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随笔十三(五)史铁生   我最早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那时我大约十三岁,某一天午睡醒来颇有些空虚无聊的感觉,在家中藏书寥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随笔十三(五)史铁生   我最早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那时我大约十三岁,某一天午睡醒来颇有些空虚无聊的感觉,在家中藏书寥寥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随笔十三(五)
史铁生
   我最早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那时我大约十三岁,某一天午睡醒来颇有些空虚无聊的感觉,在家中藏书寥寥的书架上随意抽取一本来读,不想就从午后读到天黑,再读到半夜。那就是《牛虻》。这书我读了总有十几遍,仿佛与书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成了故知,对他们的形象有了窃自的描画。后来听说苏联早拍摄了同名影片,费了周折怀着激动去看,结果大失所望。且不说最让我难忘的一些情节影片中保留太少,单是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就让我不能接受,让我感到无比陌生:“琼玛”过于漂亮了,漂亮压倒了她高雅的气质;“蒙泰尼里”则太胖,太臃肿,目光也嫌太亮,不是一颗心撕开两半的情状;“牛虻”呢,更是糟,“亚瑟”既不像书中所说有着女孩般的腼腆纤秀,而“列瓦雷士”也不能让人想起书中所形容的“像一头美洲黑豹”。我把这不满说给其他的《牛虻》爱好者,他们也都说电影中这三个人的形象与他们的想象相差太远,但他们的想象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回家再读一遍原著发现作者对其人物形象的描写很不全面,很朦胧,甚至很抽象。于是我明白了:正因为这样,才越能使读者发挥想象,越能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把各个人物写真,反之倒限制住读者的参与,越使读者与书中人物隔膜、陌生。“像一头美洲黑豹”,谁能说出到底是什么样呢?但这却调动了读者各自的经验,“牛虻”于是有了千姿百态的形象。这千姿百态的形象依然很朦胧,不具体,而且可以变化,但那头美州黑豹是一曲鲜明的旋律,使你经常牵动于一种情绪,想起他,并不断地描画他。
  在已有的众多艺术品类中,音乐是最朦胧的一种,对人们的想象最少限制的一种,因而是最能唤起人们的参与和创造的一种。求新的绘画、雕塑以及文学,可能都从音乐得了启发,也不再刻意写真写实,而是着重情绪、节奏、旋律,追求音乐似的效果了。过去我不大理解抽象派绘画,去年我搬进一套新居,挺宽绰,空空的白墙上觉得应该有一幅画,找了几幅看看觉得都太写实,太具体,心绪总被圈定在一处,料必持在家里每天看它会有囚徒似的心情。于是想起以往看过的几幅抽象派画作,当时不太懂,现在竟很想念,我想在不同的日子里跟它们会面,它们会给我常新的感觉,心绪可以像一个囚徒的改过自新。
  听觉原就比视觉朦胧,因而音响比形象更能唤起广阔的想象。比听觉更朦胧的,是什么?是嗅觉。将来可否有一种嗅觉交响乐呢?当然那不能叫交响乐,或许可以叫交味乐?把种种气味像音符一样地编排,幽眇或强烈地散发,会怎么样?准定更美妙,浮想联翩,味道好极了!
1.作者对众多的艺术品类都作了评价。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最早喜欢起小说,缘自《牛虻》;但喜欢到何等程度?请从文中筛选出两条信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看了《牛虻》同名电影竟“大失所望”。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在众多的艺术品类中,音乐最富创造性,因为它最少限制,最朦胧。
B.听觉比视觉更朦胧,比视觉更能唤起广阔的想像。例如白居易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如此。
C.比听觉更朦胧的,当属味觉。若把种种气味像音符一样编排,构成“交响乐”,种种口味幽眇或强烈地散发,会更让人浮想联翩。
D.长期欣赏太写实、太具体的画,会催生出一种囚徒似的心情,是因为心绪总被圈定在一处之故。
E.小说《牛虻》对人物形象地描写很不全面,很朦胧,却越能使读者发挥想像,去根据自己的想像把人物写真。
F.如果一部作品不能使读者产生想像,限制读者的思考,那就越会使读者与书中人物隔膜、生疏。
答案
1、(1)音乐:最朦胧,对人的想像最少限制,最能唤起人的参与和创造意识。
      (2)绘画:从音乐得到启发,重情绪、节奏、旋律,不再刻意写真写实。
2、(1)仿佛与书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成了故知
      (2)脑中常能勾画主人公形象。
3、(1)情节——让人难忘的情节改编时保留太少
      (2)人物——三位主要人物,从外形到气质,都与作者的想像相去甚远。
4、B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一只鸟
芦芙荭
  (1)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地悦耳。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2)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3)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4)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都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好在盲眼老头看不见这一切。     
  (5)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他的话说得很诚恳。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6)“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7)“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8)“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9)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10)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11)“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12)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13)“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14)“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15)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16)他说:“我把鸟放了。”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17)“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18)“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犯法的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我都觉得自己判得问心无愧。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那个年青人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从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潸然泪下。盲眼老头听了这话,那双凹下去的眼睛竟然也流出泪水。但盲眼老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19)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那么相像,好像就是同一个人。
1.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部分细腻描写鸟的漂亮,揭示了“他”强烈地想占有这只鸟的主要原因。   
B.盲眼老头为人宽厚善良,得知“他”因鸟而病,便忍痛割爱,把鸟送给了“他”。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阿捷”尽管没有出场,但他的命运却是构成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核心要素。   
E.小说内涵丰富,它揭露了社会腐败现象给普通百姓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极大伤痛。
2.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指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一只鸟”为题,请简要概括“一只鸟”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他”通过放鸟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阿捷”的忏悔,你对此有何评价?请联系实际或读过的其他作品,谈谈“忏悔”的现实意义。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镶嵌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是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问题。追踪
黄诚专
  村村通公路大会战开始了。饱受无公路之苦的麻村村民们听说要修公路,男女老少都乐疯了。可到开工的时候,却遭遇不少阻力。
  于是,乡长给江涛委于重任,派他到麻村代理村党支部书记一段时间,限其十天内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任务就是命令,为尽快开展工作,江涛立即进村,头天晚上就召集大伙开会,让大家发表意见,畅所欲言。
  一村民说:“路过哪里都好,就是不能过我的地里,挖我的墙根。”
  另一村民说:“我的地也不给过,如果非要过,造成的损失必须给我补偿。”
  有的说:“我不要补偿,也不让路过我的地。”
  江涛打断大家道:“修路是为了让大家早日脱贫致富。不是有一句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吗?修路的经费由上面出,但没有经济损失补偿这一项,真的要补偿,我看只能筹款让各家各户分担。”那些没动到他们的地,但被筹款的村民明确表态:“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钱?有也不给,休想从我们身上拔根毛。”
  会开得很晚,村民似乎个个都是一根筋,榆木脑袋,不开窍,没得出什么结果就散会了。
  第二天晚上,江涛又召集村民开会,这回村民不再买江涛的账,愣是一个也没来,连续几晚都是这样,江涛不得不向乡长汇报,乡长说:“不管使什么招,给你一周期限。”期限临近,江涛只好决定这回得来硬的。
  又到开工的日子,一村民纠集一帮亲戚到路过他的地静坐,开勾机的师傅不敢作业,江涛忍无可忍,一声令下:开机。于是,勾机、铲机一齐开动,静坐的户主旋即闪开,溜得比兔子还快。随后,骂声不绝,骂江涛不近人情,做事太绝。
  修路进展顺利,但江涛的日子从此不得安宁,天天有人来骂他,说他绝情,说他不是人。一年后,路在艰难中终于完工,江涛也就结束了代理麻村党支部书记的使命,被召回乡里的工作岗位。
  但每天还是有人找到江涛家,说:“我那块地一点收成也没有了,不给补偿就不走人。”既然到了乡里,江涛就让他们去找乡长、书记,可他们只认一条死理:“是哪个给我造成损失,我就找谁。”有的村民甚至江涛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弄得江涛无法正常工作。有的还扬言要整死江涛。有好心人提醒江涛,让他处处小心。上级考虑到江涛的安全问题,把他调到外乡去了,但还是有些野蛮的村民追踪而去。
  几年后,被村民追踪的势头才有所淡化。江涛以为再也没有人来打扰了。可是,临近春节的一天,来了一辆班车,从车里下来了一帮人,后面还有一辆皮卡车装满货物,江涛一看就知道是麻村人,以为他们一定又找自己算账来了,心里一阵紧张,正要躲开,已经来不及了,村民们齐刷刷地把江涛围了起来。其中一村民说:“别躲了,我们不是来找你麻烦的,是专程来谢你的,当年都怪我们目光短浅,一切都是我们不对,我们知道错啦。如果不通公路,我们就买不起车,我们还得过从前的苦日子。车上的东西是我们全村人的一点心意,请你收下。”
  看到村民的变化,江涛终于松了一口气:“我曾经说过,总有一天你们会感谢我的,不知你们还记得不。这一天迟早要来的,但我想不到会来得这么快。”说得在场的村民都不好意思地乐了。
  江涛说:“乡亲们的心意我领了,这些东西你们拿回去吧!”正说着,村民已七手八脚把东西全给卸了下来,为首的正是当年闹得最凶的号称“三大金刚”的二麻、狗蛋和四渣子。(取材于2012年1月29日《甘肃日报》)
1. 小说标题“追踪”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写修路前村民的表现及两次会议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主人公江涛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树下的老人
周国平
  ①十年前,刘彦把他的好几幅油画带到我家里,像举办一个小型画展似的摆开。他让我从中挑选一幅。我站在这幅画面前挪不开脚步了。从此以后,这幅画就始终伴随着我,我相信它将一直伴随我走完人生的旅程。
  ②我对这幅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画得好。刘彦的风景画都画得非常好。可是看见这幅画,我仿佛看见了一种启示,知道了我的人生之路正在通往何处,因此而感到踏实。
  ③画面上是一小片树林,那些树是无名的,看不出它们的种属。也许只是一些普通的树吧。在树木之间,可以看见若干木屋、木篱笆、小土路,也都很普通。画的左下方,一个人坐在树下,他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所有的植物都充满着动感,好像能够看见生命的液汁在其中喷涌、流淌、沸腾,使人不由得想到梵·高的画风。然而,与梵·高不同的是,画的整体效果却显示为一种肃穆的宁静。刘彦似乎在用这幅画向我们证明,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④树下的那个人是谁?他微低着头,一顶小小的圆沿帽遮住了他的脸,而他身上的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那么,他是一个农夫,抑或是一位哲人?也许两者都是,是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他坐在那里是在做什么,沉思、回忆、休憩,或者只是在打瞌睡?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便是他置身在尘嚣之外。那尘嚣或者从未到来,或者已被他永远抛在了身后。
  ⑤后来刘彦告诉我,他的这幅画有一个标题,叫“树下的老人”。这就对了,一个老人,不过这个老人不像别的老人那样因为行将死亡而格外恋世或厌世。不,他与那个被人恋或厌的世界不再有关系了,他的老境已经自成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尘世的辛劳都已经消逝,一切超验的追问也都已经平息。他走过了许多沧桑,走到了一棵树下,自己也成了一棵树。现在他只是和周围的那些树一样,回到了单纯的生命。他不再言说但也不是沉默,他的语言和沉默都汇入了树叶的簌簌声。不错,他是孤独的,看来不像有亲人的陪伴,但这孤独已经无须倾诉。一棵树是用不着向别的树倾诉孤独的。如果说他的孤独曾经被切割、搅扰和剥夺,那么现在是完整地收复了。这完整的孤独是充实和圆满。是了无牵挂的归宿。他因此而空灵了,难怪衣帽下空空如也,整个儿只是一种气息,一种流转在万物之中的气息。所以,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     
  ⑥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那有什么要紧呢?我只是想让刘彦知道,他的风景油画是多么耐人寻味。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艺术。他的内在的激情在其中找到了庇护,得以完好无损地呈现为思想,呈现为超越思想的宁静。风景油画属于他的创作的早期阶段,但我不无理由地相信,他迟早将回到这里,犹如那个老人回到树下,犹如一个被迫出外谋生的游子回到自己朝思暮念的家园。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油画中老人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暗示着老人与自然的和谐。     
B. “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的比喻,扣合了“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的疑问。     
C. “这就对了”一句,与上一段的疑问形成呼应,从而引出下文对画中人物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画作者思想的共鸣。     
D. 油画中的树只是背景,目的是为了衬托树下的老人;而在本文中,作者颠覆了画作者的用意,使得油画的意境更为深广。     
E. 本文对“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的解读,显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而独到的认识,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2. 第③段,作者在描写画上的植物时写到梵·高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认为刘彦的这幅油画“画得好”且“耐人寻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结尾“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中“这里”一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从“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中“仿佛看到了一种启示”,但文章结尾却又说“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写史要“厚道”
赵畅
  写史是写给当代人看的,但更多是写给后人看的。所以说,写史,写真、写准是第一位的,一旦失真、失准,那就意味着歪曲历史,不啻一文不值,甚至会产生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写史之所以被“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不同程度受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塑造要体现“高、大、全”思维模式的影响,才会为突出其正面形象,使用过多言过其实的说法,引用过多没有经过严格考证的资料,以至主观推断编造故事。这样做初衷是好的,但一旦真相露出水面,带来的影响一定很坏。
  同时,“落井下石”的传统,也能从反面人物身上寻觅踪迹。比如袁世凯,郑焱教授在《碧血丹心谭嗣同》一书中,进行详细的资料考证和严谨的逻辑分析,指出西太后发动政变与袁世凯毫无关系,事实上袁世凯是在光绪被囚、康梁潜逃的背景下才“事后告密”的。其实,不管袁世凯究竟是事前告密还是事后告密,此书启示我们,写史不能形成简单的 “痛打落水狗”的惯性思维。
  史料永远都是硬通货,不论对何人何事,都该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并经得起逻辑的推敲、时间的考验、人民的评判。写史,追寻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实,这是最为重要的。失却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其意义便荡然无存。毕竟,写史、存史是为了让人们读史,让人们从中求索历史内在的思想和逻辑,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唐德刚先生曾将历史研究者分为鼓手、枪手和***手三种。他认为,无论是充当鼓手还是枪手,都是不妥的,只有通过较量努力追寻历史真相的 “***手”,才是可取的。
  “通过较量”,意味着历史研究者必须以独立学人的身份立于世,如此才能出真知灼见,才能举起真理的旗帜。前不久,日本学者村田忠禧在《尖阁列岛钓鱼岛争议》一书中,通过对大量的事实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钓鱼岛在历史上属于中国。这位日本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自让人敬仰。
  坚持真理,说出历史的真相,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在广西主修《贵县志》。经过精辟的考证,他确定除 《庆远白鹿洞题壁》一首外,是石达开的遗诗,其他在社会上流传许多诗篇,都是后人伪造的。这件事触怒了当时广西的权贵,对他进行打击和排挤。然而,他坚持真理,不为权势所屈。这应该是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心头所树起的一把标尺。
  史学既要研究宏观的 “大历史”,它可以勾勒出历史之经纬;但同时又要研究微观的 “小历史”,由此可以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但无论探讨大事件、大概念,还是一头扎进“小历史”的天地里寻找蛛丝马迹,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保持一份可贵的 “厚道”。 “厚道”,对历史研究者而言,就是要讲道德、立诚信、守规矩,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节选自2010年2月27日《解放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写史,写真、写准是最重要的,因为一旦失真、失准,歪曲历史,可能会产生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B.写史时“掺水”指的就是,受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塑造要体现“高、大、全”思维模式的影响,为突出其正面形象,对其进行适当地拔高。
C.写史、存史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求索历史内在的思想和逻辑,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D.史学既要研究宏观的 “大历史”,勾勒出历史之经纬,又要研究微观的 “小历史”,以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
2.下列对“写史要‘厚道’”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史要‘厚道’,就是要追寻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B.历史研究者应该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努力对史料进行详细的资料考证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从而追寻到历史真相。
C.要写出真史、准史,既要有对惯性思维的警惕;要有不为权势所屈的精神,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D.写史时,对正面人物、英雄人物适当地拔高,要比对反面人物“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显得更为“厚道”。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永远都是硬通货,所以不论对何人何事,不可受“高、大、全”思维模式和“落井下石”的传统的影响。
B.关于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的行为的史料考究与逻辑推理并没有特别曲折之处,但史学家们因“痛打落水狗”的惯性思维而忘了努力追寻历史真相。
C.唐德刚先生认为若不做鼓手、枪手型历史研究者,就只有做通过较量努力追寻历史真相的 “***手”型的历史研究者,如日本学者村田忠禧。
D.罗尔纲先生在主修《贵县志》时,指出石达开的许多“遗诗”其实是后人的伪作,因而遭受到当时广西权贵的打击和排挤。这就是他为写出真史、准史而付出的代价。
题型:福建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