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严 复叶兆言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严 复叶兆言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严 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来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严复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潜心译书。
严复的翻译比较有系统,他懂外语,所以不像林琴南那么离谱,逮着什么是什么。谈到严复的翻译,通常要说的是他的“译例言”,即后人屡屡要说的信、达、雅,这三个字已成为翻译界的老生常谈。
严复对民国以来的任何政治运动,一概持反对态度。让人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他为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然而在对待民主,自由,共和,平等,这些常见名词上表现了极度保守主义的观点。   
严复甚至对推翻帝制,也有着常人所不同的见解,认为推翻大清朝未必是什么好事。他不是保皇党,从来就没有动过殉清的念头,只是反感革命,反对空口说爱国,说自由。
严复一世的英名,毁于“筹安会”六君子。事实上,严复列名筹安会,纯粹是瞎起哄,因此当局后来通缉“筹安肇首”,有意将他排除在外。据说通缉令没有颁布之前,盛传要抓他坐牢,林琴南匆匆赶到他家,劝他逃走。严复毅然拒绝,说:“俯仰无愧怍,虽被刑,无累于吾神明。庸何伤!”他表现得很英勇,很正气凛然,然而赞成袁世凯称帝,是个人名誉上永远洗不掉的一个污点。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后人长时间不愿意提起他,显然和晚年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有关。
18.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中国海军起步比日本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这也注定了严复海军名将之梦的破灭。
B.由于武人出身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严复翻译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他的译作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巨大冲击。
C.严复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既不保皇,又不赞成推翻清朝;既介绍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又有保守主义观点。
D.本文引用严复文章的有关内容和他的原话,以及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人物叙写方面注重史实,客观真实。
E.本文叙议结合,既通过丰富事例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又恰到好处地对严复进行了评点。
19.文中写林琴南,对叙写严复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0.鲁迅曾称赞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严复的“锐敏”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答案
18.B、E
19.运用对比(反衬)手法,1分)既突出严复的务实英勇,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理性思想的追求,对国民思想的启迪意义;(2分)又突出严复翻译态度严谨,翻译水平高。(1分)(答对一点得2分)
20.示例:体现在思想方面。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在理解时代、观察社会方面,严复确是一个感觉锐敏的思想家。(2分)首先,他著译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宣传进化论观点,是现代文明的窃火者,开启了一代新风,影响巨大。(2分)其次,他富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通过中西历史的比较,深入探讨中国落伍的原因,提出要认清时势、要自强自立的思想,意义深远。
解析
18. B.严复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并非受戊戌变法的影响;E.“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有误。
19.对比(反衬)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0.可从思想启迪、政治意识、创新进取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就其内容与属性而言,不总如英语中这一词汇所指,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相反,较之以物质或文字形式保存的经典文化,其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更具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从而达成不令而行.化成天下的目的。
我国近年来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强势作用;对这部分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仍存在许多未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根植底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固有特性还未得到更充分的发扬与光大。那种滤干具体的环境与氛围.一味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做提纯式的孤立处置的做法,掩盖剥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相关性。结果,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走不进今人的生活,今人也无从成为其自觉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因此如何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生态的自然样貌,并将其融入今人的生活,实在是当务之急。
在科学认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方面,需要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文化的习熟与遵守。在古代,是通过祭祀.祈禳和节庆等活动的温习,获得濡染与熏陶,然后养成对家国的认同,对礼仪的归服.今天,这种价值还在,只不过在与当下的互动中,它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奥运会祥云小屋中的传统技艺演示,北京寻常街巷里人们所体现的礼貌与亲善,正根基于这种文化.所以,只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不懈地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乐意照以实行,从而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生命。  
当然,还需要从其它方面作努力。如有必要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究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使之既有传播热心,又有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热情,并从中发展出对人生合理的知识.对生命优雅的态度;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与规程,然后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7.下列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的总称。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既是历史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是一种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   
C.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内容与属性方面并非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
D.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独具的特性。
8.本文认为保护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要进行研究与努力,不属于此方面的是
A.专家要通过认真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
B.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C.在习熟与遵守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前提下,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D.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经典文化相比,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更具有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种提纯式孤立处置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
C.由于今人无法成为传播者与践行者,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D.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就能做好传承工作,并延续其生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易善锋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 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6.小题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王之涣的《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C.《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D.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7.小题2:对作者在文章第4段大量引用史料的目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雨土”天气现象的记载, “黄沙直上”可能是这种天气现象的如实描写。
B.作者引用《旧唐书》中关于“雨土”天气现象的记载,是为了说明王之涣的时代,玉门关一带确有可能发生这种天气现象。
C.这段文字与前面的论述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说明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写黄沙弥漫的悲凉之景而不是写边塞风光。
D.这段文字引用历史文献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时,准确地写明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景,目的是增强说服力。
8.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C.持“黄河远上”观的人没有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也不能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主要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唐朝的潭水
邸玉超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流水不腐,铁梨木刻印的宋版书虽然已经发黄,但时间的木纹仍然清晰,班驳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与别人共享的东西不多,似乎惟有苦难与文章,才好共同分享。柳河东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时都是读过的,那时心智懵懂,读时囫囵吞枣,读后过眼云烟。体味了人生冷暖,积淀了岁月沧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时的永州,是挺偏远荒蛮的。被贬永州的柳宗元,有点山野农夫的样子,茅舍旁栓着倔强而冒失的毛驴,篱畔的野草出没着黑质而白章的花蛇。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宠辱而不惊的?何况那么显赫的达官贵人。好在文人的优势在失势时真正显现出来了。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时明亮起来。《小石潭记》,全文仅193字,除去文末记述同游者的文字,实质只有167字,却写活了一溪水,画活了一潭鱼。那溪如鸣佩环,隔着缜密的竹林,老远就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声响。汪积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虚无:“鱼皆空游无所倚”。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为坻、为屿的石上,伴青树翠蔓的倩影摇曳。不着水字,水意淋漓。是写生式的,如同苏俄作家米普里什文写抒情小品,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春天口授下写的”。也是写意的,如中国画。顾恺之论画事时说:以形写神。柳先生文中之形色,是描摹自然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其情致之清超乎世俗,其意境之远逶迤笔外。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借景抒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联想到他北望故园,独钓寒江雪时的凄怆心境与感伤情怀。人活着,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见。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种超脱;能为一汪水感动,也算是一种幸福。
早几年,曾读过著名画家吴冠中画的一幅《观鱼》,画中的池潭群鱼信游,光影婆娑,笔墨技法无以挑剔,只是构图稍显局促,少些意境,尤其画亭上拥挤不堪的观鱼人,似乎粘了些粉气。文有文的不足,画有画的局限。像柳河东先生这样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文章,古来也不多见。年前游湖南,未得机会到永州拜会小石潭,甚觉遗憾,稍可弥补的是,在张家界武陵源见到了类似的溪和潭。据说,是吴冠中先生最早发现张家界的秀美风光,才使得这处深藏闺中无人识的人间胜境远播海内外。南国有嘉木,潇湘多才子。凤凰城的沈从文写尽了湘西风土人情,惟独不见永州的山水风物,也许是因为前人柳宗元捷足先登的缘故?喜欢食蚕豆豉和蕨菜的湘籍画家黄永玉,对湘西北的张家界钟爱有加,但不知他画过湘南永州的小石潭没有?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
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鱼可能已成为化石,而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
(节选自《散文》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义。(4分)
答:
20.  小题2: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东的文章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请写出其感受的具体内容。(4分)
答:
21.  小题3:文章以浓墨重彩详写吴冠中《观鱼》画面的内容,和其他画家作家未能涉笔小石潭,其用意是什么?(5分)
答:
22. 小题4: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超脱和幸福的理解。(5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拯救“京广大动脉”
1月25日下午,湖南郴州白石渡,在冰雪和冻雨中苦撑了两周的巨大输电塔轰然倒下,4个小时后,从深圳开往湖怀化的N582次列车,行驶至湖南耒阳时失去电力,突然刹住……自这一刻起,湖南郴州至衡阳段,成为京广线的阻梗区。当晚,数十辆列车被迫停在铁路线上。
截至次日凌晨4:00,京广线上共有136列客车晚点,近30万乘客滞留广州。远离事发之地的广州成为风暴中心。
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眼里,重点就是广州火车站,“不出事就是本事,如果有事就是大事”。1月27日,黄华华提出了“一刀切”的方案:持2月1日以后票的旅客不能上车。而铁道部则认为广铁调整所有列车,乘客按方向上车,而非车次。
这天,广铁的《致广大旅客的公开信》在数十万滞留旅客中传阅:其一,1月27日至2月6日,停止售票;其二,之前所购的车票10日内有效,并可随时全额退票。
政府方面尽全力将旅客尽量分流出广州火车站。从26日开始,地铁站广州火车站禁止旅客直通火车站候车大厅,一律往广场。同时,指挥部发出了“请留在广东过年”的紧急呼吁,而铁路部门背负着国务院的最高指示:想尽一切办法送旅客回家过年。
如何放人进站,更是被双方的春运指挥部反复探讨,但这又无法规划。铁路方面将所有等候调度的车集结在广州塘西车站,按方向分发费尽脑筋……
京广大动脉“断裂”的根源在于电力中断,那么,电力为何会中断?
每一段输电铁塔,都是按照以往分析的气象条件设计的。湖南电网很多线路平均覆冰厚度达40毫米至60毫米,远远超过设计的原始使用条件。
覆冰超限是导致电塔倒塌最大的因素。除此之外,部分微气象造成线路覆冰不均匀、导线剧烈舞动也都可能造成倒塔。另据介绍,在线路工程的造价中,铁塔投资占20%。如要每个基塔均增加投资去抗衡50~100毫米的覆冰,电力线路的总体投资会翻10倍左右。
电线遇冷会收缩,再加上冻雨在电线上冻结积累后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电线,使电讯和输电中断;覆冰大大超过设计标准,致使导线弧垂加大,以致产生线路跳闸、扭转、断线、倒杆等重大事故。
“这次危机也促使我们思考,怎么从气象的角度来为工程设计提供更多的服务。公共工程在设计上都要考虑到极端气象灾害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强是说。
此次灾情也暴露了政府部署的应急措施是那么苍白无力。李泽椿院士认为,南方“防寒机制”相对薄弱。“一些受灾地区以往降雪不大,应对这种状况的经验、技术和设施都不足。”比如,一些高架桥坡度太大,一上冻就成了“高山速降滑道”;自来水管有很多裸露在空气中且没有保温层,一晚上就能冻爆并结成几米长的冰凌;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除冰、扫雪机械设备严重不足;车辆普遍没有配备防滑链,司机冰雪天行车经验也不足,导致路面交通事故剧增。 “越是现代化越是具有脆弱性,通信中断,线路倒塌,机器一出故障,备用设备应及时保障。”李泽椿院士说,为此,他建议要事先采取各种应对方案。
此次自然灾害再一次对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李泽椿院士说,日本注意对国民进行地震防御等灾害演练,公众才会在突发灾害面前从容不迫。日本先进的灾害防御教育制度值得借鉴。
19.广州成为风暴中心后,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
答:
20.在制定未来更为完善的应急救方案上,李泽椿院士有哪些建议?试加以概括。(4分)
答:
21.这则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
22.面对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在2008年1月底和2月初发生的冰冻灾害,你认为在今后应如何预防这类灾害的发生和减少这类灾害造成的损失?使分条表述你的见解。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徐迅雷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70周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是已故南京大屠***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非常精确地说明了今天的纪念意义。
今天,一些空乏的口号式发泄,又翻卷起来,颇有些“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味道,比如网民的“铭记三十万,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等。把70年前战犯所犯下的罪行,拿今天的“日本”“日本人”来“替罪”,犹如“先人犯罪、孙辈罚跪”,这多么荒谬。今日日本人当中也有右翼和极右翼,但我们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是右翼分子,不区分右翼与其他日本人的不同,就像不区分今天日本百姓与过去日本侵略军的不同一样。
一万次发泄抵不上一次证据的发现。我们需要的是精准的研究,而不是空乏的口号。73岁的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是厚大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主编,他还担负着主编《南京大屠***史料集》的重任大责。史料先后已出版了两批,共55卷,3000万字,这是南京学界数十位学者共同参与、历时7年完成的一项庞大工程,是在调查了中国、日本、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历史史料后的血汗结晶。大屠***证据的发掘研究,是认识历史真相的过程;我们就应该做这样扎实的具体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光顾着说“30万”的数字。
没有具体的、扎实的证据,就难以真正教育他人、启发自己。“我们最终会出到第80卷,收集到的证据、史料越来越多。”张宪文说,“我就不信,把这些书摆到日本首相的办公桌上,他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我想,“第80卷”不该是“最终”,今后要一直研究发掘下去;“日本首相”也要区别这个那个,有的首相根本就不会“不承认南京大屠***”。
历史不是木乃伊。今天要挖掘的是历史“木乃伊”,而不是不做具体的史料搜集研究工作,只会漫天发泄;否则,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对于当今日本右翼的行动,我们应该以行动对行动、用证据对谎言。右翼导演水岛悟,最近弄了部电影《南京真相》(The Truth of Nanjing),号称自己对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他得出一个“非常准确”的遇难者数字:零。对于水岛悟的这一切,你痛骂“日本人真不是东西”有用吗?
记住仇恨是容易的,而记住历史却很难。在新开张的餐馆门口挂个虚张声势的“日本人不得入内”是容易的,让你去搜集发掘验证一条具体的日军屠***证据却迈不动腿了。理性的战争史观,是将战争的责任锁定在具体的战犯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以空洞的国家名称作为发泄对象。遥想当年,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东京审判,历时两年半,在“坚持死刑处罚”等关键问题上,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最终在法官表决中,以1票之差赢得“坚持死刑”,从而使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被判处绞刑。如果不是在“证据与法理”上面进行大量扎实具体的工作,只晓得空喊口号、发泄情绪、表达仇恨,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不区分具体的对象,煽动莫名其妙的仇恨,这属于一种“爱国贼”,以为自己是爱国,其实把自己祖国的老脸都丢光了。狭隘民族主义者,本质上就是通过损害他人的“手段”,达到最终自残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害人害己”。这许多年来,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蔓延,这是怎么纵容出来的?值得我们理性地反思。
记住历史,是为了将来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是为了现在避免怒火中烧自焚、焚他。如果只记住仇恨,悲惨历史就有重新发生的可能。“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经历过南京大屠***苦难的李秀英老人都有这样睿智的认识,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真应该感到汗颜。在当今的和平时代,要温和、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还是要狂热、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国家的选择,是民族的选择,也是个人的选择。
6.对第五段中三个加点的“木乃伊”在文中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不是木乃伊”与“今天要挖掘的历史‘木乃伊’”相同。
B.“历史不是木乃伊”与“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相同。
C.“今天要挖掘的是历史‘木乃伊’”与“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相同。
D.全不相同。
7.对文中所有事例的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先人犯罪,孙辈罚跪”的现象,为了说明盲目的仇恨是根本不区分对待历史与现实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泛 滥。
B.列举张宪文编辑史书的事例,说明空泛的口号是无用的,扎实有力的史实才能教育他人,启发自己,才是反击日本右翼分子的有力武器。
C.举水岛悟所拍电影的事例,意在说明谎言是需要行动来戳穿的,而那些空洞的言论在别人精心编造的谎言前毫无用处的。
D.举梅汝璈的事例说明理性的战争史观,是将战争的责任锁定在具体的战犯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空洞的国家名称作发泄对象。
8.通读全文,对“记住历史,不要记仇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味空喊“铭记三十万,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口号,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发泄,是记住了仇恨,而不是记住了历史。
B. 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灾难,就是为了将来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
C. 在今天,正确的民族主义应当是区别对待历史与现实,区别对待日本人民与极少数日本右翼分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两国关系,着眼于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发展两国关系。
D. 记住历史就是应当记住那段历史,以那段历史为耻,警钟长鸣,时刻提防日本的再次入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