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对古典乐坛击一掌施雪钧过20世纪中期的辉煌年代后,古典音乐进入了多事之秋。开音乐界潘多拉魔盒的是英国乐评界奇才诺曼莱布雷希特。他在《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对古典乐坛击一掌施雪钧过20世纪中期的辉煌年代后,古典音乐进入了多事之秋。开音乐界潘多拉魔盒的是英国乐评界奇才诺曼莱布雷希特。他在《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古典乐坛击一掌
施雪钧
过20世纪中期的辉煌年代后,古典音乐进入了多事之秋。
开音乐界潘多拉魔盒的是英国乐评界奇才诺曼莱布雷希特。他在《谁***了古典音乐》一书中,将神圣的音乐界无情地捅了个大窟窿,告诉你一个另类音乐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宏著,列举出很多确切的证据以及活生生的例子,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私欲。以往人们景仰和崇拜的古典音乐大牌明星、艺人,在他的笔下,一个个排队过滤。
坦率的说:对这本厚达400多页的书,笔者爱不释手,认为是近年来读到的音乐书籍中的好书。在钦佩作者的学识渊博、笔法犀利、目光敏锐的同时,更为诺曼的无畏勇气所感动。作为英国《每日电讯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音乐评论家,他有值得当今乐评家们认真学习的地方。
读西方音乐史,看到的差不多全都是正史和“神话”般的传奇。而诺曼却告诉我们书上很难看到的台前幕后的真相:“相比之下,帕瓦洛蒂一年进帐1500万美元,多明戈1000万美元,帕尔曼500万美元,穆特则为250万美元……古典音乐一方面衰落到需要靠政府的补助来维持一丝气息,一方面却有替特定艺人带来比不少运动转播广告收入还要高的酬劳。”作者痛心的写到:金钱,正在侵蚀音乐心灵并对古典音乐带来致命的影响。
何曾不是呢?诺曼幽默地说:B“乔治迈克打个喷嚏,古典音乐就染上了肺结核,迈克尔杰克逊因儿童性***扰案被捕时,索尼古典立刻就被送进了监护病房。世界杯橄榄球赛的一场掷球争议,弄得卡纳娃无法上场献艺……还有:多明戈为了洛杉矶奥运会演唱会,毫无歉意地取消与柯文特花园早已签定的普契尼《西部女郎》的演出:卡雷拉斯因为非法索取及收受每场十万美元的演出暗盘而遭受罗马警方传讯;帕瓦洛蒂在贫困的菲律宾开演唱会,一张最高2500美元票价相当于一般人五个月的薪水,歌唱家们依然拿得心安理得……”
每当神圣的音乐响起时,普罗大众对大师和音乐家充满了虔诚之心。A人们不会想到,美妙旋律的背后是节节抬高的价码,金钱已经开始入侵音乐演出的品质。那些空中飞人与经纪人已经习惯在疲惫的赶场中对付价格不菲的音乐会。我相信,爱乐大众如果读到这些内容,对音乐的美感以及对大牌明星的虔诚之心,一定会打一些折扣。
在电器工业,军火工业主宰着古典音乐命运的今天,音乐产业已成为娱乐业的附庸。诺曼讥讽地说:4、“纽约第六大道或西雅图的一纸和约,就可以让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古典音乐从此不见天日。音乐活动的命运在老板们手中钢笔落下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任人宰割的命运。”可怜的古典音乐,过去纯朴真诚的欣赏环境和健康生态遭到了破坏,音乐品质的沦丧已流失了大量有素质的听众,前景开始黯淡。
也许有人会说,诺曼莱布雷希特的说法太偏激,危言耸听,或是庸人自扰。但笔者以为,尽管书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有些说法严厉了些,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谁***了古典音乐》一书,让你直面现实、思考未来,是本不能不看的书!
题目:
1.“对古典乐坛击一掌”的含义是                                  
2. 诺曼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是                                    
3.文中划线的句子A的宾语是                                     
4.仿写诺曼的讥讽,选择一个角度表述你对你所了解的音乐现象的评价
                                                                  
5、文中画线的句子B运用了        修辞,其意义是                  
答案

1.    揭露古典音乐坛阴暗的一面
2.    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私欲
3.    主语:人们    谓语:想到     其余全为宾语
4.    略
5.    比喻   金钱正在侵蚀音乐心灵并对古典音乐带来致命的影响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种常态
鲁迅笔下的那个阿Q有没有尊严呢?
阿Q其实是很在乎这件事的,可阿Q越是在乎,就越是弄巧成拙,弄的非但毫无尊严,而且成了大家的笑柄。说来说去,阿Q根本就不知道尊严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人想要得到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东西,就免不了要出笑话的。
几年前我曾在一辆长途旅行的车上听到一个人在闲聊,讲他们单位的效益如何如何好,奖金如何如何多。最后,那人总结道:我们单位的人买菜从不讲价,哪像有的人跟菜贩子讨价还价的,一点尊严都没有。
这比阿Q要强的多,因为很具体,既买菜不讨价还价就是尊严,否则就没有尊严。我当时就想,说这话的人除了买菜之外买不买其他东西?买一篮子菜不讲价,买一火车菜讲不讲价呢?买菜不讲价,买飞机讲不讲价呢?想来想去,我觉得说尊严的那人可能只知道干活能挣钱,并不知道自己买菜的钱是怎么来的。
不管怎么样,有了钱就可以说尊严了。说白了,好象尊严就是钱。要这么说,还不如阿Q了。阿Q还想着往革命党里混,想着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临死前还想着给自己画一个很圆的圆圈呢。鲁迅先生自然是看出了些名堂的,书中写抓阿Q时,居然出动了二十个大兵,还架起了机关枪,本来找个小罗罗,带根麻绳去就可以解决的。先生也算是给足阿Q面子了。
当然了这些都不如钱来得直接和实在。现在人就不兜这个圈子了。
又想起了周瑜打黄盖。
周瑜要用苦肉计,却要借黄盖的身子板,虽说最终破了曹操,黄老英雄功不可没,可毕竟当着蒋干这家伙的面挨了周瑜的一顿暴打,这黄盖的尊严又该从何说起呢?说起来,还是黄盖官小,否则挨打的应该是周瑜吧。常言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得轻巧,我看未必。愿打的不知是否于心不忍,愿挨的必然是万般无奈。只是大敌当前,个人就顾不得许多了。也许胜利了就有了尊严?
中国传统中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即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了人上人,自然就有了尊严,至于那些虽然也吃了苦而终归没有成为人上人的,唉,不提也罢。这里把尊严当成了终极目标其过程也就无所谓了。按照这样的理解人的一生有尊严的时刻只是某些段落,人群中有尊严的人也只是某一部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先小人后君子这句话。就像是人们都相信人是猴子变来的,要做人就的先做猴子一样。
而我是不相信这种道理的。我相信尊严不应是一个目标,而应是一种常态,他贯穿与我们每个人的每时每刻。他更主要取决于人的品格,与贫富贵贱无关。也许猴子一旦带了帽子或做上了轿子就自以为是人了。可看来看去,还是尖嘴猴腮的,毕竟不像个人样。这事是人都知道,只有猴子自己不知道。
1.在我们学过的《阿Q正传》中找出一个例子说明阿Q是很在乎尊严的                                        
                                                                         
2.文中列举了几种对尊严的理解:有钱了就有尊严,胜利了就有尊严等,这些理解的核心是                                                                           
3.文中加重写的“这种道理”是指                                           
4.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句子的意思                                           
5.“做人就先做猴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就着句话谈谈你对尊严的理解                                               
6.作者为什么说那人“并不知道自己买菜的钱究竟是怎样来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佛国的矛盾
鲁彦周
近日陪邓友梅兄拜了一次九华山。我说拜是因为九华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去九华当然是为了拜佛。但说拜佛似乎也不准确,九华同时又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所以人们去九华又不仅是拜佛,更多的人还是为了旅游。所以九华山除了是佛地,还是旅游胜地。不仅是九华,四大佛教名山莫不是如此。
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往往不惜工本,大量投资或是引进资金来对佛教名山加以建设,并且成立了得力的管理机构,还有相当的级别如县或是县以上机关。这样为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在山上大兴土木,大搞建设。公路、办公室、酒店、街道、商场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不仅如此,随着客源的兴旺,各种企业、商人、小业主、手工艺人也迅速聚集起来,歌舞厅、娱乐场、酒楼、茶馆等也都发展起来了,于是自然地就形成了街市,一座本为修行而兴起的佛教圣地,便自然的被改造为新兴的旅游名山。我到过几个佛教名山几乎都是如此。
这是好事还是不好,我不敢说,但这是时代发展使然,不能归咎或归功于哪些人,这也叫无可奈何时势造“山市”吧。
这次我和邓友梅来九华,不知他的感觉如何,可是我在这小小的九华街上逛街时,却还是被这里的热闹、繁华、喧嚣所震动,歌舞厅里的现代流行歌曲和佛寺里的钟  声同时响起,身披黄色袈裟的和尚和灰色衣服的尼姑同最时尚的城市来的情侣们并肩而行,商场里的叫卖声,酒楼里的卡拉ok声,在小街上、在佛寺前飘荡......使我又是惊异又是感慨,这里到底是佛地还是闹市?王安石的九华诗云: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鸣廊……吟猿递空壁,宿鸟惊飞霜……现在还有这样的境界吗?这也使我很自然地想起多年前我来九华山时的情景。那时九华山还真是一座“松月影寒生碧落”的佛国。
那时进山,当时没有盘山公路,但是一过庙前镇,一过二圣殿,便是一种佛山的境界了:那幽僻的小径,那参天大树和满山的竹林,那树上的藤萝和石上的苍苔;那阵阵的松涛竹韵和远处的水声鸟声……便都从这曲曲折折的小青石板路上,向我袭来,使我陶醉,使我如入画境和音乐天赖中。那时的人自然很少,偶有身背黄袋的香客从这条石板路上走过,他们是满脸的虔诚,有的甚至三步一叩首,汗水从他们的头发上顺着腮流下来。那情景真是感人。当你与他或她同行的时候,你自己也会变得虔诚而严肃了。一天门有副对联:“到此已非门外汉,进来便是个中人。”的确,那你进了山,确会有这种感受,不是亲自在那被竹荫树笼罩着的石板路上走,你是感受不到的。
那时的九华街,虽然是街市,却是很安静的,你在街上能听见对面钟楼上的沉沉的钟声,听见街上的溪水的淙淙声,听见庙里的钟磬和和尚或是尼姑念经的声音,那时的街上也有着浓浓的香火气。他的风格和佛地是统一的、和谐的。山峰的秀丽和佛庙的庄严组成统一和谐的境界。因而令人竟进入这里就如同感受了一次灵魂净化。我有幸在闵园一尼庵住过一晚,那时当年的佛教会给我安排的,佛教会请这个庵的师徒临时让出房子给我们住。夜晚月光透过竹林洒在庵堂的庭院里,院里的花草反出阵阵清香,而门前的流水和竹叶的沙沙声相互应和形成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我在这庵里徘徊,仰望星空,低首佛前,真不知自己身在何出,那时人间的一切烦恼全都消融于九华仙境中去了。当然那时让人心灵净化的也不仅是闵园,从闵园的彗居寺开始的上天台的山径,也都是山景和佛境,人工和自然,庙堂和险峰的最美妙的天然融合,令人在爬石阶时,完全忘记了疲劳,人们只觉得走入的是最虔诚的佛境地界。
那时的九华山真是一处最美最静最令人灵魂安宁的佛教名山,它是无可代替的。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切都大大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安宁清净,现在是不可能有了,现在的九华山是繁华的,是方便的;现代化设施的高档酒店,现代化的索道和缆车,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商店,满街的红男绿女,卿卿我我、歌舞声声和佛教名山,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九华山所在地区的领导,已经深深感觉并认识到这个矛盾,认识到这个矛盾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还将更加激化。为此,当地领导除了在前几年就已下了决心整顿九华山街的市场和社会秩序外,去年还毅然下决心把现有的九华山管理机关迁下山去,大批人马也即将随之下山,缓解九华山街人多的压力。让九华佛山回归到一个清净的佛境。
迁出管理机关,这可不是一件小举动,九华山管委会是一个副地级的管理机构,它的下设机关可说是应有尽有,党委行政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管理以及所有行政部门加在一起,它的工作人员便能组织成一座城市。还有依靠这些机关和为它服务的机构呢?它的家属和从业人员又该有多少?这些人统统迁下山,在九华山脚下组成一座新城,这对于恢复佛地的庄严与净化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关于这个决定我觉得是有远见的,往后山上的人除了游山者,便是香客和佛教徒了。这样九华虽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回到当年那样的满山清风流水却无人的境界,确实可以突出佛教名山而以自己的特色闻名于世了。
我衷心祝愿九华新城能够尽快建设起来,我更祝愿这座以金地藏菩萨为代表的名山,是一座“崖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
题目:
1.文中所说的佛国的矛盾是                   
2.王安石诗“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鸟廊”的境界,作者是如何展现的?找到文中描写的语段                              
3.“那时你进了山,确会有这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指                             
4.“树梢谪仙家”的“谪仙”在传统文化中是指                                      
5.另选一主题仿写文中关于“佛山的境界”的描写(8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不是一个缺少美女的时代。
6月,与美共舞的季节,如往年般。偶尔不同的是今天的舞者来自多米尼加,一个有着棕榈树般肤色的18岁少女。
少女荣耀了一个国家,因为美丽从未与他们如此靠近,但一个责任也随之而来。当环球小姐的皇冠嵌入少女的发髻时,一部分人开始呼唤:她将为整个国家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振兴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为这个拥有800万人口的国度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美丽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
其实,美丽自古就非纯粹。那场打了10年的特洛伊战争,仅是帕里斯王子为了换取“有主名花”海伦的芳心。他得到一份充满罪恶的爱情,而冤孽大可以说是发端于“倾国”的美色。只是当“罪人”海伦走进庄严肃穆的审判殿堂时,那些本是满怀仇恨和正义决意置美女死地的元老们,心跳已经紊乱;长袍从她的肩上滑落,美丽无瑕的胴体忧郁地展示着。于是,再没有人认为这上帝的完美杰作有什么罪需要凡人来审判。
因为,美,是不能审判的,没有人具有审判的资格。古希腊人浪漫,他们明白了。但后来的人们却离这个目标起来越远。
我们不知道那个有着加勒比海灿烂般眸子的少女,能否承担起一个国家复兴的重任。或许,在她决意选美之前,先前的N位环球美女以及N趟各色选美大赛已经让她有所准备;或许,美丽从来就是一只寄居蟹,附着于形象大使、商品代言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一种以美为衡量单位的交易。
成功之类,如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把自己作为礼物奉送给凯撒,以换取国家的统一和女王权位。动机算不得高尚,但程序却很审美:侍卫扛着一卷精美的地毯来到账中,徐徐展开地毯,一丝不挂的美女妩媚登场――美女正是女王自己,兵不血刃,一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被征服。
失败之类,如关云长月黑***貂蝉,***美女很快意,关公挥刀,美女人头落地,那一刻想必青龙偃月刀委屈得黯然失色,赤兔马羞愧得悲哀嘶鸣,好没道理的***戳。
相比之下,倒是难得有一位懂得欣赏女人之美的宝二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看了就清爽”,连女子的脂粉也要讨了来品味。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抑或哪怕是塑造他的那个才子,怕是对古希腊“尚美”一事也并不知道,然而,却能做到如此纯粹,恐怕只能说明,美就是一个常识。
美就是美,我们回到常识,回到本位,回到自然。
就像我们看到来自地中海的“尤物”莫尼卡·贝鲁奇,在《不可撤消》的哪个阴暗地道里,被撕碎蹂躏的九分钟时那样愤怒;就像看到卢浮宫里的那尊维纳斯,勾勒着属于自己心中的美丽双臂;就像看到一位擦肩而过的婀娜少女,发出啧啧赞叹……
今天,我们用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视角,发现美,定义美,欣赏美,用数字,用符号,像那句来自奥林匹亚山的诗句――“唯欧几里德,得见赤祼的美神”。
1、“唯欧几里德,得见赤祼的美神”中“赤裸”呼应文中       其含义是               
(用文中的语句)                                        
2.“美,是不能审判的,没有人具有审判的资格”的含义是                                                  
3.按照作者的观点,如何理解中国“红颜祸水”的古语。与文中哪个例子很相似?
                                                                    
                                                                    
4.阅读本文,结合作者的理解,谈谈你对今天“美女经济”的看法?                 
                                                                             
                                                              (15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童谣
伊人
雷群明兄近时惠赠一册《中国古代童谣》,这是他和夫人王龙娣十多年前的旧著,但却又可以说是“新书”,因为这次重版配上了不少插图。群明兄说,新瓶旧酒,“也算时髦一下了吧”。人靠衣装马靠鞍,如此“时髦”一下,新版确实比旧版“好看”多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库藏中,有两宗“奇哉怪也”的藏品;闺怨诗(词)和童谣。如果说闺怨诗(词)99%是出自男人手笔的话,那么,古代童谣就是100%由大人们来“捉刀”了。而且,男人们写的闺怨诗(词),把闺中(或深宫)女子幽怨的愁态、心情和口气,往往描摹得惟妙惟肖;而古代童谣却不然,那绝大部分童谣既没有童味童趣,而且讲的也净是跟小孩子浑不相***“大事”,比如讽刺权贵、针砭时弊等。倘若不知中国古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就很可能要为之讶异:古代小朋友们怎么如此关心政治?这当然不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儿童特别成熟,忧国忧民;他们传唱大人教给的童谣,恐怕也像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童谣的内涵和意图,想必他们大都是不甚了了。那么,那些大人为什么不径自表达或鞭挞,却要隐身于后,借托“童谣”的名义呢?这当然跟专制统治下的言路壅塞有关,历史上像魏征、包拯以直言谏诤而得善终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直如弦,死道边”的惨痛实例。在奸恶当道时,就更为凶险莫测,东汉时质帝刘缵很反感权臣梁冀的专横,有一次在朝廷当着大臣们的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恼怒之极,当即派人将他毒死。皇帝尚且如此,遑论余类。借托“童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童口口相传,可以造成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本来只是统治者上层的人事,编成童谣传唱开去,往往就会弄得世人皆知。古代的孩童似乎成了被利用的“大众传媒”。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曾有一批学者对包括童谣在内的歌谣发生研究的兴趣,但后来却又沉寂了下来。群明兄寄意“冷门”课题,潜心于童谣研究,著成《中国古代童谣》,诚如赵景深先生所嘉许的:“这本书可以说在童谣的整理和研究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然而此书虽有学术价值,却又并不使普通读者觉得艰深。书中上至远古帝尧,下至清代,遴选八十余首童谣加以赏析,介绍与每首童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这样赏读起童谣来,就清晰了然而且有意味了。比如这首《元康中京洛童谣》:
南风起,吹白沙。
遥望鲁国何嵯峨,
千岁骷髅生齿牙。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真不知这首童谣说的是什么,就像群明兄说的,有些童谣“简直像没嘴的葫芦,不知里面卖的什么药”。不过,经作者一番历史的解析,就使人豁然晓悟,并领略到它的巧妙之处——原来,“南风起”是隐喻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得势弄权;“吹白沙”是指贾南风陷害皇太子(小名“沙门”);第二句暗指她与封在鲁地的贾谧勾结起来为非作歹;最妙的是最后一句,用“千岁骷髅生齿牙”讽喻祸国殃民的贾南风。群明兄说:“《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形象的创造,不知作者是否从这里吸取了灵感?”这是很可能的,毕竟这首童谣中出现的这个创造性的形象,比吴承恩笔下的白骨精要早一千多年呢。
书中类似如此巧妙的童谣有不少,《如宋徽宗时京师童谣》中“***了童蒿割了菜”,“童蒿”和“菜”是分别指权奸童贯、高俅和蔡京;而《天顺丁丑童谣》传唱的“京城老米贵,那里得饭广!鹭鸶冰上走,何处寻鱼谦!”则是正面的隐喻,范广(饭广)和于谦(鱼谦)都是蒙冤而死且受世人怀念的忠臣。……巧妙归巧妙,但让天真烂漫的稚童传唱这样的政治歌谣,毕竟是不相称,而且太沉重了。童谣本该是充满童真童趣,活泼欢快的。书中有一首明代的《小儿戏具谣》:
杨柳儿活,抽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死,踢毽子;
杨柳发芽,打拔儿。
这才是纯粹的童谣,可惜太少了。童谣的沉重,其实也折射除了历史的沉重。
(《中国古代童谣》,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时髦”、“好看”的含义分别是                       -。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闺怨诗(词)和童谣的共同特点是                   ,不同之处是                                -。
3文中以《元康中京洛童谣》为例,既说明了古代童谣                     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童谣》一书                           的特点。
4结尾“童谣的沉重,其实也折射出了历史的沉重”,是指                   
5按作者的理解,从内容或形式上评析《小儿戏具谣》。(10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忘不了,鲜血从那中国孩子的胸膛涌出
1945年5月间,我正在满洲国热河省担任基督教传教士,被征派到山海关守备队。这里的设施原来是供应一个连队长期驻扎的,现在只驻一个守备中队,一百几十个人,粮食、装备样样富裕,日子过得平淡无奇,既没有敌人来犯,也无需出兵讨伐。
一天,两个农家孩子被捉住,送到我们哨所。这本来不算什么事,但中队长想寻个事由显摆自己忠于职守。当时我当这个部队的翻译,立刻被叫去审问这两个少年。我发现两个不过是当地农家子弟——两兄弟,一个十八,一个十六。他们没有意识形态倾向,也明显不是八路军特工。我通过曹长报告中队长,顶好是把他们放掉。但长官就是想把他们当八路军探子来处置,不管他们是还是不是。这样一来,他和他的中队就能记上一功。我的建议给顶了回来。当晚,在哨所的房檐下放了一个临时扎起的笼子代替班房,把那两个孩子关在里头。但那些已经习惯于平安无事状态的兵士,站岗的时候打起了盹。到了下半夜,那两个少年破笼而出,逃掉了。卫兵们慌里慌张地追出去,年纪小的一个给抓了回来,哥哥隐没在黑沉沉的夜幕里。
第二天一大早,中队长怒气冲冲把全队人马召集到后院,命令立即当众处决这个孩子。在八月如火的阳光下,被剥掉了上衣的少年,坐在一个深坑边上。突然,中队长对我说:“用中文给他做临终祈祷吧!”我一直紧盯着这名长官,使劲忍住才没朝他大喊:“他不是八路,不过一个不晓事的农家孩子,把他放了吧!”一个强劲的声音在我脑海里响着:“你不是一个传教士吗?你应该救这无辜的孩子。“
但如果我胆敢开口,失去理性的中队长和别的军官径直地就会把我也当叛徒处置。我的脑子乱成一片,全身战抖着。按中队长的命令,像梦游一样磕磕绊绊走向那孩子,跪了下来
昨天我审问他的时候,曾经向他保证:“你们没罪,我会尽量让他们放了你们。“这时,那孩子正怔怔地望着我。我对他说些什么呢?我用中文告诉他:”我没权,救不了你了。我是个胆小鬼,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只能向我的主祷告。你要是信什么神,也向它祷告吧。”在这之前,他一直喊着:“MaYa,MaYa,(妈呀,妈呀)”,这时,他闭上眼睛,安静了下来。
中队长命令连里年岁最小的一个兵用刺刀行刑:把那孩子一刀刺死。那个小兵端着枪站着,怎么也下不了手。“看老子的!”一名军曹说着,一刀刺进少年裸露的前胸。那孩子的脸立刻变得惨白,鲜血从胸膛从喷涌而出。
直到今天,我依旧感到悲伤、感到罪孽深重。我忘不了那孩子鲜红的血。
(二桥正夫  72岁  幼儿园院长 沼津市)
1第一自然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2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反映了作者当时                                 的心境。
3文中写“那个小兵端着枪站着,怎么也下不了手”的细节,作者是日本人的事实说明                            
4“我忘不了那孩子鲜红的血”的含义是                                       
5谈谈你的读后感。(15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