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1.“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句中“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一句中“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 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3.“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一句的含意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答案
1.D
2.D
3.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流浪的二胡
陈荣力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 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 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好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见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榭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人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 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奉贤。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悲剧性格。这种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 那太多的流浪灵魂挥洒?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 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的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散文》2001·11期)
1.文章把二胡比喻成“水”“月”“细雨”和“桂子”,本体和各喻体之间相似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胡的流浪”中的“流浪”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的诗。记人清晰,叙事精当;修辞手法多样,造句错落有致;抒情发自肺腑,议论发人深省。虽然低沉、压抑的感情贯穿全文始终,但这瑕不掩瑜,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B.“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也道出了乐器表达特有的乡土风情的神圣使命。辽阔的蒙古草原要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轻抚,厚实的黄土高坡需得欢快的唢呐声响撞击,清秀的江南水乡只有流浪的二胡乐曲才能融合。
C.俞伯牙为死去的知音而摔碎的焦尾琴,京城女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弹的琵琶,都只能算是孤独的雅乐,唯有阿炳的二胡牵动了芸芸众生的九曲回肠,拉出了凡夫俗子的苦辣辛酸。
D.作者在第7段中,用“青石小弄 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作为社会背景,揭示“二胡”的人民性;用“青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这个自然环境,衬托“二胡”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E.阿炳和孙文明都是瞎子,都 是拉二胡的民间流浪艺人,也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但是二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阿炳只能终生漂泊流浪,而孙文明的结局好得多,登上了大学的讲台,为音乐艺术教育奉献了终生。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妁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①上的宙斯②。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 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 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 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花。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①奥林匹斯山: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 山顶。②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1.指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意。
(1)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铺垫与厚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简要回答。(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相照应的语句。(不超过60个字。)
(1)宗教式的膜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有分量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为它而生也使人为它而死的时代,是一个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作品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或减损什么。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烈的革命战斗精神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人格与伟大的思想。
E.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半块年糕
尤  添
  肚子开始叫的时候,才只走出一半的山路。
  我没发慌,因为我怀里还揣着半块年糕。
  早晨喝的是稀饭,料定会饿的,娘把昨天剩下的半块年糕给我带上,嘱咐我只有这半块,要等实在走不动时再吃,吃早了再饿就没法子了。
  我越走天越热,越走腿越软,越走肚子越空。碰上泉水,就把肚子灌得胀圆,心想能顶上一阵,可不一会儿又都放出来了,没一点“剩余价值”。手老往怀里摸,几次要掏出手绢包,却又忍住了——吃了,就没有了。
  走不动了,在路边坐下歇歇,我使劲按住怀里老想往外溜的年糕,劝它再忍一忍,待走上前边那个山坡。
  走啊走,走上了山坡。
  又走了一会儿,过了路边那片竹林。
  再走一段,前边有 块青岩……
  走走歇歇,歇歇走走。
  走不动了,真的走不动了。
  手绢包打开,抓起年糕要往下吞,手到嘴边又停住,耳旁又响起娘的嘱咐:年糕只这半块……
  是呀,就这半块年糕,且不算大;吃了,一会儿还会饿,可最难走的那道山梁还在前边。
  使劲咽口唾沫,把年糕只放到鼻子下狠狠地闻了闻便又包好揣回怀里,一直没敢咬——咬一口只怕再也忍不住。
  本来没了一丝力气,本来再迈不动一步,但那没吃一口的年糕却为我添了劲——我的肚子虽是空的,心里却有底。
  半块年糕不断安慰着我:别慌,往前走。
  半块年糕不断鼓舞着我:坚持,往前走。
  走,再走,终于望见那道山梁。终于走到了梁根下。
  手绢掏出来,又放回去。不行,现在吃了,上到半梁再饿就没招了。上!我有年糕,怕什么,看还能走多远。
  走。走。再走两步!
  上。上。再上一点!
  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拿出年糕……
  一步……两步……三步……
  头昏沉沉的,身子轻飘飘的,腿脚软绵绵的……当我实在挤不出一点力气,一下子瘫倒下去时,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
  啊,梁下就是外婆的小村。小村正飘起亲切的炊烟……
  颤颤地打开手绢包,捧住那半块白里透黄的年糕,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吃了——不再害怕路远。
  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我 只有半块年糕——我始终有半块年糕——有了这半块年糕,我空着肚子走到了外婆家。
  捧着半块年糕,一个12岁的孩子哭了。
1.文章题目“半块年糕”与全文叙事焦点有什么联系?改成“十二岁孩子和五十里山路”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为什么不从一上路开始写起,而从走了一半路“肚子开始叫”时起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3自然段中“使劲咽口唾沫”“狠狠地闻了闻”,这里加粗的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捧着半块年糕,一个12岁的孩子哭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糕“老想往外溜”,“我”“劝它再忍一忍”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水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象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 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④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里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 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 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 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 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 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1.文中涉及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除本文提及外)。
2.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③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5.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的题。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抵牾指“矛盾”或“冲突”的意思)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1.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语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语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2.对照原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很少顾及作者的人格背景。
B.欧美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与中国作家对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3.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有价值而传之不朽。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