新的形状,而这便是它千辛万苦之后的报偿,它的全部心愿的成果——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线条粗硬,又红又丑。这时它才感觉到自己既不可登帝王之家,也不可能入艺术之宫,因为自己的外貌一点也不高雅华贵;于是它对自己那位无名的制造者喃喃报怨起来:“你为什么把我造成这等模样”,自此一连数日它悒郁不快。接着它给装上了土,另外还有一件东西——是什么它弄不清,但灰黄粗糙,样子难看——也给插到了土的中间,然后用东西盖上。这个新的屈辱引起了粘土的极大不满。“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但是过了不久,粘土又给人放进了一间温室,这里阳光和煦地照射着它,并且经常给它喷水,这样就在它一天天静静等待的时候,某种变化终于开始到来。某种东西在体内萌动——莫非是希望重生。但它对此毫不理解,也不懂这意味着什么。
一天,粘土又被人从原地搬起,送进一座宏伟的教堂。它多年的梦想这回终将实现了。它在世上的确是有所作为的。这时空际仙乐阵阵,四周百花飘香。但它对这一切仍不理解。于是,它便向它身旁和它一模一样的另一个粘土器皿悄声问道:“为什么他们把我放在这里?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向我们张望?”那个器皿答道:“怎么,你还不知道吗?你现在身上正怀着一颗状如王冠的美丽百合。它那花瓣皎白如雪,它那花芯有如纯金。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这里,因为这株花乃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花的根就在你的心里。”
这时粘土心满意足了,它暗暗地感谢它的制造者,因为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泥土器皿,但里面装的却是一件稀世奇珍。
(选自《英美近代散文选读》)
1、一撮泥土从普通的粘土到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后,经历了种种磨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泥土所经历的磨难。(4分)
2、一撮泥土被制造成一只普通的花盆后,先是对制造者抱怨,后来又对制造者感谢,它抱怨什么?感谢什么?(4分)
(1)抱怨的是
(2)感谢的是
3、文中多次描述了粘土的心理活动,请简析下列语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1)“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的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2)“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
(3) “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用“泥土”象征“人生”,借助泥土的经历,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全文内涵深蕴,发人深省,启人智慧。
B.文章第二段写树木在明媚的春光里讲述它们的光彩、荣耀,与泥土的长久被埋没形成对比,突出了泥土渴求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
C.文中“无名的制造者”和百合的“移植者”、“养护者”帮助泥土最终实现了远大的理想。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含哲理,运用泥人手法,写出了泥土由空虚到坚定、由失望到喜悦的过程。
E.文章的开头写泥土对自己挤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坚信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结尾写泥土的愿望终于实现,前后照应,构思巧妙。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