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消  失马国福  去年的一个春日下午,我约朋友们到家里喝茶。我们坐在阳台上,就着茶,透过落地玻璃窗,赏着不远处的一片农田,田里的油菜花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消  失马国福  去年的一个春日下午,我约朋友们到家里喝茶。我们坐在阳台上,就着茶,透过落地玻璃窗,赏着不远处的一片农田,田里的油菜花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消  失
马国福
  去年的一个春日下午,我约朋友们到家里喝茶。我们坐在阳台上,就着茶,透过落地玻璃窗,赏着不远处的一片农田,田里的油菜花肆意汪洋,在春日的阳光下无羁奔腾。大片的油菜花,仿佛带上了王冠,穿行在春天的检阅台,视察眼前的仪仗队,浓艳中有一股王者之气,凛然、亲和又不可侵犯。
  有个朋友说,用不了多久,这油菜花,这块地终将消失。
  一年后,还是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约了朋友到家喝茶。还是在同样的阳台,透过窗子,我们再也看不到去年那样汪洋的油菜花了。去年的那片土地四周已经被围墙围起来,麦田中央插着十几架打桩机。几辆挖掘机像蛮牛一样,霸气十足,冒着黑烟挖掘着泥土。不远处已经有数十幢高楼拔地而起,主体已经结束。被围墙围起来的农田里还没有打桩的地方,有油菜花孤零零地开着,分布在打桩机的周围。
  朋友说,油菜地果然消失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土地却不再是往日的土地。不多的油菜花没有了往日的王者之气,很容易让敏感的我想到一个词:残喘。这个词,总是用来形容那些弱势群体,但我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片土地,形容一片土地上无辜的花,实在有点儿残忍。我很清楚,用不了一个月时间,油菜花还没有完全结出饱满的菜籽就会夭折。取而代之的将是钢筋、水泥、电线杆、机器、噪音、商铺。想到这里,我有点儿伤感,有点儿沉重。
  商业的触角伸到哪里,哪里的美就会被扼***。机器的轮子转到哪里,哪里的安静就会被戕害。开发的红头文件发到哪里,哪里的土地就会被刺伤。房子越建越高,自然的美就越来越矮;现代文明的铁塔越立越多,天籁和安详就越来越少。
  春天里,我和朋友们喝着新茶,谈论春天里美好的事物和不美好的事物。内心波动的那份静谧因为一串串沉重的打桩声而支离破碎。油菜花谢了,我们的心也跟着慢慢空了。新生的事物取代往日的美好,我不知道今后我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是墓碑还是挽歌。
  春天去了还会再来,而被机器的铁蹄践踏过的土地还能萌生诗意和美感吗?时代仿佛就是一个飞速运转的轮子,我们追求快节奏、快感、快乐,这轮子呼啸而过,挟裹着我们骨子里所向往的自由、美好、宁静,我们已经慢不下来了!诗意被剥落,美感被戕害,宁静被驱逐,工业的快速兴旺如同得势的帝王,统领现代人的步履冲锋陷阵,一些东西正在消失。商业的遍地繁荣,如同流水线上那刻板的程序和标签,将一些朴素的事物和本真的品质打包、归类、作价。
  土地被侵犯,美被物化,自然的教母再也不可能捧出足金的花朵。生命里一些良好的秩序被机器遗弃,血液里良好的基因被工业的能量、商业的气息、物质的利手摒弃。一转身,那块土地不见了;一转眼,那束菜花不见了;一转弯,那份心境不见了。我不知道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内心的悲凉。
  作为这个时代机器上的一枚不起眼的螺丝,我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慢一点再慢一点让自己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我只想用自己蚂蚁一样柔弱的双唇,亲吻一朵花天真的容颜;我只想用蜗牛一样的步履背着自己精神的粮仓,悄悄地将春天里正在消失的美折叠成诗行,决然藏进背上的躯壳,深入泥土腹部,用一生的时间来温习春天,温习生命里最柔软的时光。
1.第二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消失”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写的“大片的油菜花”,又引出下文对油菜地被工业文明破坏的叙写。
2.划线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即将消失的美好事物的敬畏和怜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现代文明肆意侵犯土地、改变自然而感到悲哀与无奈之情。
3. “消失”的含义有:从表面上看,由于工业化文明肆意破坏,消失的是油菜花;实际上,那些土地上萌生的诗意和美感,人们向往的自由、美好与宁静,一些朴素的事物和本真的品质,生命里一些良好的秩序,血液里一些良好的基因也随之渐渐消失。(意思对即可给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

解放军报社记者 张海平 高志文 孙兴维
  这是2010年两种别样的眼泪: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每年春未到、燕未来,刘克勇背起行囊走向高原。山,爬了几天几夜;车,行在云上云下。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没人知道,4年上雪山累倒的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手术后医生说:来晚了。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临终前,他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工兵团的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为祖国站岗尽忠。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程在高海拔延伸,离天三尺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李副参谋长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一位将军动情地说。 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两次被领导强行送下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他说:“手受伤了,但眼和腿好使,可以在山上当个安全员。”
  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挺拔的干,茁壮向上。
  “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
  那天,退伍老兵捧着军装落泪。一年又一年,他们四季在雪山上穿着厚厚的迷彩服。部队规定,战士退伍要上交军装。很多老兵入伍时发的春秋和夏季军服,他们没有机会穿一次。入冬的大西北,寒风刺骨,这里出现了独特的风景:老兵们穿着崭新的夏季军装相拥在一起,在营门前、宿舍旁、岗哨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军号吹响,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转过身背起简单的行囊,老兵们从五湖四海来,回大南北去。他们行囊里带走的是什么呢?老兵杨伟,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他说:“退伍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有这双鞋在身边,此生哪有跨不过的坎。”老兵蒋迪伟行囊里的几个矿泉水瓶子,装着他从工地捡的石块,他说:“看着它,一辈子记着在雪山的日子,一辈子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拥抱了雪山,拥抱了战友,一批批老兵这样离营返乡。他们化作了这棵“英雄树”的种子,撒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简要分析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尾段及主体三部分的开头都写到了“泪”或“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你认为它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
1.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表达特色,请分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而你的观点是什么?可赞成或反对以上两种观点,也可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戏曲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因而是“表现性”的艺术。它不像西方写实戏剧那样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而是经由节奏、韵律、姿态对生活动作进行加工、抽象、美化之后,再用它来表现生活,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拉开了距离。
  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都高度体现了这一原则。古典主义将这种原则充分运用在戏剧之中,高乃依《论三一律》说:“戏剧作品是一种摹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却尽量避免因注目于对事物的逼真摹仿而丧失了对其内在精神的把握,提醒人们要防止“谨毛而失貌”。与西方美学“模仿说”以物为主、心附于物、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比兴说”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重视人的感觉和诉诸联想,追求心物交融,也就是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欣赏一幅画只注重运笔是否气韵生动,可能并没有留心它是否逼真,这就叫做“得意忘形”“貌离神合”。
  戏曲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重在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失去女儿后,女婿接他前去同住,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自叹命薄,难苦怨他”的心境、“叹衰年倦体奔走天涯”的凄苦。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客观景色经过人物感情过滤之后转换了寓意,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这就是戏曲叙事抒情的情景交融效果。 1.下面对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然后进行加工,再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
B.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C.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
D.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来。
2.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戏曲“写意性”的一项是(  )
A.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
B.剧中人物高兴时演员放声大笑,剧中人物悲伤时演员失声痛哭。
C.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
D.把椅子摆在舞台上,它既是椅子,也可以成为寒窑或者监牢的门,还可以是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在这种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写实戏剧特别强调对生活动作的直接模仿,从而最终导致了西方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
B.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
C.中国戏曲演员将人物内在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D.中国戏曲演员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怀 鲁 迅
郁达夫
  ①真是睛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②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1.找出对第①节中“晴天霹雳”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喻鲁迅死讯突如其来,毫无精神准备。
B.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惊惧和紧张。
C.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震惊和悲痛。
D.喻闻鲁迅死讯时受震动之大,可见敬爱鲁迅之深。
2.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回忆鲁迅》中,有下面一段话,可以说是对本文的补充说明:“鲁迅的葬事,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座纪念碑。他的葬仪,也可以说是民众对日人的一种示威运动。工人,学生,妇女团体,以及鲁迅生前的知友亲戚,和读他的著作、受他的感化的不相识的男男女女,参加行列的,总有一万人以上。”这段话对本文最能补充说明的观点是( )
A.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B.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
C.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D.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3.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
A.通过写景,渲染人们痛悼鲁迅的气氛。
B.以微红的新月比喻鲁迅,表达哀悼之情。
C.用象征手法,表明鲁迅精神永垂不朽。
D.响应开头,深化主题,使文章耐人寻味。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司仪副官走到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面前,邀请她。她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副官的肩上。司仪副官是个跳舞能手,他紧搂着他的舞伴的腰,自信、从容、平稳地和她开始在圈子的边上跳滑步,然后在大厅的角落抓住她的左手,把她转过来,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兹舞的不是她。
  ②“我已经荣幸地认识了,假使伯爵小姐记得我,”安德来公爵恭敬地低低地鞠着躬说,和撇隆斯卡雅说他粗鲁恰恰完全相反,他走到娜塔莎面前,还未说完邀请跳舞的话,就伸出手去搂抱她的腰。他提议跳华兹舞。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③“我等你好久了,”这个惊惶的、快乐的女孩子,当她把手放到安德来公爵的肩上时,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他们是走进圈子里面去的第二对。
  ④安德来公爵是当时舞会中跳得最好的人之一。娜塔莎也跳得好极了。她那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她的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
  ⑤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和爱仑的肩膀比起来,她的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是细的;但在爱仑身上,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假使不是他们使她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⑥安德来公爵欢喜跳舞,他希望尽快避免别人同他进行政治性的、理智的谈话,希望尽快突破那种因为皇帝的驾临而形成的令他厌烦的拘束,所以他去跳舞,并且选择了娜塔莎,因为彼埃尔向他指出了她,因为她是他眼中所看到的第一个美女;但他刚刚揽住那个纤细灵活的腰身,她便和他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她的魅力之酒使他陶醉了。当他换一口气,放下她,停下步子,开始望别的跳舞的人时,他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
1.舞会上,娜塔莎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予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作者着重描写了别素号娃伯爵夫人和司仪副官的舞姿。请简要分析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③④段文字在描写娜塔莎这个人物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达到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举例说说对“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